合陽梁山

合陽梁山

梁山地處合陽縣西北,距縣城20km,其東西蜿蜒約50km,北縱深約20km,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處磨鐮峰海拔1543.8米,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數梁山乃歷史名山,屬黃龍山脈,因其東西橫亘,遠望形似屋樑機時得名。

主要景點

山體以水岩為主體,多峰、多石、多樹、多草、多文物古蹟,民謠“千佛洞,萬佛塔,照影碑,睡看黃河風打碾,七十二條金水擔”說的就是山上的主要景觀。梁山東峰林有佛教寺院遺址,是古代佛教文化勝地之一。山腰建有紅寶塔(萬佛塔),據考證為宋代所雕。位於東峰山頂的蒼崖石室。俗稱“千佛洞”,是金貞元二年(1154年)道遠和尚所鑿,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他景點有二龍戲珠、水齋和尚睡看黃河處、風打碾、仰天池、日月崖、風神廟、猴王石等。“風打碾”在小飛峰西端,因為這裡的風可以吹動碾磙,故而得名。下有一洞,名“黑風洞”,深不可測,人站在洞口,可聞風吼,即使在炎炎夏日,滿身水,站在洞口幾分鐘汗水即乾。西峰為道教勝地。梁山以蒼山奇峰林為骨架,森林奇石為主體,清溪碧潭為脈絡,人文景觀作點綴,構成了一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靜態美相互協調的秀麗畫卷。二十四峰東佛西道,盛極一時,登小飛峰,朝千佛洞,拜萬佛塔,謁武帝詞,可以感悟“風鈴飄飄風落天際”、“叩天闕兮識龍顏,醉天酒兮羽仕仙”的天機,領略“睡看黃河”“風打碾”“羊群山頂舔藍天”的神韻。

佛學價值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008年,國內佛學界的11名專家學者在合陽考察佛教文化遺址時, 認為合陽梁山千佛洞具有極高價值,需要認真的保護開發。

合陽是《詩經》的發源地,也是佛教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的故鄉。4月29—30號,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陝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龍門石窟研究所、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等7家單位的國內佛學界著名的專家學者11人,對合陽縣的佛教文化遺址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

在梁山的佛教遺址,勘察研究了日月崖壁畫、大佛寺及萬佛塔遺址等遺蹟實物,考證了部分文獻資料,並召開了座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始建於唐代時期的合陽梁山大佛寺,從唐、宋一直到元、明時期,香客、信徒遠及方圓數百里,香火十分旺盛,是陝西關中一帶有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龍門石窟研究所原所長、著名佛教考古專家溫玉成教授等專家指出,梁山千佛洞是陝西省內僅存的兩處金代佛教石刻遺址之一,比陝北榆林的金代佛教石刻規模要大,洞前的崖面雕鑿年代大致為唐代。合陽獨有的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在陝西乃至全國是和詩經文化同樣珍貴歷史資源。他們建議對此積極進行科學的保護開發。

文化內涵

2008年4月29日,春風習習,楊柳依依。全國7單位佛教研究的知名專家參加"中國·西安佛舍利五重寶塔學術研討會"後,專程來我縣,對合陽佛教遺址進行科學考察。

專家組成員都是國內同行業中學富有成的知名人士。其中有: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前所長溫玉成教授、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杜斗城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徐文明教授、陝西省社科院宗教所王亞榮所長、(甘肅)敦煌研究院楊富學所長、中國國家博物院李翎博士、陝西師範大學宗教中心呂建福教授。

在洽管委(旅遊局)領導的陪同下,專家們懷著濃厚的研究興趣,對赤東村印祖寺和梁山佛教遺址進行了較詳細的考察。陳虎成副縣長在百忙中接見了專家組成員,洽管委在國貿大酒店組織了考察座談會。經過認真地勘測及研究之後,專家組為梁山千佛洞、壽聖寺(俗名大佛寺)、萬佛塔及"日月崖"石刻等文化遺址進行了準確定位,揭示了以梁山佛教為重點的合陽佛教文化內涵。這是我縣佛教文化研究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這次佛教文化考察的重要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梁山千佛洞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重要石窟

梁山佛教歷史久遠,傳說東漢明帝二年(59年),山下創建國清寺。北魏間中國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訪梁山寺,唐宋間香火相繼。金兵南下,山寺被毀,金代皇統年間開始在梁山建造石窟。金代在全國石窟造像甚少,目前發現陝西金代石窟僅榆林和合陽梁山兩處。而榆林的石窟較梁山千佛洞規模小,造像少。梁山千佛洞兩石柱矗立,仿三開間佛殿形制,氣勢恢弘。6處石刻題記保存了從金·貞元二年(1154年)至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之間430多年的資料。雖然千佛洞造像頭部殘毀,但梁山千佛洞在全國佛教石窟研究史上仍有重要的地位。

千佛洞所在的石崖開鑿時間應在唐代

在千佛洞門外石崖下,專家們對石崖的形成進行了考察,一致認為,此大面積的石崖是人工開鑿後形成的。結合中國石窟造像史及合陽歷史資料,其開鑿時間應在唐代。這與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梁山寺常香會序》碑文"大唐間,又于山半建立佛殿,香火不斷"的史料吻合。據分析,唐代梁山寺曾有大規模開鑿石窟造像之舉,但因故半途停工。金代利用了唐代開鑿的崖面而續造洞窟,這與山東青州石窟建造過程非常相似。專家們對石崖的斷代,把現存梁山佛教實物從宋代推到唐代。使梁山佛教從唐至清代一脈相承,為陝西佛教史研究提供了依據。

石刻"日月祥雲圖"早於文字題記年代

梁山大佛寺後邊一塊600X400(GM)的石崖上刻有"日月祥雲圖"。圖左 168GM處刻有"正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題記。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圖與文字同為正德元年所刻。溫玉成教授據日月 圖線條特點,斷定"日月祥雲圖"系金元間所刻。這與千佛洞開鑿年代互為印證,說明金、元、明代梁山佛教香火不絕。王亞明所長認為,宋、金、元時代,渭北軍事頻繁,軍人、商人參與造像。這是促成此時合陽佛教興旺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佛寺和萬佛塔遺址造像屬明代中期雕造

梁山大佛寺原系三進院落,氣勢壯觀。大佛寺和萬佛塔遺址上的方形石刻造像,面容圓滿,姿態自然,雖已殘破不堪,但完全是明代中期的造像風格。這些石刻殘像,是明代正德元年至二年(1506-1507年)水齋和尚率眾重修梁山寺的實物。其銘文中,不但包括了東到山西平陽府(今臨汾一帶)至運城一線,西到陝西東府各縣的大批信士,而且有西竺(今印度一帶)僧人參加修寺的記錄。這批造像信士的地域範圍之大,足以證明當時梁山佛教的興旺情景。

合陽佛教史上出了不少有名的高僧

正德初年,梁山寺水齋和尚是一位受到專家關注的僧人。溫玉成教授說:去年在河南伏牛山發現了水齋和尚的很多資料。萬曆初年,皇帝母親把水齋和尚請到北京,專修了一個長春寺,至今北京有長春街。北京師範大學徐文明教授也在收集研究水齋和尚資料,希望與合陽加強聯繫,進一步確定此水齋與彼水齋的關係。還有道遠和尚、楚石和尚、冰骨老人等,都成為專家關注的重要人物。

印光法師是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一面旗幟

民國10年(1921年)之後,印光法師名聲達于海內。促進了中國近代佛教文化的發展。因為印光法師的影響,民國間周邊各縣信士匯集合陽,講經說法。王亞榮所長說,有資料反映,當時合陽念佛人數以萬計。呂建福教授認為,印光法師是中國佛教界很有影響的 人物,也是陝西與合陽的文化財富。

專家建議

合陽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一頁。為了充分發揮這一寶貴資源的優勢,專家們向縣政府提出如下建議。

1、重視資源保護。合陽歷史佛教資源豐富,特別是從宋代至清代,尚存不少石刻、碑文史料,儘管有些實物殘損,但仍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合陽散存的石碑、造像等,應進行普查,造冊登記,防盜、防損,加強保護。

2、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合陽佛教文化資源已引起全國佛教界、學術界、企業界部分人士的重視。縣上應組織人力,深入研究。並加強與各界的聯繫,以便優勢互補,互相促進。

3、套用資源,促進旅遊。全國各地運用佛教文化資源,促進現代旅遊的事例不勝枚舉。合陽有達摩祖師在洽川建寺傳經的傳說,有密集的寺院和有影響的高僧,還有印光法師這位譽及海內外的名人。應充分發揮名地、名事、名人效應,促進合陽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