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故居[上海松江區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上海松江區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又名“明德堂”。位於泗涇鎮江川北路85號。1916年秋始建,1918年春竣工。此樓以夫人龐明德之名命名,勒石原物尚鑲嵌在外牆東北牆基上部。這是一座玲瓏小巧的兩層馬蹄形走馬樓,其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頭門為歇山式,翹脊凌空,飛檐朱漆,設瓦當吊簾。故居門樓兩側為“順應時代進步潮流,鼓舞民眾鬥志”的對聯,由原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所題,原上海市委書記夏征農題寫了“史量才故居”匾額。對門為“福”字照壁。

基本信息

故居簡介

故居故居
史量才故居,為報業巨子,愛國進步人士史量才抽隙居住之地。建於二十世紀初,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修復開放的史量才故居內現有“坎坷人生、泗水情深、報業春秋、魂系中華”四部分內容介紹和史量才使用過的部分原物陳列。

人物簡介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生於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板橋村,原《申報》總經理,著名新聞事業家,社會活動家。史家世代務農,唯有他的父親出外在松江縣泗涇鎮經營藥店,他隨母留在家鄉。8歲喪母后隨伯父生活,15歲時才同父親在泗涇居住。史量才從小刻苦攻讀,1899年應童子試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蠶學館,畢業後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創辦了蠶桑學堂,受到上海商學各界重視,1905年參加上海學界組織的憲政研究會,與黃炎培等發起並組織成立江蘇學務總會。1907年參加江浙兩省紳商拒借外資保護路權運動,被舉為江蘇鐵路公司董事。1912年被委任主持滬關清理處與松江鹽務處工作。史量才1908年曾一度擔任《時報》主筆。1912年藉助他人的資金合作,購進我國出版最早的報紙之一《申報》,被推為總經理。從此,他抱著新聞救國的理想,以辦好《申報》,作為終生事業,悉心經營,銳意改革,使《申報》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他的聲望日益提高,財富也越來越多。1931年,史量才在與宋慶齡、楊杏佛、陶行知等人士的頻繁接觸中,愛國思想得到進一步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