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後備役部隊

台軍每年都制訂“年度軍隊動員計畫”,遇有戰事,即按照此項計畫實施動員。 台灣軍隊規定,戰時首先要實施編實動員,編實動員部隊的召集時效為24小時。 台灣軍隊戰爭動員的一般程式是,首先實施編實動員,再擴編動員,後補充動員,以達到“立即動員、立即成軍、立即作戰”的目標。

台灣的後備役部隊

台灣當局認為,現代戰爭是總體戰爭,必須“動員全民力量,以換取戰爭的勝利”。為適應總體戰爭的需要,台灣採取常備部隊和後備役部隊相結合的軍事體制,實行“精簡常備、廣儲後備”的精兵政策,做到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以達“總體作戰,以武拒統”目的。
基本情況
台灣當局非常重視後備役部隊的建設。近年來,其後備役部隊的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1994年,台灣列管的後備軍人達381.8萬人,占18至45歲男性人口的75.46%。1997年7月1日起,台軍實施《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簡稱“精實案”),更加強調要建立一支“精、小、強”的常備部隊,進一步增強後備力量的儲備。1997年台軍列管的後備役人數增加到近400萬人,其中陸軍約306萬人,海軍約45萬人,空軍約36萬人。後備部隊中軍官31萬人,士官137萬人,士兵218.9萬人,占台灣地區人口總數約18%。根據“精實案”計畫,2001年初,台軍常備部隊將減少至40萬人以內,後備役人員將增加至430萬。
當前,台灣的後備役力量主要有三種編組形式:
(一)後備軍人小組:後備軍人小組是指對所有列管的後備軍人以村、里為範圍,以鄰為單位編成各個小組,每組人數約20人左右,並根據戶籍管理分布情況逐級向上,依次納入鄉、鎮、縣、市輔導中心管理。這是對後備軍人實施的最低層、最基礎的編組管理方式。
(二)三軍動員部隊:三軍動員部隊是根據三軍部隊的實際需求,挑選年輕精壯和具備專業技術特長的後備軍人編成,並納入三軍“年度動員計畫”之中,每年實施點閱、召集教育,以符合戰備需要。三軍後備部隊平時依三軍基本作戰單位性質,執行專業性的教育訓練、勤務支援等任務及動員調整,戰時動員充實後,擔任地區守備與要點防衛、廠庫防護(海軍)、基地防衛(空軍)等任務。
(三)管區後備部隊:管區後備部隊是以納入三軍動員部隊人員之外的精壯後備軍人編成,按照他們所在的不同的戶籍、鄉鎮和團管區而實施編組,全部以後備營(後備大隊)為基本單位的形式存在,平時擔任“雙保”(保鄉、保產)任務,戰時則擔任支援作戰任務。根據組成人員所從事的不同行業性質,後備部隊又分為團體性後備部隊和一般性後備部隊兩種編成形式。
為了加強對後備軍人的管理,台軍現已完成了《後備軍人管理資料處理系統》,使後備軍人的管理在質量和精度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動員體制
台灣的動員體制大致可分決策、執行和協調三個體系。“總統”是總動員的最高決策人,決定動員的時間、範圍,並發布總動員令。“國家總動員聯席會議”是動員決策機構。總動員具體任務的執行機構是按軍隊、地方兩條系統分別組織實施。“台灣地區總動員協調會報”,是總動員的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軍隊和地方及各種部門間的動員業務。“協調會報”以戰區為重心,以常備部隊基本作戰單位為橋樑,由台灣地區、作戰區、縣(市)、基層(警察分局)、鄉(鎮)等5級組成,黨、政、軍、警和有關部門主管人員參加,利於軍事動員、民事動員的實施。
台軍每年都制訂“年度軍隊動員計畫”,遇有戰事,即按照此項計畫實施動員。台軍現役部隊具有平、戰兩種編制,一旦需要,立即按戰時編制迅速擴編。台灣軍隊動員方式可分為三種:
(一)編實動員:編實動員,又稱為“戰時緊急動員”,是臨戰和戰爭初期現役部隊由平時編制轉入戰時編制的主要動員形式。台灣三軍部隊分為平時與戰時兩種編制。常備部隊平時並不滿編,戰時則迅速動員後備軍人充實滿編。台灣軍隊規定,戰時首先要實施編實動員,編實動員部隊的召集時效為24小時。在台軍近年的“漢光”演習中,24小時人員報到率一般為96%。據悉,台軍轉入戰時體制,一天之內可動員29萬部隊。
(二)擴編動員:根據各軍種的任務和戰時可能獲得的裝備情況,以三軍的常備部隊、管區和各軍事院校的現有人員為主體,採取這種“分裂、衍生”的方式,加編一定數量的後備軍人編成作戰部隊。據透露,戰時台軍1個聯兵旅,可擴編為2個聯兵旅。台軍規定擴編動員的召集時效為48小時,在平時演習中24小時的報到率可達70%至80%。
(三)戰耗補充動員:根據預先對戰時人員可能的損耗情況,提早制訂人員補充計畫,戰時則依計畫逐次實施補充,以確保持續作戰能力。
台灣軍隊戰爭動員的一般程式是,首先實施編實動員,再擴編動員,後補充動員,以達到“立即動員、立即成軍、立即作戰”的目標。戰時,在“總統”發布總動員令後,“國防部”、“內政部”按照分工,分別發布軍事和民事動員令。根據台軍演習來看,動員令一般通過電台、電視台、報紙等多種途徑發布。應召人員接到動員通知後,須以最快的速度向指定地點和單位報到。各部隊接動員令後,根據預先計畫向駐地管區提出人員申請,並選擇合適地點作為動員編成地,組織專門機構辦理應召人員報到、編組工作。應召人員領取相應裝備後,經過短時期軍事訓練納入部隊編入現役。為增進動員效率,台軍每年都要對動員幹部進行專業培訓,並明確規定各級動員幹部的任期至少為兩年,以利於積累工作經驗,發揮工作效能,保證各項動員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訓練體制
台軍根據“戰略持久、戰術速決”的戰略指導,為達到“立即動員,立即成軍,立即作戰”的目標,台灣當局制定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訓練體制。當前,台灣後備軍人的訓練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教育召集:教育召集是指為提高后備軍人的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對可立即動員的部隊實施有針對性的基本軍事訓練,以增進後備軍人立即投入作戰的能力,這也是平時為保持後備部隊作戰能力而採取的主要手段。訓練的內容以專長復訓和戰備任務訓練為主。台灣法律規定,後備軍人每人每年應接受30天的戰力恢復訓練,但因三軍復訓時間長短不一,目前參照陸軍野戰部隊專長訓練時間,實施5-7天的訓練。例如,1996、1997年度台軍以“專長射擊、戰術組合、戰備任務”訓練為內容的教育召集,共召訓19.9萬人。台灣當局最近又提出擬適度增加教育召集次數與時間,以增強動員部隊之有效戰力。
(二)點閱召集:點閱召集是指為培養應召人員“聞令報到”的守法習性而採取的一種較簡單的點名報到式的召集方式,它可以檢驗動員計畫的可執行性,同時還可對後備軍人的有關儲存資料加以驗證。台灣每年都要頒發《後備軍人點閱召集指導大綱》,用以指導對後備軍人進行點閱召集訓練,以強化其動員戰備準備能力。採取這種較簡單召集方式,既可以便民,又減少了部隊的工作量。根據所點閱召集的對象不同,可區分為以下兩種:三軍動員部隊點閱召集和管區後備部隊點閱召集。
三軍動員部隊點閱召集是指為進一步充實年度動員計畫,除已參加教育召集的三軍動員部隊外,其餘全部的三軍動員部隊均應按照動員要求,結合戰備任務,在預先規定的地點實施點閱召集。1997年始,台軍三軍動員部隊點閱召集改為採取“分區施訓”、“分點召集”、“彈性報到”、“分日點召”方式進行。
管區後備部隊點閱召集是指對未納入年度動員計畫的後備軍人,凡軍官35歲(含)、士官兵30歲(含)以下者,由各縣市團管部以“後備營”為單位,以鄉、鎮、市、區為範圍,選擇一適當位置所實施的點閱召集。參加管區後備部隊點閱召集的應召人員,可以不受戶籍所在地限制,在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擇一參加點召。
(三)勤務召集:為提高后備軍人幹部的服勤技能而在當地縣進行的召集。台軍於1996年和1997年共召訓了8918人。
目前,台灣地區人口總數約2300萬人,戰時,若按總人口7%(二戰期間日本在台募兵43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7%)動員比例計算,可動員約160萬部隊;台灣現有後備役人員約400餘萬,若按50%(二戰時日本對役齡男性動員率達56%)動員,可動員200萬人。再加上40萬的常備兵力,屆時台灣最高兵力將達240萬,可謂“人多勢眾”,不過,這僅是理論數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