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化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研究所於民國五十九年二月一日成立籌備處,六十年三月成立設所諮詢委員會,並推舉李卓皓院士為主任委員。

簡介

生物化學研究所於民國五十九年二月一日成立籌備處,六十年三月成立設所諮詢委員會,並推舉李卓皓院士為主任委員,同年十二月一日李院士自美返國主持首次會議,對設所事宜獲兩項具體結論:(1)研究範圍: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此為本所的長程目標;(2)將所址設於國立台灣大學,俾與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在教學及基礎研究方面能彼此協助,相得益彰。並於民國六十二年二月與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簽訂合作研究生化科學契約。

內容

本所位於台大校總區研究大樓於民國六十二年三月中旬開工興建,六十六年四月底完工啟用。自民國六十六年七月一日生物化學研究所正式成所。
本所自成立以來,參與研究的人員包括博士後研究員及研究生等逐年均有增加,研究的主題也由早期的蛋白質化學擴展至生物有機化學、蛋白質工程、發育生物學及分子細胞生物學諸領域。目前本所成員,包含研究人員、行政技術人員及學生已超過250人。
1996年本所於南港院區建立新館,部分人員遷回南港院區,也成立了細胞醣類生物學研究室,以研究醣蛋白及醣脂質之結構、功能及生合成。為維繫與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之合作關係及支持該所研究教學,仍保留台大館,並有部分人員保留原有實驗室。在未來的數年內,本所擬將研究領域擴展至分子免疫學疫苗生物學和受器—受器結合物之互動作用。這些中長程研究的首要目標即在於將先進、尖端的科學領域引進本所。自2000年起開拓嶄新的研究課題,在新任所長王惠鈞及陳長謙副院長之領導配合下,展開結構生物學 (Structural Biology) 與功能性基因體學 (Functional Genomics) 的探討,對 21 世紀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將有重大的突破及影響。

研究領域

(1) 生殖及受體生化研究
(2) 蛋白質和生物有機化學
(3) 醣生物學
(4) 基因調控學
(5) 結構生物學及分子生物物理探討
本所在新任所長之結構生物學專長下,將統合前四項的研究領域,利用X—光晶體及核磁共振解析並利用同步輻射中心提供的光源束來做本所研究人員歷年來所得各類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功能探討,冀望利用這些最具前瞻性的結構探討工具,進行本院目前正在推動的「功能基因體學」研究 (Functional Genomics),成為公元二千年人類基因體解碼完成後,後基因體時代 (Post-Genomic Era) 的生命科學探討主流。

組織架構

本所現有編制內研究人員35人,連同通信、合聘及兼任研究人員總計46人,其中特聘研究員2人、專任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8人、助研究員5人、助理研究員2人、研究助理15人、助理1人、合聘研究員4人、合聘副研究員1人、兼任研究員1人、兼任副研究員1人、通信研究員4人,並有行政、技術及技工工友計12人支持本所行政及技術工作。
歷任所長
職 稱
姓 名
任 期
籌備處主任
蘇仲卿
59年2月1日—61年2月28日
籌備處主任
羅銅壁
61年3月1日—66年6月30日
所長
羅銅壁
66年7月1日—69年6月30日
所長
王光燦
69年7月1日—75年6月30日
代所長
張文章
75年7月1日—79年8月9日
所長
張文章
79年8月10日—82年7月31日
代所長
蘇仲卿
82年8月1日—84年8月31日
所長
劉德勇
84年9月1日—88年5月31日
代所長
陳義雄
88年6月1日—89年6月30日
所長
王惠鈞
89年7月1日—今

研究設施

本所具備有各種先進、精良儀器,諸如高速及超高速離心機、蛋白質定序儀、核磁共振儀、螢光儀、質譜儀、恆溫滴定測焓儀、流通式生物分子感測系統、毛細管電泳儀、流速細胞分析儀、核酸遺傳分析系統、全自動高效多功蛋白純化工作站、放射性膠片掃瞄器、
本所具備有各種先進、精良儀器,諸如高速及超高速離心機、蛋白質定序儀、核磁共振儀、螢光儀、質譜儀、恆溫滴定測焓儀、
流通式生物分子感測系統、毛細管電泳儀、流速細胞分析儀、核酸遺傳分析系統、全自動高效多功蛋白純化工作站、放射性膠片掃瞄器、
本所具備有各種先進、精良儀器,諸如高速及超高速離心機、蛋白質定序儀、 核磁共振儀、螢光儀、質譜儀、恆溫滴定測焓儀、 流通式生物分子感測系統、毛細管電泳儀、流速細胞分析儀、核酸遺傳分析系統、全自動高效多功蛋白純化工作站、放射性膠片掃瞄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