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

趙晗,男,山東臨朐人,國小從的龍崗中小畢業,後進入龍崗初級中學就讀,從臨朐一中畢業後進入東北財經大學深造,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委員 ( 2006-2010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專業委員會(籌) 副主任委員 兼 秘書長 ;國際蛋白質協會主辦刊物《 Protein Science 》 編委 ( 2002 年 1 月開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常務編委 、 副主編 ( 2004 年 10 月開始);《科學通報》 特邀編輯 ( Associate editor, 2003 年 1 月開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常務編委 (2000 年開始 ) ;國際科學理事會中國委員會 (ICSU-China) 委員 (2003 — 2008) ;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組委會 委員;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 理事 (第四屆);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專家委員會 委員 ;國家中長期( 1996-2020 )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 骨幹研究員 ;江西萍鄉中學校友會北京分會 會長。

經歷

曾任職務:

國家教育部“蛋白質科學”重點實驗室 副主任;

清華大學醫學院 院長助理;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主任 ;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 。

教育經歷 :

1984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本科,獲學士學位 ( 19 歲);

1984-85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同時在中山大學“廣州英語培訓中心”學習英語;

1992 美國貝勒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畢業,獲博士學位。

博士後訓練 :

1992.2-1995.12 美國休斯醫學研究所(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

學術任職 :

1996-1998 清華大學生物系 副教授;

1998-2003.8 清華大學生物系 教授、博士生導師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002.7-2002.10 哈佛大學醫學院 訪問教授 ;

2003.9 開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榮譽

獲得情況 :

1985 獲中國教育部 CUSBEA (中美聯合招收生物化學研究生項目)獎學金赴美國留學;

1990 Robert A. Welch 基金會博士前獎學金;

1997 清華大學“橫山 亮次”優秀論文獎;

1997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

2002 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者;

2002.7-2002.10 通過教育部“重點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 / 實驗室骨幹人員研修項目”在美國哈佛醫學院訪問 。

教學經歷 :

《 生物化學 I 》 、《生物化學 II 》: 1996-2003 連續 8 年。清華大學生物系本科生課程。本課為清華大學校級一類課;教育部理科基地班名牌課;清華大學精品課。 2000 年開始進行 完全英語教學 。教科書: Lehninger ' 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

《生物化學 I 》、《生物化學 II 》: 2003 年下學期到現在,課程“主持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完全英語教學。教科書: Lehninger ' 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 2005 年被評為“ 國家精品課 ”。

《 基因分子生物學 》:清華大學生物系研究生課(主講)。 1999-2002 。

《 生物工程前沿 》:生物系研究生課(部分教學) , 1998- 現在 。

《 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 》:清華大學生物系研究生課(部分教學), 2001 年。

培養研究生和博士後情況:

已經獨立培養 6 名碩士、 2 名博士, 2 名博士後。現有在讀碩士生 1 名,博士生 6 名,博士後 1 名。

國際會議口頭報告情況 :

現在研究方向 :

1 脅迫蛋白對脅迫環境的瞬時回響及機制;

2 蛋白質同源寡聚化的生物學意義、機制及進化;

3. 分子伴侶蛋白作用機制 。

正式發表的論文( 帶 * 號的為通訊作者論文 ):

20 、修志龍, 昌增益 ,蘇志國 “ 20 世紀生物技術回顧與 21 世紀展望 ” , 自然雜誌 , 2000 , 22 ( 219 ): 233 - 240 。 19 、張代佳,劉傳斌,修志龍, 昌增益 “ 微波技術在植物細胞內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套用 ” , 中草藥 , 2000 , 31 ( 9 ): 5 - 6 。

18 、何秀雲,莊玉輝,張曉剛,董恩軍,熊志紅,昌增益 “ 結核分支桿菌重組 38 000 蛋白抗原誘導豚鼠遲發 性超敏反應的研究 ”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 2000 , 23 ( 3 ): 161-163 。

17 、熊志紅,莊玉輝,張曉剛,何秀雲,董恩軍,昌增益 “ 重組結核分支桿菌 16 000 蛋白抗原( rPA16 )豚鼠 皮膚實驗效果的研究 ”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 , 2000 , 10 ( 12 ): 41-44 。

16 、何秀雲,莊玉輝,張曉剛,熊志紅,董恩軍,昌增益 “ 結核分支桿菌重組 38 000 蛋白的免疫原性特徵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 2000 , 23 ( 8 ): 485-488 。

15 、王琳,段明星,張友忠,孔北華,李少玲,昌增益“纖維粘連蛋白在人滋養上皮的不同部位與功能” 清華大學學報 , 2000 , 40 ( 2 ): 118-121 。

Protein Science , 8 ( 1 ) :174 - 179. (IP=4.116)

*13 、 楊紅梅,毛啟龍,薛濤, 昌增益 , “ 結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 Hsp16.3 一高度保守亮氨酸的定點突變研 究 ” ,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1999 年 36(6):42-45 。

*12 、 昌增益,戴紅政,毛啟龍,余冰濱 ( 1999 ) “ 克隆的概念,意義與進展 ” 生物學通報 , 34(11):3-6 。

11 、王琳,段明星,張友忠,孔北華,李少玲,高英茂,昌增益 (1999) “ 層粘連蛋白在正常和異常人滋養上皮的 不同定位與功能 ”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誌 , 8(6):366 - 369.

10 、何秀雲、莊玉輝、張曉剛、熊志紅、昌增益 ( 1999 ) “ 結核分支桿菌 38 000 蛋白質抗原在大腸桿菌中高效 表達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2(3):138-141

9 、段名星、莊峰蜂、周志紅、張芳、昌增益、鄭昌學 ( 1999 ) “ 幾種不同基因免疫途徑的比較研究 ” ,上海免疫學, 19 ( 5 ): 275 - 279 。

8 、熊志紅,莊玉輝,張曉剛,何秀雲,董恩軍,昌增益 (1999) “ 結核分子桿菌 16000 抗原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 高效表達及其產物純化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 22(11):645-647.

1、 昌增益 “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現象 —— 回顧與展望”,《 北大講座 》第十輯, 2006 年 1 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302-318 頁。

2、昌增益(譯者)《 蛋白質、酶和基因 — 化學與生物學的互動作用 》(原著:Fruton, J. S.),2005年1月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701頁)。

3、周海夢,昌增益,江凡,孟安明,常智傑,余冰賓《 Lehninger 生物化學原理 》 ( 原著: Nelson, D. L. and Cox, M. M.) (第三版), 2005 年 6 月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人翻譯第 1 、 16 、 17 、 18 、 19 、 20 章)。

4、昌增益 , 有關蛋白質部分的三章 , 《 醫學分子生物學 》 , 醫學院校研究生教材 ( 復旦大學查錫良教授主編 ), 2003 年 11 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45-299 頁 ( 9 萬字 ) 。

5、昌增益(譯者)《 二十世紀生物學的分子革命--分子生物學所走過的路 》(原著:Morange, M.),2002年2月,科學出版社(256頁)。

6、 李經,昌增益,李緯 (譯者)《 外星生命探索 -20 世紀對地球以外生命的爭論 》 2001 年,清華大學出版 社。

7、付立傑,陳克勤,昌增益《 生物技術世紀 》(原著: Rifkin J.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8、 昌增益,“漫談生物技術”, 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 2003 年 10 月號(總第 22 期)。

9、昌增益,“改變生物學進程的 DNA 雙螺旋結構:紀念 DNA 雙螺旋模型發現 50 周年”, 科學畫報 , 2003 年 6 月,第 期, 24-25 頁。

10、修志龍 , 昌增益 , 周海夢 “ 國內外生物化學教材的比較研究 —— 兼論面向新世紀理科生物化學專業教材與教學改革 ” 中國大學教學 , 2000 年第 6 期 ,35-37 頁 。

11、昌增益 “淺談基因、轉基因、克隆和細胞核移植”科技日報1999年5月3號、5月5號、5月8號(第4版)。

12、 張芳、周志紅、昌增益、鄭昌學 “ 不同載體質粒對基因免疫活性影響的研究 ” 《畜禽重大疫病生物技術防 治研究》,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8 年 134 頁開始;

13 、 昌增益 “留學生前途在中國”(雜文),《 北美行 》第15期(1992年7月出版,美國留學生刊物)。

14、昌增益 “海外、遊子、中秋”(詩),《 北美行 》第20期(1995年1月出版,後發表於國家教育部主辦刊物《 神州學人 》上)

15、昌增益“別離時分”(詩),《 北美行 》第2期(1988年1月出版)

16、昌增益 試論留學生回國求職心理準備 —— 兼答國內朋友來函”(雜文),《 北美行 》第 17 期( 1993 年 10 月出版)。

其它情況 :

1997 年 10 月 97 ‘中國青年學者生物技術前沿學術討論會〔北京〕 分會報告、主持人 。

1998 年 10 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屆生命科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西安)學術組成員, 分會報告、學術委員會成員、主持人 。

1998 年 11 月 第二屆東亞第區 16 所研究型大學生物技術研討會(台灣) 分會主持人 。

在 1998 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歸去來兮 — 28 個留學生的命運》一書中,被以“義無返顧”為題介紹。

2002 年 9 月 20 - 29 , 與中國科協副主席韋鈺院士、胡啟恆院士、錢易院士等代表中國科協出席在巴西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Brazil )召開的 “國際科學聯合會第 27 屆會員大會( The 27 th General Assembly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

另外留學美國期間曾擔任“德洲醫學中心中國學者學生聯誼會 主席; “中國文化學社” 社長; 〈北美行〉刊物 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