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月潭

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積約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長約35千米。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潭水碧波晶瑩,湖面遼闊,群峰倒映湖中,優美如畫。每當夕陽西下,新月東升之際,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優雅寧靜,富有詩情畫意。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充分了解日月潭的相關信息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去開發利用以及保護它。

景區簡介

日月潭是台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是台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臥伏在玉山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千米,面積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面比中國另一個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

名稱由來

日月潭的名稱由來有多種,現普遍為人們所認可的有以下三種:

(一)台灣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平時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現在也叫光華島。以這個島為界,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

(二)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為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故名珠仔島,現在叫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如日輪,南半狀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

(三)日月潭四周青山環抱,山巒層疊,水映著山,湖面宛似一個巨大的碧玉盤。遠遠望去,潭中的美麗小島——珠仔島,卻像玉盤托著的一顆珠子。珠仔島把湖面分為南北兩半:東北面的形狀好像圓日,故叫日潭;西南邊的如同一彎新月,故稱月潭。

景區概況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十分美麗,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相關傳說

關於日月潭有很多傳說。

其一,相傳日月潭之發現歸功於一隻神鹿,300年前當地有40個山胞集體出獵,發現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竄向西北,於是尾隨追蹤。他們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富林中失去蹤影。山胞們又在山中搜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只見千峰萬嶺、翠綠森林的重重圍擁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靜靜地閃耀著寶藍色的光芒,就像純潔的嬰兒甜蜜地偎依在母親懷中酣睡。山胞們又發現,碧水中有個樹林茂密的圓形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太陽,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於是他們把大湖稱為“日月潭”,那小島叫做“珠仔島”。他們發現這裡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於是決定全社遷居此地,帶頭的部落首領就是今日邵族酋長“毛王爺”毛信學的祖先。環潭一帶地方古稱水沙連,分屬南投縣魚池鄉,是高山族邵族人的聚居地。 

傳說二傳說二

其二,很久很久以前,美麗的寶島台灣住著一位勇敢的青年大尖和一位美麗的姑娘水社,他們相互愛慕,常常在大樹下相會。 

這個大潭裡住著兩條惡龍,有一天太陽走過天空,公龍飛躍起來,一口將太陽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過天空,母龍也飛躍起來,一口將月亮吞下。這對惡龍在潭裡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擊的,像玩大珠球。他們只圖自己好玩,卻沒想到人世間沒有了太陽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樹木枯萎了,鳥兒不叫了,稻田裡快成熟的稻穗也乾癟了,家家戶戶的糧食吃光了,牛羊快餓死了,日子過不下去了……

日月潭捕魚郎大尖和水社決心為人世間找回太陽和月亮。可是怎樣才能殺死惡龍呢?大尖哥和水社姐悄悄地鑽進惡龍居住的岩洞裡,從惡龍的談話中偷聽到他們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盡艱險,頂風冒雨,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阿里山下,從山底下挖出了金斧頭和金剪刀。然後他們又回到大潭邊,恰好兩條惡龍正在潭裡玩耍太陽和月亮,大尖哥跳下潭去,揮起金斧頭,把惡龍砍得滿頭是血,遍體鱗傷,水社姐看準時機,用金剪刀剪斷了惡龍的肚子。兩條惡龍死了,可是太陽和月亮還是沉在潭裡。大尖哥摘下公龍的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摘下母龍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們變成了巨人,站在潭裡像兩座高山,大尖哥用勁把太陽拋起來,水社姐就拔起潭邊的棕櫚樹向上托著太陽,把太陽頂上天空。接著水社姐用勁把月亮拋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櫚樹把月亮頂上天空。太陽和月亮又高掛在天上,光耀大地,萬物復甦。草木活了,樹上的鳥兒又歌唱了,田野里稻穀又結穗了,人們歡呼雀躍。而大尖哥和水社姐從此變成了兩座雄偉的大山,永遠矗立在潭邊。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大潭叫做日月潭,把這兩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直到現在,每年秋天仍然可以看到人們穿著美麗的服裝,拿起竹竿和彩球來到日月潭邊玩托球舞,學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樣子,把彩球拋向天空,然後用竹竿頂著不讓它落下來,以此來紀念大尖哥和水社姐這對青少年英雄。

旅遊發展

日月潭湖中風光旖旎,景色如畫。湖畔的山麓上還建有許多亭台樓閣,是觀賞湖光山色的極好場所。四周秀美的自然景致中點綴著寺廟古塔,更顯得感想幽雅。其中最引人的是潭南青龍山麓的玄奘寺和潭北山腰的文武廟。山麓建有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寺中懸有“民族法師”匾額一方。寺前有一座白色柱子的門樓,畫棟雕梁的樓頂,飛檐挑角,富有民族特色。寺中三樓有一小塔,供奉著玄奘法師的頭頂靈骨。寺後的青龍山巔,幾年前建了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遼宋古塔式樣,為八角寶塔,每層檐尾垂掛小鍾,迎風叮噹作響,登塔遠眺,明潭風光,盡收眼底。有人說,在天高雲淡時,於塔頂可望見西子湖畔六和塔的塔尖,雖近似神話,卻反映了人們對祖國大陸的嚮往之情。

日月潭文武廟日月潭文武廟

文武廟中間是孔子像,左右是文昌帝群和關羽神像,廟中還祭祀神農大帝、岳王、玉皇大帝、元始天尊、三官大帝、城隍、海龍王等,可謂集神聖之大成,廟宇建築十分華麗,從湖邊山腳到廟門,共有陡峭石階365級,有人戲稱要走過“一年”才能到達,謂之“登天路”。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現已建為山地文化村,山胞歌舞翩翩,尤以表現春米的“杵舞”吸引著眾多遊客。日月潭西邊,是一座別致的孔雀園林,養有數十對孔雀,每見艷裝遊人便競相開屏,羽羽五光十色,光彩耀目,更添遊人光致。

如今,環湖而游,至西北岸山腳,遠遠就可聽見水流怒吼如雷鳴,原來就是日月潭水源的入水口。這是從濁水溪上游通過18公里長的大隧道引來的水,入水口噴出的水花,高達四五米至七八米,勢若蛟龍吐水,湍激排空。使日月潭有了源源不斷充足的水源,現在潭邊修堤築壩,湖面更加遼闊,成為一個水力發電站的蓄水池。雖然潭邊低地被水淹沒,月潭形狀變得像一片楓葉,日月潭名稱已名不副實,但其水光山色依然充滿詩情畫意,不愧為台灣秀麗風景的突出代表。

環境保護

日月潭周邊環境日月潭周邊環境

日月潭的確很美,藍天下白雲朵朵,碧綠的山環抱著深藍色的湖水,可以說是真正達到山水相連,讓人震撼、讚嘆不已。自己也是海南最大水庫、被稱作“天湖”的松濤水庫邊長大的,以前森林沒被破壞前,何不是這種景觀?而且比日月潭要大的多,覺得比日月潭還要漂亮,因為它還有穿越熱帶雨林那種原始、神秘的美,不過那已是童年的記憶了,今非昔比,講起來只能讓人惋惜。

環境保護跟經濟發展,其實也未必完全衝突矛盾,只是是否懂得科學發展問題而已,像海南的很多經濟林,效益不大,但對環境的破壞很大,很多本就不應該鼓勵搞,更不能把幾十年、上百年的原生態林砍伐去種它們,如把原生態的東西保護好了,生態價值不說,旅遊價值也是很高的,在海南出現幾個“日月潭”不是很難的事,老祖宗都說了,事在人為,只是差一個行動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