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賦

古體賦,賦體的一類。指先秦兩漢時的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的“賦”,是鋪陳敘述的意思,與“比”、“興”同屬於詩歌藝術表現方法範疇。古體賦,近代學者一般把賦與楚辭分列,認為屈原作品不屬古賦,但對漢代作家摹仿《離騷》而作的賦,稱為“騷體賦”,仍歸屬“古賦”。 清代賦學是對古典賦學的總結和超越,不僅呈現出較為清晰的理論發展軌跡,而且形成了深具整合性的宏大體系。

簡介

古體賦
古體賦,賦體的一類。指先秦兩漢時的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的“賦”,是鋪陳敘述的意思,與“比”、“興”同屬於詩歌藝術表現方法範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賦”是從春秋時代士大夫賦詩活動發展出來的。賦詩即引用、朗誦《詩經》作品的斷章成句以致禮達意,是春秋時代士大夫所必備的一種交際手段。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毛萇說:“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詩經·□風·定之方中》傳)大約在戰國時代出現了詩人文士自己創作的朗誦詩歌,便稱之為“賦”。所以在漢代人的觀念里,“賦者,古詩之流也”(班固《兩都賦序》),是《詩經》的一種流變產物。其特點是“不歌而誦”,“感物造端,材知深美”(《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即作品不入樂歌唱而用於朗誦,內容要求鋪陳形容而見出才志。

作品

古體賦,今存最早以賦名體的作品是《荀子·賦篇》中的五篇賦。但根據漢代人賦體觀念,則屈原的楚辭作品也屬於賦體。因此,《詩賦略》總結說:“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荀況)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鹹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揚雄),竟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而著錄各家賦作時,則分四類,包括荀、屈、宋和西漢賦。這一觀點引起後來辭、賦是否同流的爭義,也形成對古賦是否包括屈原楚辭作品的分歧見解:一說“屈子《離騷》即古賦”(元代祝堯《古賦辨體》);一說《隋書·經籍志》即專列楚詞一類,不與古賦同類。
古體賦,近代學者一般把賦與楚辭分列,認為屈原作品不屬古賦,但對漢代作家摹仿《離騷》而作的賦,稱為“騷體賦”,仍歸屬“古賦”。因此現在通稱“古賦”,實際包括先秦兩漢時期的三類賦作:大賦、小賦和騷體賦,在體制上各有特點。大賦、小賦的文體結構都是從荀賦宋賦衍變而來的。荀況五賦分別寫禮、知、雲、蠶、箴五種事物,文體以四言為主,半詩半文,韻散間出,結構是設為問答,表現手法是“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文心雕龍》·諧隱》),有隱語猜謎的特點。宋玉賦沿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和韻散間出的文體,但發展了表現手法和描寫藝術,形成“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文心雕龍》·詮賦》)的體制特點。兩漢各類大賦,包括枚乘“七”體的《七發》,司馬相如“畋獵”的《子虛上林賦》,東方朔“設論”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班固“京都”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都基本上保持這一體制特點。由於大賦多詠物,又間用韻散,因此又習稱為詠物大賦或散體賦。兩漢小賦不僅篇幅短小,而且通首為韻文,結構不設問答,而是直接詠物敘事或抒情,句法雖有通首四言之作,但較靈活,間有三言、六言及七言句。今存西漢小賦多詠物,而東漢多抒情小賦。至於兩漢騷體賦,實則為西漢作家摹《離騷》體制而作長篇言志抒情之辭,從西漢賈誼《□鳥賦》、《吊屈原賦》、司馬相如《長門賦》,到東漢張衡《思玄賦》、蔡邕《述行賦》,莫不如此。因此也有人以為這類騷體賦當屬楚辭一類詩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