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

古玉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鍾。古玉為古代美石之泛稱,具有質地細膩、色澤濕潤、瑩和光潔、冬不冰手、夏無激感等優點,遂為世人所喜愛並逐步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表征。日前,中國民間最大的古玉專題藝術館———上古文化藝術館在廈門正式開館。館內收藏兩千餘件古玉,包括了齊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類型的玉石器,其中尤以三星堆玉器為最。三星堆玉器數量之多、品類之豐富、工藝之精美無不令參觀者驚嘆,大量刻有銘文紋飾的玉禮器及大型玉器珍品向人們展示了民間古玉收藏的規模。

基本信息

簡介

古玉為古代美石之泛稱,具有質地細膩、色澤濕潤、瑩和光潔、冬不冰手、夏無激感等優點,遂為世人所喜愛並逐步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表征。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乾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紐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

源頭

相傳上古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器。最早的玉器,有相當一部分便是玉制的工具和武器。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使用磨製較細的石器為工具,其中一些質地細膩、堅硬而又美麗的彩石被人們認為是玉,從而產生了最旱的玉器形制如玉斧、玉鏟等,這一時期的玉器尚未脫離實用器具的範疇。歷史的長河又經過漫漫的二千年左右.終於出現了祭祀用的玉禮器

材質

岫巖石岫巖石

上古時代,人們廣泛使用各類不盡相同的玉石材料,這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各地區的人群缺乏交流,同時不同地區的原始文化背景對玉材的選擇也不同。如東北的紅山文化岫巖石為主要原料;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通常使用淺綠色帶雲母狀亮斑點的透閃石為主要原料;山東的大漢口文化及由其發展而來的龍山文化使用不透明但細膩溫潤的長石為原料。各地區材料各異.但對玉材的質地紋理色澤等特徵都相當重視。

在這些上古各地區文化的玉材中,紅山文化所使用的岫巖石材質最優,至今岫巖石在玉雕工藝品中仍得到廣泛的使用。

琢工

古玉的琢工可分為原始玉雕琢工和古代玉雕琢工兩個階段。原始玉雕的琢工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早期,古代玉雕的琢工是從金屬制玉工具的誕生商代中期到清代末期。

鑑定

古玉玉戈(漢)

中國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徵仁慈,堅硬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稜角表示公平正義。民間相信玉能護身、驅邪,代表著正氣和靈性。對於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一般說來,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玉材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細;而舊玉的鑑定,則要識別玉器的製作時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較精美,紋飾比較古樸,鑑賞古玉,更應重視的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翡翠翡翠

古玉的鑑別不僅僅是對玉質的鑑別,還包括年代的鑑別、形制及用途的鑑別以及背景的鑑別等。由此可見,鑑別一件所謂的“古玉器”是真是假,是一件極不簡單的事情,因此多學習些常識是有好處,因為,真品固然不容易定,但卻可以發現假的特徵和證據,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也可以少上當。
1.古玉器的鑑別內容
古玉的鑑別,在行業內通常包括這樣幾部分內容,一是鑑別玉質,二是鑑別器形,三是鑑別古玉器的年代,即古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年代,四是背景情況的鑑別等。
(1)玉質的鑑別。
古玉常見的玉質通常有蛇紋石玉獨山玉藍田玉軟玉綠松石瑪瑙及少量翡翠等。玉質的鑑別相對其它方面來講要簡單一些。我們可以運用前面講過的鑑別方法試著去識別它們。但有些出土古玉由於年代久遠,常會有鈣化現象,即由於地下水等的腐蝕,玉器的部分或全部已變成了白色或黃白色不透明狀,這對玉質的鑑別會有很大影響,通常需要經過專業人士檢測後才能確定。
(2)形制及用途的鑑別
對一件古玉器而言,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對其定名。要定名就必須弄清楚它是什麼器型,以及是做什麼用的。這對於有文字記載之

後製作的玉器來說相對容易一些,而對於原始社會至夏商等早期而言,則非常困難。考古學的發展使得很多器型都有明確的定義,可仍有一部分由於沒有找到實際證據仍然要靠推測。在古玉器的形制及紋飾一章中,我們介紹了很多較重要的器型和紋飾,它們都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可幫助我們鑑別。讀者在實際購買中可以相互比照。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古玉的形制可以仿製,須小心謹慎。
(3)年代的鑑別
古玉器的年代,對其價值有重大影響。一件殷商時期的玉器自然要比明清時昂貴許多。這是其文物價值所在。年代的鑑別,考古行業內謂之“斷代”,就是判斷一件玉器出自什麼年代。有時這是一個令專家也深感頭痛的問題,因為準確斷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常聽說或讀到這樣的描述,即某玉器製作年代在某時代以後至某時代之間,如“明末清初”、“唐宋之間”等等。只憑種、器型、琢工等,而無旁證資料,則只能大概斷代。出土古,因墓葬中有其它隨葬晶的參考,甚至有銘文等記錄存在,則斷代相對準確。
(4)背景的鑑別
所謂背景即是指玉器主人的身份和玉器所經歷過的較著名的事件等。同樣一件玉器,是乾隆皇帝的,還是普通富商的,這之間價值相差萬里。玉器的背景越高貴越著名,則其價越高。
上述四個方面都是考古學家在鑑別古玉器時必須要進行的工作,通常也是極專業的工作。而一般消費者通過對各時代的器型及紋飾特點,以及琢工工藝特點等情況的了解,可以建立古玉器不同時代特點的基本概念,對玉器的購買選擇一定會有幫助。

保養

紅山文化-玉鳥紅山文化-玉鳥

1、古玉忌油: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因為油脂會封堵玉質的微細孔隙,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來,玉器便不會瑩潤,透出所謂的“清光”。
2、古玉忌腥: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如鹵鹽等,對玉器有一定的腐蝕,而導致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3、古玉忌污穢:古玉忌污穢的道理與忌油相似,即污穢會使“土門”閉塞,而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濁。因此玩玉前要洗淨雙手。
4、古玉怕冰:如果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甚至使玉質可能會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
5、古玉怕火:古玉如果常近火或熱源,則可能使“色漿”盡褪,色漿主要是指玉質的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
6、古玉怕姜水: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黯淡無光。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如果浸的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以後即便不斷“盤玩”,也難以補救。
7、古玉怕驚怕跌:即所謂“畏驚氣”,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於硬物之上,重則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即使看不見,也不意味其完好無損。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因此玩玉者講究平心靜氣,戒驚戒燥,這也是修身養性的內容。

最古老玉石

佘太翠形成於18-24億年前海底矽質沉積,後經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和含鉻熱液滲入,形成了含鉻為主的石英岩,呈淡綠色到白色、半透明、質地堅硬緻密、拋光後細膩溫潤、色澤亮麗、令人賞心悅目。

鑑定六法

古玉琢工

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砂袋、沙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鏇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鏇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鏇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鏇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氧化鑑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目前用酸類物質侵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藝術水平鑑定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雷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氣味鑑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鑑定的“八察”

古玉古玉
1、察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2、察昆蟲的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3、察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4、察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可以對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係的根須狀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布,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6、察“驅邪礦物”殘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
越王墓越王墓
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里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硃砂以及被硃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縫隙、孔洞內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矽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存在,它們可以以液態或者以固態的礫石形式存在並運動著,在空隙里聚集、矽結、板結,堅韌無比,即使是隨水流進入空隙里的一塊小石子也難以剔出。
8、察鑽痕
鑽具出現以來,鑽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由於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鑽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鑽痕表現為往復、相對平行的運動態勢,出現不甚均勻的鏇紋。而現代螺鏇紋鑽具因高速、勻速鏇轉則不會出現平行的鑽痕。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鑽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鑽具的鑽痕,有相似特徵。總之,鑑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

價值

古玉的價值在於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很典故,以及它的考古價值,所以,這些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古玉的價值不是其本身作為玉石的價值,現代的玉石的價值本身的價值就是它全部的價值,古玉的價值在於它是古代的某種典故和歷史的見證還有它的文化價值。

識別仿製

造假方式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鑑賞的書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參考。
古玉古玉

古玉長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礦物沁入,被稱為血沁玉,仿製血沁玉,可將玉置於於豬血黃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形成土咬血沁的樣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銹,要仿造土銹,可將抹上膠水的玉器買入黃土泥,隨著時間變長,會越來越像黃土銹。
使舊似新、混新為舊之法:玉有看起來象新玉,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所以將舊玉燙上蠟,使其看起來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為舊。
有兩種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為將用水煮熱的玉架在鐵篦上,一邊燒一邊摸蠟油。其二為,以古法作玉,後將玉以泡濕的舊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乾之後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會受到克制、黑滯乾枯,容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
老提油,這種方法頗為古老,據傳是從宋朝留傳下來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種紅光草搗碎成汁加上磠砂,醃製在新玉的紋理之間,用竹枝火烤,這種方法製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夠迷惑專家之眼。
提油,以磠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這種方式作古,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顏色較為鮮艷,但是在陰天的時候顏色會顯得有些渾濁。
叩銹,這種方式源自於乾隆時期,是將鐵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於潮濕的地下,幾天之後,拿出來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時間,新玉就會出現橘皮紋、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頭,將新玉以火烤制灰白,以這種仿式做出的雞骨白,上面必有火燒後的裂紋。
將色澤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數年之後玉器上會出現血紋理,不仔細看已被蒙眼,但是細心會發現,其不若古玉的溫靜,這種方式作古的玉被稱為“羊玉”。
還有一種以動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將狗殺死,將玉置於狗腹,埋到路下,過幾年後拿出來,就會形成花斑紋,,但是這種玉看起來,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被稱為“狗玉”。
以烏梅制玉,被稱為“梅玉”,這時要選擇質地疏鬆的玉,以濃烏梅水煮,會呈現水沖後的顏色,後以磠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風玉,將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過的玉取出,擱置在風雪之中,使其玉紋產生裂紋,若玉質緊密裂紋則會很小,可形成類似古玉的牛毛紋,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紋是粗細不勻的。
其他:日前,中國民間最大的古玉專題藝術館———上古文化藝術館在廈門正式開館。館內收藏兩千餘件古玉,包括了齊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類型的玉石器,其中尤以三星堆玉器為最。

作偽手法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乃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之故。真品蒼老溫潤,精光內含,土銹、土斑浸入玉石,其濃淡深淺有自然變化的色彩。“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層假冒,紅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澤較暗,缺乏色澤變化。二是染色所為,不是太深就太淺,色彩極不自然。
“橘皮紋”作假
古玉的“橘皮紋”,是因地溫、地濕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產生,也叫氧化突起,側光觀察時最明晰,用手摸上去又不明顯。“橘皮紋”作假,一般是把玉用酸腐蝕,出現類似橘皮紋,用手摸感覺很明顯。據說“橘皮紋”作假的方法是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叫阿叩的造假高手發明,因此,這樣的假玉又叫“叩兒爺”。要想識別此玉,得耗費長時間的“盤工”—真古玉的“橘皮紋”是“盤”不掉的,而“叩兒爺”的玩意兒慢慢就會褪色。
“黑斑”作假
某些古玉,會在地底受礦物質影響,產生黑斑。“黑斑”作假,是把“玉石”在開水裡煮熱,然後用浸濕了的破棉花,把石頭包好再放火上燒烤,等把棉花燒成灰燼就往石頭上抹蠟,一邊翻個兒一邊抹,抹得均勻就能出效果。這種帶“黑斑”的假玉器,欺騙性比較大。
“雞骨白”作假
“雞骨白”是質地疏鬆的玉石在地下出現的鈣化現象,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較多,學名“石灰沁”。把次等白玉或者岫巖玉,放在火里燒烤,快燒透的時候用冷水猛潑,可出現“雞骨白”特徵。還有人圖省事,乾脆用硫酸泡,“雞骨”之“白”就是這樣靠腐蝕出來的。
“褪光”作假
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獨特的亮眼光澤,全無出土文物上的那種滄桑或者斑駁。為把玉器上的“光澤”去掉,有人僱工用糠麩皮日日摩擦。因為糠麩皮裡邊含有油分,這樣“盤”出來的玉器,會有一種看上去較為古舊、細潤的光澤。
“羊玉”作假
為把作假的“古玉”整出不見天日效果,有人突發異想—把玉置放在鮮活動物身上作舊。此法非常不人道。通常用刀割開羊腿皮,置玉其中,隨其生長。經三年後取出,玉帶紅綠,宛如舊物。此法最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盤熱時嗅之,微有腥味。
“牛毛紋”作假
真品“牛毛紋”古玉,有一部分紋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紋”古玉沒有細小凹陷,卻是道道裂紋。作假“牛毛紋”,一般是把玉石用濃灰水加烏梅水煮之數日,趁熱取出,置之風雪中一夜,使玉紋凍裂。質堅者紋細如髮,再加上提油上色,看去極像真的“牛毛紋”古玉。

危害性

古玉的贗品往往是使用了硝酸硫酸鹽酸等強酸來冒充玉的古舊沁色,然後在表面塗上一層地板漆或是水晶漆等,形成光澤和灰皮滲入玉里的假象。人體的皮膚與經化學處理的假古玉接觸時間長了,通過磨擦,很容易出現紅腫、刺痛和脫皮等症狀。

飾紋鑑別

古玉古玉
飾紋,可以說是玉器的“符號”每一個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號,紋飾已有上百種,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新的紋飾出現,一些紋飾不斷的消亡。有的紋飾“生命力”極強,跨越了整個玉文化歷史,了解這些紋飾“出生”的時間,就能斷定這類紋飾玉器出生的年代。
1、紅山文化的網狀紋,出現在龍首或龍下頷處。
2、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後世再也沒出現。
3、紐絲紋從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雲紋出現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漢。
5、雙環紋為商代特有的紋飾一般用於龍身。
6、脊齒紋商代特有的紋飾。
7、饕餮紋西周極為流行。
8、夔龍紋,一條腿的短身龍西周用的比較多,後代有較大變化。
9、兩隻頭的虺紋源於春秋,後世少見。
10、春秋時期的雲紋繁密、繁而不亂,極有規律。
11、戰國的雲紋用細線雕出隱約凸起,雲朵排列規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戰國出現勾連雲紋,兩漢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連谷紋源於戰國兩漢普遍使用。
14、谷紋源於春秋一直延續到晚清。
15、螭紋源於戰國一直延續到晚清。
16、唐代出現流雲紋、卷草紋、胡人伎樂紋。
17、宋代出現婁雕花鳥紋,折枝花卉和風鳥紋。
18、明代出現山水人物紋,諧音隱喻紋。

目鑒訣竅

古玉古玉

斷時代、識新舊、辨真偽、別優劣、定等級、估價值,是玉器鑑識的主要內容,其核心是識真辨偽。當前,大多數文物的真偽還無法用自然科學儀器進行檢測驗證,依靠個人眼力的“目鑒”,仍然是玉器鑑識最通用的方法。因此,古玉收藏者必須靠自己修煉內功,不斷提升識真辨偽的眼力,方為正道。
當然,想要成為眼力一流的“目鑒”高手,不僅要肯下苦功,而且方法也要正確得當。既需要系統掌握玉器的理論知識和鑑識玉器的一般常識,爭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又需要不斷積累“目鑒”的實踐經驗,反覆上手研習真假古玉,歸納總結辨識古玉真偽的關鍵技巧,逐漸修煉成一套適合自己的“九陽真經”。老一輩的古玉鑑定家各有絕活,如張永昌先生從微觀著手,將同一造型或同一紋飾玉器在早晚各個時代的發展變化,梳理得細緻入微,從而造就了鑒玉入微的過硬本事。
修煉鑑識玉器的“十八般武藝”,需要從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巨觀方面,首先要熟悉中國玉器製作和使用的歷史,從而把握各時代玉器的整體風格和特徵;微觀方面,要仔細分析各時代玉器在玉料、沁色、琢工、形制和紋飾等方面的細節特徵,做到認識玉料、細辨沁色、觀察琢工、把握形制和區分紋飾。
中國玉文化,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各自的時代風格和特徵。例如,蔡慶良先生把商代至春秋一千年間各時代玉器的整體特徵總結為:商代晚期“剛勁有力”;西周昭穆時期“華麗流暢”,晚期“圓轉流暢”;春秋早期“舒朗平直”。玉器考古資料的不斷發現,給我們深入研究各時代玉器的整體特徵及其發展變化提供了可能。立足考古出土的標準器,並加以細緻的梳理與分析,是掌握各時代玉器整體特徵的基本方法,唯此才能了解、熟悉各時代玉器的發展演變規律和獨有的時代特徵,鑑識古玉方能做到遊刃有餘。
不過,各時代玉器的整體特徵,往往都由不同的、簡單的細節組合而成。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虎,整體呈薄片狀,造型與紋飾簡潔舒朗,頗有後世剪紙的視覺效果,其中,形體外輪廓的直角方折、雙勾線紋飾轉角處的方直剛硬等若干細節,恰恰都成為晚商“剛勁有力”風格特徵的最好詮釋。由此可見,鑑識每一件玉器,實際上都是對它的一番研究過程,在把握整體特徵的同時,更需要留意玉器在玉料、沁色、琢工、形制和紋飾等方面的細節,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比較與分析,不能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畢竟,對細節的關注程度最終將決定成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