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漪園

古漪園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園林最早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離市中心21公里,占地10公頃。它以綠竹猗猗、靜曲水幽、建築典雅、楹聯詩詞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 園林包括猗園、花香仙苑、曲溪鶴影、幽篁煙月四大景區,內有逸野堂、戲鵝池、青清園、南翔壁等著名景點,是上海五星級公園、江南名園之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東,離市中心21公里。園林正門向南朝向滬宜公路,西近南翔老街、雲翔寺,北聯滬嘉公路,占地面積130餘畝。

古漪園 古漪園

歷史沿革

古漪園 古漪園

古漪園初由河南通判閔士籍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 後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營造。 後園歸貢生李宜之,之後又歸陸、李兩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又易主蘇州洞庭山人葉錦。葉錦於翌年春起,重葺並拓地增築幽賞亭等建築,於次年秋落成,同時改名“古猗園”。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勸募捐置州城隍廟,古猗園遂為廟之靈苑。清嘉慶十一年(1806),又募款修葺。清同治七年(1868)復修時添豐樂亭。

民國21年(1932),國內建築被毀於“—·二八”之役,假山倒坍,花木枯敗。翌年四月,朱壽朋、陳少芸、王荃士、王同愈、周公勵、李良材等60人,發起成立古猗園整理委員會,募款6000元,僱工鳩材,予以興修。柳帶軒、鴛鴦廳、書畫舫、浮筠閣等,均落地重建。竹枝山頂之補闕亭(一名缺角亭),亦建於此時。時園基約27畝。越4年,又遭兵燹,除補闕亭外,幾成廢墟。民國35年,里人募款700萬元,重建南廳、白鶴亭、書畫舫。民國36年,新建微音閣。

1957年3月,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於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1958-1959年,市撥款13萬元,建北大門,開挖占地15畝的鴛鴦湖,架九曲橋,湖南筑南山,山西南辟兒童樂園。九曲橋西建五曲長廊,廊盡頭臨河建茶室。同時,重建竹結構的浮筠閣,並設動物園。又將原南翔寺的一對唐代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普同塔)移置園內,園基擴展為87.5畝。1960年起,開設餐廳,1962年新建梅花廳。1963年起,隸屬上海市園林局。1967年,更名為南翔公園,園中部分建築被破壞。1973年,重建鳶飛魚躍軒及小松岡假山。1974年,重建白鶴亭。1975年,重建南廳、補闕亭。1977年,重建浮筠閣。同年,被列為上海市旅遊點並復稱古猗園。1978年,市撥款28萬元,重建繪月廊、柳帶軒。1979年春,撤除動物園。1979-1983年,市撥款78萬元,新辟松鶴園,建鶴壽軒、逸野堂、幽賞亭和南大門仿磚雕照壁,上塑“白鶴南翔”及南翔寺舊觀。1985-1987年,市撥款60萬元,擴建“青清園”,占地33畝。

古猗園之後近二十年內又經歷多次改擴建。2009年最後一次改擴建,古猗園自向東擴22.57畝,等於將原有古猗園擴容四分之一,擴建部分以竹為主,同時對設計了曲溪鶴影、幽篁煙月、花香仙苑等景區。

自1984年來古猗園連續十五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2002年被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評為五星級公園,2006年古猗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點。

園林特色

古猗園以綠竹猗猗、靜曲水幽、建築典雅、楹聯詩詞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

綠竹猗猗

古漪園 古漪園

“猗園”的名字,從“綠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古猗園的園林布局設計以及疊山、蒔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藝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園的屋前宅後、石旁路邊、臨水駁岸以及粉牆邊角等處常常點綴三五叢竹,與建築、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莊、或婀娜多姿、或夾道相擁,體現了園主高雅脫俗的審美趨向和追求優閒、隱逸的生活情趣;在園東新辟有占地37畝的竹園青清園。 除明代建園時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園內還有小琴絲竹、鳳尾竹、黃金間碧玉竹等,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態創造多種多樣的景色。此外,竹與山石、道路、建築、小溪相結合,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園的園名與園景相統一。

幽靜曲水

古猗園的園藝布局,從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後經清代青至建國後的歷次修復和拓擴,都注重挖河理水,以水為主相映園景。古猗園的水,與外隔絕,但在百畝之園中,有千米距長的溪流。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多彎曲折,而有源遠流長之感。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餘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曲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布局,納入明代江宏《游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湧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成為上海園林水光山色之最。

建築典雅

古漪園風光(1) 古漪園風光(1)

古猗園的亭台樓閣以明代建築為主,亭台樓閣,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鏤空,各種斗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花石小路

古猗園的路園路隨建築、綠化、山石水池的布局曲折繞行,依地形起伏而自由變化。其路變化多樣,與猗園環境自然和諧,富有情趣。路面花紋的安排和材料的選擇,因地段而異。在建築周圍長方規則形地處,選擇方形或六角形幾何圖案;在道路彎曲寬狹不一以及多邊自然形地處,選用冰裂紋直線條圖案,以適應路面曲折變化。花紋圖案內容,與周圍景觀相配合,如梅花廳前後地坪,鋪設了梅花形狀的圖案。在小雲兜假山地坪處,鋪設“龍”的圖案,有龍雲相配意境。

匾額楹聯

古猗園中的許多匾額既概括園林景點意境,又能點明歷史典故,還能使人欣賞書法藝術的美。“白鶴亭”使人聯想南翔鎮得名的由來,“微音閣”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南翔知識面分子在黑暗中奮起鬥爭精神。“繪月”使人想到明月當空,月光透過廊窗在牆壁上留下倩影的夜景。鳶飛魚躍軒即喻此處可仰觀飛鳥,俯視游魚。

古猗園的楹聯,是對景區意境的具體描述和讚美。

不繫舟楹聯: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葉蓮花七里香 -- 廖壽豐(清)

南亭楹聯:月來滿地水 雲起一天山 -- 葉長春(清)

梅花廳楹聯:池館清幽多逸趣 梅花冷處得香遍 陳從周

特色項目

每年夏季荷花盛開季節,皆有荷花展供遊客參觀。

園林布局

全園分為花香仙苑、曲溪鶴影、猗園和幽篁煙月四個景區,具體景點分布如下所示 :

花香仙苑

兒童園、九曲橋、南亭、南翔壁、曲香廊、百年牡丹

曲溪鶴影

鶴壽軒、普同塔、柳蔭橋、盆景園、花神殿、雙鶴齋、翔雲閣

猗園

白鶴亭、不繫舟、浮筠閣、鶴守軒、繪月廊、梅花廳、南廳、缺角亭、微音閣-唐經幢、五老峰、小雲兜、猗園正門與采香廊、逸野堂、幽賞亭、鳶飛魚躍軒

幽篁煙月

不可無竹居、君子堂、青清園門亭、瘦影碎月軒、玩石齋

主要景點

缺角亭

古漪園 古漪園

缺角亭,位於古猗園竹枝山頂,是滬上聞名的愛國主義紀念地。當地居民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建造一座紀念亭以志國恥。1933年4月,當地愛國志士朱壽明、陳少芸等六十人帶頭集資建亭。方亭建成後僅缺東北一角,象徵東北三省的淪陷。建亭之後,人們將它命名為“缺角亭”,又名“補闋亭”,意為缺角志恥。高懸於亭內的“缺角亭”三字,由著名書法家胡問遂題寫。

微音閣、唐經幢

微音閣建於1947年,高十米,下層為滴水閣,由微音社募捐建成,屬文物保護單位。閣內外懸掛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鬍厥文、朱學范題寫的“微音閣”草書匾額,及由微音社成員陸象賢撰文、周大剛書寫的《微音閣記》,記錄著微音閣的歷史。
微音閣前的唐經幢是,建於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歷時八年完工。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此經幢高約十米,仰蓮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頂,典型唐代雕飾風格。

逸野堂

古漪園 古漪園

逸野堂,原為園內主廳,系園主接待賓客的場所。堂名“逸野”,表達了園主平靜安逸的生活追求及隱逸為高的思想境界。此堂初建於明代,1937年毀於戰火,1980年重建,因初建時以楠木為柱,且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覽全園之勝,故俗稱“楠木廳”、“四面廳”。清代沈元祿《猗園》中有記載:“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堂後植桂,中秋賞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廣寒宮中”。堂外“逸野堂”三字匾額由著名書法家唐雲所書,拾階走入堂內,抬頭可見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額“華岩墨海”,反映了當時文人相聚的盛況。 逸野堂前對植盤槐,北側一株是上海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盤槐。

戲鵝池、白鶴亭

古漪園 古漪園

戲鵝池得名,是因為池內有白鵝成群,嬉水游弋。戲鵝池西邊的白鶴亭是為了紀念"白鶴南翔"而建,是園中最古老名勝建築之一。相傳梁天監年間,常吸引一對白鶴棲息於此,一位德齊和尚路過此地,認為白鶴祥舞乃佛地之兆,因此於天監四年(即公元505年)建成一座佛寺,落成當天白鶴便向南飛去,故題寺名為“白鶴南翔寺”,此地也因寺成鎮,取名為“南翔鎮”。

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亭旁池中豎有一塊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詩一首:白鶴南翔去不歸,唯有真跡在名基;可憐後代空王子,不絕薰修享二時。

不繫舟

不繫舟又名石舫,建於明代,它原為園主的書畫舫。吳中書法家祝枝山特為之手書“不繫舟”三字。後遭毀壞,由清代名醫和鴻舫重題。舟上有清末進士廖壽豐撰書的一副對聯:“十分春水比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這一船型建築三面臨水,猶如一艘船兒靜靜地停泊在岸,給人明快親切之感。

青清園

古漪園 古漪園

青清園位於古猗園最東面,面積30餘畝,是全園最大景區之一。1984年新辟,1988年竣工。園林以竹為特色,奇篁異竹不下八十餘種,為上海地區竹種博覽園之最。園門北側為仿古亭式碼頭,遊客可泛舟游曳於清池碧湖,在典雅精緻的園林中領略山水之美。景區以猗猗青竹為主,體現了古代猗園綠竹猗猗的特色。區內有龜山、龜山湖、君子堂、藝苑、觀月台和翠靄樓,與竹園相配。

鴛鴦湖、九曲橋

鴛鴦湖水面約15畝,以九曲橋分隔為東西二湖。湖上九曲橋,橫跨鴛鴦湖,長18米,寬4米。

南翔壁

古猗園內的南翔壁建於1981年,其壁浮雕取材於“白鶴南翔”的美妙傳說,形象地描繪昔日南翔寺的壯觀景象,述說著南翔這一地名的由來。

園林文化

園名來源

“猗園”的名字,取《詩衛風淇奧》“綠竹猗猗”為美盛貌,融嵇康《琴賦》“微風餘音,靡靡猗猗,餘音裊裊”為一爐而得“猗園”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有“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 《猗園》記:“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山,指園內竹枝山,它體現了竹葉青山,竹山青青,綠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綠、素雅、清秀之姿,給人以淡雅秀美之情,使古猗園的園名與園景相統一。

白鶴南翔

相傳有一個農民種地時掘到一塊一丈見方的巨石,隨即有兩隻仙鶴飛來停留上面。有個叫德齊的和尚看見了,便認定此處是“佛地仙跡”,於是天天乘仙鶴四處化緣集資,在此興建了白鶴雲翔寺。待寺廟修畢,德齊和尚隨仙鶴乘風翩然南飛而去,從此了無蹤跡。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古漪園內戲鵝池西堤上的白鶴亭,就是根據這個“白鶴南翔”典故而建。

參觀服務

開放時間

06:00-18:30

票價

門票:12元

交通指南

1、自駕車

線路一:中環線-S5滬嘉高速公路(南翔出口下)—滬宜公路—古猗園(近古猗園路)

線路二:外環線—真南路(或豐翔路)—滬宜公路—古猗園(近古猗園路)

2、輕軌11號線至南翔站,下車後向西步行15分鐘可達,或自2號口出站後乘坐南翔1路、南翔2路可達;

3、公交:62路、821路、828路、滬唐專線、嘉定52路、南翔1路、南翔2路、南翔3路、南翔5路、南翔6路、上嘉線

最佳旅遊時間

春、夏、秋遊覽景色最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