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亞馬孫鸚哥

古巴亞馬孫鸚哥

古巴亞馬孫鸚哥(學名:Amazona leucocephala),又名古巴亞馬遜鸚鵡、古巴白額鸚哥或古巴鸚鵡,是分布在古巴、巴哈馬及開曼群島的鸚鵡。

基本信息

簡介

古巴亞馬孫鸚哥巴亞馬孫鸚哥
古巴亞馬孫鸚哥依照不同亞種,體長分別為30到34厘米,體重240-262克。鳥體為綠色,每片羽毛外均有黑邊;前額、頭頂、眼睛周圍的區域為白色;臉頰、喉嚨、胸部均為粉紅色;耳朵附近的覆羽為深黑色;下腹部有暗紅色的羽毛分布;主要飛行羽和翅膀的邊緣為藍色;尾巴內部的羽毛為黃綠色;鳥喙為臘白色,虹膜為紅棕色。

共有4個亞種,主要差異在於頭部、腹部的毛色的不同。指名亞種成鳥深綠色,腹部斑紋更廣泛,紅喉更深;開曼島亞種成鳥更黃或綠,具有較明顯的扇形羽毛,胸部和臀部帶有藍色,白色頭只限於額頭部位,頸部兩側的綠色從臉頰部位分離咽喉的紅到腹部較廣泛,個體的體形也較大;開曼巴克島亞種總體呈黃綠色,成鳥有更明顯的栗色的腹部斑紋,臉頰和喉嚨顏色更深,體形較小;巴哈馬亞種腹部的斑紋小或沒有斑紋,頭部白冠向後延伸的更深遠,直達眼先和上層臉頰,尾巴基部少紅色,體形較大。

生活習性

古巴亞馬孫鸚哥古巴亞馬孫鸚哥
古巴亞馬孫鸚哥主要分布於山區的森林中以及低緯度的林區,尤其喜好針葉植物,偶爾也會到農耕區或是果園覓食。在繁殖季節古巴亞馬遜通常都是成對行動,偶爾會聚集30隻左右的群體,在比較偏遠難接近的地區並不會特別膽小,但是在常被獵食或是捕捉的地區就會變的相當謹慎小心。叫聲粗啞非常吵雜,尤其是在飛行的時候,但是覓食的時候則相當安靜。

古巴亞馬孫鸚哥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堅果、花朵、松果、葉子以及植物嫩芽為主。偶爾也會到農耕區覓食穀類、以及到庭院或是果園中尋找水果等。

繁殖方式

古巴亞馬孫鸚哥古巴亞馬孫鸚哥
在野外的繁殖季為3月8月,築巢在樹洞中,也使用啄木鳥的巢穴及白蟻窩,每次約產下2到5枚卵,孵化期間26到28天,幼鳥羽毛長成約8周,幼鳥離巢後仍然會跟隨親鳥生活一段時間。

人工飼養僅有少數的繁殖數量,母鳥2歲後才會繁殖,公鳥則須3年,但還是宜等至成熟點繁殖較理想,巢箱寬度至少等於它們身體的長度,深度至少體長的3倍高,4、5倍高,入口最好比身體厚度窄一些,繁殖期對飼主可能有攻擊性,繁殖期間最好將不必要的干擾降自最低,因為親鳥領域性強且對於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一窩通常生2-3枚卵,孵化期約28天,幼鳥約在8-10周時羽毛長成。

分布範圍

古巴亞馬孫鸚哥分布圖古巴亞馬孫鸚哥分布圖
古巴亞馬孫鸚哥分布於古巴島的東部以及中部、巴哈馬群島、開曼群島等地。

亞種分布

指名亞種(A.l.leucocephala):分布在整個古巴及青年島。

巴哈馬群島亞馬遜鸚鵡(A.l.bahamensis):分布在巴哈馬,共有兩個群落,一個在阿巴克,而另一個在伊納瓜群

島。

開曼島亞馬遜鸚鵡(A.l.caymanensis):分布在大開曼。

開曼巴克島亞馬遜鸚鵡(A.l.hesterna):分布在開曼布拉克及小開曼。

另外分布在古巴西部及青年島的西古巴亞馬遜鸚鵡(A.l.palmarum)因其標本羽毛呈較深的綠色,故曾被認為是一個亞種。但是於1928年重新評估後發現,標本的顏色差別是因保存方法造成的,而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的分別。

保護級別

古巴亞馬孫鸚哥古巴亞馬孫鸚哥
古巴亞馬孫鸚哥是瀕臨絕種的亞馬遜鸚鵡,與它血緣相近亞種約有4種,都是一級保育的種類,原生種已不多見,其它亞種人工飼養數目上更是稀少,在1988所做的數量調查,所有亞種加起來只有5000隻上下,藉由人工繁殖與棲息地保護、防止盜捕是保育團體正在做的復育工作。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近危(N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