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妙方

口腔潰瘍妙方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於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簡介:

口腔潰瘍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於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口腔潰瘍的主要臨床症狀為口腔黏膜反覆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面,可單發亦可多發於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有劇烈的自發性疼痛。全身症狀不甚明顯。發現本病時多在潰瘍期,潰瘍面直徑約2~3 毫米,底線,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潰瘍面被黃白色纖維性滲出物覆蓋,有劇烈的燒灼樣疼痛,如遇冷、熱、酸、鹹等刺激使疼痛加重,說話、飲食均感困難。愈後不留任何疤痕,但可以隨天氣、情緒、勞累等因素而反覆發作。

妙方

中藥治療

儘管口腔潰瘍產生的病因、病理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認為與免疫力不正常、內分泌失調、某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及微生物的作用或遺傳有關。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往往注重或只能解決潰瘍期的問題,難以解決反覆發作及口腔潰瘍產生的根本問題。
口腔潰瘍屬於中醫“口瘡”、“口糜”範疇。口瘡雖生於口,但與內臟有密切關係。中醫學認為,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唇舌,表明口瘡的發生與五臟關係密切。《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口瘡之火,不獨責之於心。平時憂思惱怒,嗜好菸酒咖啡,過食肥甘厚膩,均可致心脾積熱、肺胃鬱熱、肝膽蘊熱,發為口瘡多為實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發為口瘡多為虛證;年老體弱,勞倦內傷,損傷脾胃,可致中焦樞紐失司,上下氣機不通,上焦之陽不能下降,下焦之陰不能上行,心火獨盛,循經上炎,也可發為口瘡,此多為虛證。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胃火上行獨燎其面”。
復發性口瘡又稱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具有復發性。本病多與精神緊張、內分泌失調、營養缺乏、感染、遺傳、免疫功能異常、消化系統疾病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外因以熱毒為主;內因多為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室勞倦所致。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潰瘍多數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動的黏膜區域,常常疼痛難忍令患者寢食難安。我們在臨證中常辨證分為六型治療。
一 外感時毒型口瘡:多發於外感後1~2天,伴有外感症狀。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紅腫,微痛,舌尖或唇內出現栗粒樣小紅點或小皰疹,12小時內皰疹潰破,呈表淺潰瘍,邊界清楚。治宜清熱解毒,健脾化濕方藥:銀花18克,連翹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蘭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殼10克,葛根15克,白朮10克,代赭石20克,鏇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 脾胃積熱型:症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瘡面紅腫,灼熱疼痛,甚則口臭牙齦腫痛,伴口渴多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瀉火,蕩滌胃熱。方藥:山梔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大黃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黃連10克,竹葉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 脾腎陽虛型:症見口舌生瘡,潰瘍面色白,周圍不紅,數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溫,口乾喜熱飲,腰背酸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引火歸源。方藥: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鐘),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藥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蒼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胃虛弱型:症見口舌生瘡反覆發作,瘡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中益氣,健脾化濕。方藥:黃芪15~3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五 心腎陰虛型:症見潰瘍顏色鮮紅,數量多,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晝輕夜重,伴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咽乾口燥,小便短黃,舌紅苔薄,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養心安神。方藥: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藥5克,澤瀉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連翹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六 血虛陰虧型:症見口舌潰爛多發生於月經前後,伴月經先期量多,五心煩熱,口乾喜飲,舌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治宜養血益陰,潛降虛火。方藥: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葉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梔10克,柴胡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參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七 組成: 膽礬若干克。
用法: 將膽礬塗於潰瘍面,不要研成粉,以防過量。
主治: 口腔潰瘍。症見口唇、舌、頰部內黏膜有潰瘍面,紅腫疼痛難進食,說話困難,舌質紅,脈弦滑數。

驗方

口腔潰瘍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口腔黏膜潰瘍性損害,病因尚不太清楚,可能與內分泌障礙、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寄生蟲、病毒感染、變態反應、局部刺激等因素有關。患者自覺灼痛,可影響進食、說話、睡眠,且不易癒合,常伴口臭、便秘等症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多。目前,對該症尚無特效療法,但在臨床中,下面的驗方較有效,供讀者選用:
一、濃茶漱口。我國明代藥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可促使口腔潰瘍面癒合,茶還能消炎殺菌,因單寧能使單細胞菌類的蛋白質凝固,故民間常用茶湯沖洗傷口,以消毒殺菌,促使傷口癒合。茶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C有抗壞血病作用)、維生素B12(能防治各類炎症)。其他如維生素P、維生素K等,對口腔潰瘍面的康復均有一定作用。
二、慶大黴素療法。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黴素4萬國際單位2m1注射液輕塗口腔內潰瘍面,數分鐘後再塗一次,每日4次,最好在三餐後和睡前漱口後塗上藥液,一般2~3日即癒合。如果是多發性口腔潰瘍或口腔糜爛,可用4萬國際單位2m1慶大黴素一支,加注射用水稀釋成10ml,含口內3分鐘後吐出。每6小時一次,有較好的效果。
三、維生素E療法。取維生素E糖衣片數片研成細末,塗敷潰瘍面上,每日四次,3~4天即可痊癒。此後可每晚睡前含服l~2片,持續含服1個月以防止復發。
四、維生素B12、維生素C療法。取維生素B12、維生素C各一片研成粉末拌勻,用無菌棉球蘸少許,塗於潰瘍面上,咬合5~10分鐘,使藥物被直接吸收(口服顯效極慢),一般3~4次可痊癒。其機理是:維生素B12能促進人體物質代謝。但人體內維生素B12濃度很低,很少儲存。維生素C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潰瘍面水腫。兩藥合用,可起到局部消炎,抑菌止痛,促進潰瘍面加速癒合,並使潰瘍不易復發等功用。
五、蒲公英煎液口服並漱口。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可清熱解毒。取新鮮蒲公英100g(乾品50g),洗淨水煎,飲藥液並含漱。一日數次至愈止。
六、雲南白藥療法。用消毒棉簽蘸雲南白藥粉末塗敷潰瘍面,絕大多數人用藥3天后即可痊癒。
七、中成藥外敷。用錫類散、冰硼散或喉風散噴灑於潰瘍面。
八、丹參。據報導,用丹參15g煎服(或丹參片也可)治療口腔潰瘍,潰瘍能很快癒合,且很少復發,其機理為丹參具有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環和抑菌之功效。

基本方法

RAU病因尚不明確,目前仍無根治的特效方法。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增強體質、對症治療,以減少復發次數,延長間隙期,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治療主張全身和局部、中醫和西醫、生理和心理相結合。
以下是近年國內外報導的多種治療方法:
1.局部物理治療:包括雷射、低頻超聲、化學腐蝕(如:硝酸銀)、物理屏障(如:氰基丙烯酸鹽粘合劑)。
2.局部抗菌藥物:氯己定含漱液、金黴素藥膏。
3.局部皮質類固醇:氫化可的松或氟輕氫化潑尼松龍(triamcinolone)藥膜、倍氯米松含漱液或噴霧劑等。
4.局部止痛劑:苄達明(benzydamine)含漱液或噴霧劑、局部麻醉凝膠。
5.其他局部抗炎製劑:色甘酸鈉(sodium cromoglycate)止咳糖漿、前列腺素E2膠、局部粒細胞一巨噬細胞刺激因子、阿司匹林含漱液、雙氯酚酸(diclofenac)、胃潰寧(sucraifate)。
6.全身用藥:潑尼松龍(prednisolone)、咪哇硫嘌呤(azathioprine)、左鏇咪唑(levamisole)、秋水仙素(colchicine)、貝通(pentoxifylline)、氨苯碸(dapsone)、甲氰咪胍(cimetidine)、轉移因子等。
關於“全身治療”:反覆發作或潰瘍症狀嚴重者應全身用藥。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潑尼松龍,或與咪唑硫嘌呤一同用藥,但要注意其副作用。亦可用抗腫瘤壞死因子α的藥物:貝通,0.4g,3次/d,副作用有胃腸不適。秋水仙素能減緩疼痛,縮短發作頻率。其機制可能是可降低嗜中性細胞的趨化功能。副作用有胃腸道不適、腹瀉,長期使用可引起男性不育。有報導稱左鏇咪唑與中藥合用可減少潰瘍數目,減少復發,延長間隙期。
辨證施治可根據四診八綱進行。脾胃伏火型宜清熱瀉火、涼血通便,方用涼隔散清胃散、玉女煎等。心火上炎型宜清心降火、涼血利尿,方用導赤散、瀉心湯、小薊子飲等加減。肝鬱蘊熱型宜清肝瀉火、理氣涼血,方用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等。陰虛火旺型宜滋陰清熱,方用六味地黃湯、杞菊地黃湯、甘露飲等。脾虛濕困型宜健脾化濕,方用健脾勝濕湯、五荃散、平胃散等。氣血兩虛型宜氣血雙補,方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

飲食療法

【黑棗玫瑰羹】
配方:黑棗,乾玫瑰花瓣適量
製法:將黑棗核取出,把玫瑰花清洗後填入,放碗中蓋好,隔水煮爛即可。可適當放些蜂蜜調味,蜂蜜也有治療口瘡的功效。
每日三次,每次吃棗五個,經常食用。
【烏梅生地綠豆糕】
配方: 烏梅50克,生地30克,綠豆500克,豆沙250克。
製法: 將烏梅用沸水浸泡3分鐘左右,取出切成小丁或片。生地切細,與烏梅拌勻。綠豆用沸水燙後,放在淘籮里擦去外皮,並用清水漂去。將綠豆放在缽內,加清水上蒸籠蒸3小時,待酥透後取出,除去水分,在篩上擦成綠豆沙。將特製的木框放在案板上,襯以白紙一張,先放一半綠豆沙,鋪均勻,撤上烏梅、生地,中間鋪一層豆沙,再將其餘的綠豆沙鋪上,撳結實,最後把白糖撒在表面。把糕切成小方塊。
功效:滋陰清熱,解毒斂瘡。
用法: 作點心吃。
【生地青梅飲】
配方: 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
製法: 將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適量,同煮20分鐘,去渣取汁。
功效: 養陰清熱,降火斂瘡。
用法: 每日1劑,分2~3次飲服,可連用數日。
生地蓮心湯
配方: 生地9克,蓮子心6克,甘草6克。
製法: 三者加水,一同煎煮,去渣取汁。
功效: 養陰清熱。
用法: 每日1劑,連用數日。
蓮子甘草茶
配方: 蓮子15克,甘草2克,綠茶葉5克。
製法: 將上物一併放入茶杯內,沖入開水浸泡。
功效: 清心泄熱。
用法: 代茶頻飲。
竹葉通草綠豆粥
配方: 淡竹葉10克,通草5克,甘草1.5克,綠豆30克,粳米150克。
製法: 將淡竹葉、通草、甘草剁碎裝入紗布袋,與綠豆、粳米一起加水放置30分鐘,以文火煮製成粥。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用法: 早晚分食。
鮮藕蘿蔔飲
配方: 生蘿蔔數個,鮮藕500克。
製法: 上二者搗爛絞取汁液。
功效: 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用法: 含漱。每天數次,連用3日。
【蓮心梔子甘草茶】
配方: 蓮子心3克,梔子9克,甘草6克。
製法: 以上諸物加入開水浸泡。
功效: 清心瀉火。
用法: 每天1劑,代茶頻飲,可連用3劑。
地芩竹葉飲
配方: 生地15克,黃芩9克,淡竹葉15克,白糖適量。
製法: 前三味加水煎取湯汁,調入白糖。
功效: 清心瀉火。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飲用,或代茶頻飲。
【五倍子枯礬白糖方】
配方:五倍子36g,枯礬24g,白糖2g。
製法:先將五倍子炒黃,加入白糖炒片刻,待糖溶化完為度,倒出晾乾,然後與枯礬共研細末,用香油將藥末調成稀糊狀。
功效:清心瀉火。
用法:抹於患處,每日2-3次。
蜜汁含漱法:可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
蜂蜜療法:將口腔洗漱乾淨,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塗擦後暫不要飲食。15分鐘左右,可用蜂蜜連口水一起咽下,再繼續塗擦,一天可重複塗擦數遍。
硫酸鋅療法:服用硫酸鋅片或12%硫酸鋅糖漿,成人每次40-80毫克,1日3次,一般連用5-7天即可痊癒。
木耳療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湯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潰瘍。
可可療法:將可可粉和蜂蜜調成糊狀,頻頻含咽,每日數次可治口腔發炎及潰瘍。
白菜根療法: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棗10個,水煎服,每日1 2次,可治口腔潰瘍。
菜籽療法:取白蘿蔔籽30克、芥菜籽30克、蔥白15克,放一起搗爛,貼於足心,每日1次,可治口腔潰瘍。
蘋果療法:取1個蘋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內,加入冷水(沒過要煮的蘋果或梨)加熱至沸,待其稍涼後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連用幾天即可治癒。
核桃殼療法:將30-50克核桃熬水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

治療小貼士

治癒口腔潰瘍的七種方法
1、清潔口腔後,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暫不飲食。15分鐘左右後,可咽下蜂蜜,再繼續塗拭,一天可重複塗拭數遍。
2、用雲南白藥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癒。
3、將少許白糖塗於潰瘍面,每天2-3次。
4、用棉棒蘸取少許冰硼散,塗在患處,雖然感覺有點苦,但堅持2-3天后,創口即可癒合。
5、含服華素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
6、將大蒜表皮撕掉,取包裹蒜瓣的透明薄膜,敷在口腔潰瘍處。

局部治療法

口腔潰瘍的病因較複雜,臨床治療要根據不同的誘因,針對性地治療,才能獲得好的療效。如:解除精神緊張的壓力、鎮靜、安眠、戒菸、酒等;有消化道疾患的要治療相應的疾病,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對於潰瘍局部,可採用局部塗擦止痛,消炎,促進癒合的藥物。如:魚肝油糊劑,強的松糊劑,養陰生肌散,潰瘍膏等,或者在進食前局部塗擦局麻藥,以減輕疼痛。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治療方法較多,根據病情選用:
1.含漱劑 0.25%金黴素溶液,1∶5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5000高錳酸鉀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 
2.含片 度米芬含片溶菌酶含片,氯已定含片 
3.散劑 冰硼散,錫類散,青黛散,養陰生肌散,黃連散等是中醫傳統治療口腔潰瘍的主要藥。此外,複方倍他米松撒布亦有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作用 
4.藥膜 其基質中含有抗生素及可的松等藥物,用時先將潰瘍處擦乾、剪下與病變面積大小相近的藥膜,貼於潰瘍上,有減輕疼痛、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的作用 
5.止痛劑 有0.5%~1%普魯卡因液,0.5%~1%達克羅寧液,0.5%~1%地卡因液,用時塗於潰瘍面上,連續2次 用於進食前暫時止痛 
6.燒灼法 適用於潰瘍數目少,面積小且間歇期長者。方法是先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後,隔濕、擦乾潰瘍面用一面積小於潰瘍面的小棉球蘸上10%硝酸銀液或50%三氮醋酸酊或碘酚液,放於潰瘍面上,至表面發白為度。這些藥物可使潰瘍面上蛋白質沉澱而形成薄膜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操作時應注意藥液不能蘸得太多,不能燒灼鄰近健康組織 
7.局部封閉 適用於腺周口瘡。以2.5%醋酸潑尼龍混懸液0.5~1ml加入1%普魯卡因液1ml注射於潰瘍下部組織內,每周1~2次,共用2~4次,有加速潰瘍癒合作用 
8.雷射治療 用氦氖雷射照射,可使黏膜再生過程活躍,炎症反應下降,促進癒合。治療時,照射時間為30秒~5分鐘,一次照射不宜多於5個病損

其他常用方法

針對口腔無感染者,採取預防性措施,生活能自理者,治療口腔潰瘍的藥物。督促其經常漱口;對於病情危重且生活不能自理者,可用止血鉗夾持棉球清洗。常用藥物有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貝液,3%碳酸氫鈉(俗稱的小蘇打),1%過氧化氫等。每日3次,每次1~3min。
腔含漱藥、外敷藥都有消除炎症、消腫止痛、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局部用藥時,應先用漱口水清洗口腔,特別是患部,把食物殘渣、唾液等漱去,然後用乾淨的棉簽輕拭後再局部用藥,以便藥物直接粘附在潰瘍面上。治療口腔潰瘍效果較好的藥物有雙料喉風散、珠黃散、金黃散、三七粉、西瓜霜、珍珠粉等。 “膜劑”治療口腔潰瘍,膜劑的治療效果也不錯,膜劑是以一種高分子材料為基質,吸附了一種或數種藥物成分,維護時間長的藥物。它能比較牢固地粘附在潰瘍表面,充分發揮消炎、防腐、止痛和促進癒合的作用,如意可貼等。另外塗布法對治療口腔潰瘍也有較好的作用,塗布法是將藥物直接用於口腔潰瘍創面,如使用金黴素甘油、龍膽紫、制黴菌素甘油、錫類散以及冰硼酸等藥物直接塗於口腔潰瘍創面。
一般患者用藥當天止痛,1個月內痊癒。對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對症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或減少復發次數,但不能完全控制復發,所以預防本病尤為重要。
平常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常用淡鹽水漱口,戒除菸酒,生活起居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體育鍛鍊,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厚味的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婦女經期前後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蔬菜,多飲水等等,以減少口瘡發生的機會。
需要提醒的是,口腔內經久不愈的潰瘍,由於經常受到咀嚼、說話的刺激,日久也有可能會發生癌變。特別是在與牙齒接觸的那些部位,如存在著未拔除的殘存破損的牙齒,或者佩戴的假牙製作不合適,其銳利邊緣不斷刺激,刮破了黏膜,產生潰瘍,如不去除刺激因素,潰瘍不但不會痊癒,還會日益加重。這種經久不愈的潰瘍,也有可能是一種癌前病損,極易癌變。如果你經常罹患口腔潰瘍的話,就需要注意上述的問題。
口腔潰瘍的病因為病毒感染。這類病毒屬於原發性病毒,人們被感染後病毒進入人體內,並藏在表皮下的血管里,在細胞核中繁殖,當身體免疫系統異常時,這些病毒會特別活躍,潰瘍也會明顯惡化。
有了口腔潰瘍不要一概輕視,如有可疑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必要時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再做相應的治療。切不可粗心大意,延誤治療時機。
一般患者用藥當天止痛,1個月內痊癒。華素片:又名西地碘含片,主要成分為分子碘,在唾液作用下迅速釋放,直接鹵化菌體蛋白質,殺滅各種微生物。
直接含化即可,成人一次一片,一日3~5次。
內服:常用銀花、甘草煎湯代茶頻飲。
外用:①雞蛋數個,先把雞蛋煮熟,去白留黃,置小鍋內,煎熬並用筷子攪拌,蛋黃的顏色由黃而焦,由焦而黑,最後油出而浮在焦渣上,濾取而成,塗於患處。
②蜂蜜30克,硼砂末3克,拌勻塗患處,每日3次,連用3~5天。
③雞蛋1個,冰片0.3克,用時先漱口,用紗布擦淨潰瘍面上的唾液,將冰片混入雞蛋清中攪勻,塗在患處,每日4次。
雞蛋:雞蛋打入碗內拌成糊狀,綠豆適量放陶罐內冷水浸泡十多分鐘,放火上煮沸約1.5分鐘(不宜久煮),這時綠豆未熟,取綠豆水沖雞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好。
六神丸: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2毫升涼開水浸透成稀糊液備用。用前先清潔患者口腔,然後用細長棉簽蘸上六神丸液塗於潰瘍面,以餐前1~15分鐘用藥為佳,每天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藥5分鐘即可起到止痛效果。小潰瘍1。2天可痊癒,潰瘍面較大者5天痊癒。
雲南白藥:用雲南白藥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癒。
全脂奶粉: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症狀即可消失。
西瓜: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於口中,約2~3分鐘後咽下,再含新瓜汁,反覆數次。
甲氰咪胍:將甲氰咪胍1~2片研成細末,用棉簽蘸藥粉塗於潰瘍面上,10分鐘內不要飲水,每日2次。
六味地黃丸: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
濃茶:我國明代藥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癒合。
慶大黴素: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黴素4萬單位2毫升注射液輕塗口腔內潰瘍面,數分鐘後再塗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後和睡前,漱口後塗上藥液,一般2~3日即癒合。
柿霜: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芭蕉葉: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於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95%乙醇:用棉簽沾上95%乙醇,輕壓口腔潰瘍點,並輕輕轉動棉簽除去潰瘍面上的腐敗組織,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療口腔潰瘍,絕大多數在2—3天癒合
清火中藥藥方:甘草5g,砂仁5g,竹葉10g,黃柏10g,下3-4碗水,煎至一碗左右,再加少許水繼續煎,後反覆一次,煎至一碗左右,即可服用。一副藥分兩次喝,早晚各一次。
冰片+真絲:取冰片少量,另取真絲布料少許燃灰,取灰燼與冰片研磨混合,敷於患處,可立即止痛。狀況輕者一天可愈。
吳茱萸:治療口腔潰瘍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於雙腳湧泉穴,24小時後取下。用量:1歲以下用0.5~2錢,1~5歲用2~3錢,6~15歲用3~4錢,15歲以上用4~5錢。 一般敷藥1次即有效。

其它妙方

1、冰糖:長口腔潰瘍時,在口裡含幾塊冰糖,對口腔潰瘍有一定療效。
2、維生素C片:取維生素C 藥片適量,用一紙對摺,把藥片夾其中,用硬物對外擠壓成面,把藥面塗在口腔潰瘍患處,一兩次就有效。
3、雲南白藥:用雲南白藥塗患處,連續塗3 天可痊癒。
4、二鍋頭酒:在口中含一口二鍋頭酒,用氣將酒頂向口腔潰瘍的部位,兩三分鐘後,咽下或吐掉都可以,一天2~3 次,第二天疼痛消失,再治一兩天口腔潰瘍就會痊癒。
5、花椒香油:用香油炸的花椒油塗於患處可治口腔潰瘍.
6、蔥白皮:從蔥白外用刀子削下一層薄皮,把有汁液的一面向里,粘於患處,一日2~3 次,三四天后可愈。
7、蜜糖:晚飯後用溫開水漱口後,用一勺蜂蜜(最好原汁蜂蜜)敷於潰瘍面處,含1~2 分鐘後再咽下,連用2~3 次,可減輕疼痛。連治兩天基本可愈。
8、六味地黃丸:從六味地黃丸上取一小塊放在患處,把嘴閉緊約10 分鐘,兩三次後.口腔潰瘍可減輕。
9、吃栗子:常食栗子,生的更好,可治口腔潰瘍。
資料來源:山東淄博古方中醫疑難病研究所
10、可以每天吃一片維生素B族
11、每天補充酵母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