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民軍

印度國民軍(Indian National Army),為自由印度臨時政府。1942年8月建立,指揮官為錢德拉·鮑斯。主要由軸心國俘獲的不列顛印軍戰俘組成,後來也有許多日本控制的馬來亞和緬甸的印度人自願加入該組織。

介紹

亂黨還聯絡了剛剛誕生的印度獨立聯盟(Indian Independence League),準備起事。其實這時亂黨想法也很簡單,聯絡從旁遮普到孟加拉,一直到香港的英國印度軍隊,一起起事,然後一路打回印度。真不知道他們打算怎么解決千里行軍的補給等問題。結果,除了駐港印軍成功起事,並且被英軍成功鎮壓外,其他的起義都被扼殺在搖籃中了。
在二戰期間,印度獨 立聯盟又把這個寶貝從故紙堆中翻出來了,決定先建立起自己的軍隊:印度國民軍。印度國民軍建立也頗經周折,分兩步走。第一步:由莫漢•辛格(Mohan Singh Deb)上尉建立起印度國民軍,然後解散(搞不懂吧,一會兒就懂了)。第二步:在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的領導下,重建印度國民軍,作為“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軍隊。
日本人對於“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一方面因為日本人當時的確沒有占領印度的計畫,另一方面如果把印度的英國政府,換成親日的政府,對鬼子專心對付美英來說也不錯。而且也頗符合“大東亞共榮圈”、“亞洲是亞洲人的”這種理論。所以無論軍事還是政治,日本人都慷慨解囊。
其實此時在歐洲,也有一支印度軍隊:自由印度聯盟,基本上由印度戰俘組成,本來德國人打算用他們當侵略印度的先鋒,可惜他們只看到過歐洲的土地。開始時,他們隸屬於國防軍系統,諾曼第登入後轉入了黨衛軍。其中一部分人被派到波斯,往印度滲透,另一部分派到南亞和印度國民軍合併,還有不少人在義大利與盟軍纏鬥。

建立

42年2月17日,新加坡剛陷落兩天,日軍在Farrar公園(Farrar Park)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英軍長官行特(hunt)上校則將45,000名印度士兵作為戰俘獻給了征服者,當印度戰俘被拉到公園中心時,四周站滿了鬼子兵,不過鬼子這次倒不是大屠殺,雖然前兩天這些阿三的確嘗到了被虐待的滋味。藤原少佐(Fujiwara)對他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演,當聽說鬼子不殺人,不搶糧食,還歡迎他們加入自己行列,保證幫他們解放自己的國家,阿三們就為鬼子所折服了,1/14th 旁遮普團的莫漢•辛格上尉當場被宣布為這支新軍的指揮官,在他大聲呼籲印度人參加解放祖國的戰爭中,2萬名錫克教徒當場宣布加入印度國民軍。
其實稍早,日本人就注意搜羅印度民族主義者了,並且成功把他們組成了“印度獨 立聯盟”,總部就設立在新加坡。42年3月9日-10日,莫漢•辛格上尉、一些在日軍一方參加了馬來、緬甸戰役的印度士兵、以及鮑斯在新加坡會面並交換了意見,3月28-30日,鮑斯又跑到東京,拉攏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定下了“印度獨 立聯盟”是東亞獨 立運動領導者的基調,鮑斯也如願以償得到了運動領袖的地位。隨後,鮑斯又拋出了“對英軍事行動的唯一執行者,是印度獨 立同盟領導下的印度國民軍;印度國民軍在日本海陸空三軍體系中,應日本要求參與戰爭。”以及“印度解放後,只有印度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等論調。1942年6月15日,在曼谷,幾百名印度獨 立聯盟的代表聚集,在9天的會議上,一致贊成目前東亞如火如荼的獨 立運動,明確了莫漢·辛格上尉的軍事領導地位,並選舉鮑斯作為政治首腦,將新加坡作為獨 立活動的基地。鮑斯強調他認為日本德國和義大利,是大英帝國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是,印度的獨 立還是要靠印度人自己完成。只要印度獨 立,大英帝國就要完蛋。在42年9月,印度國民軍正式掛牌。
然而,印度國民軍對鮑斯開始不信任,很多人認為鮑斯投靠了日本人,使得自己變成日本那個很大的棋盤上一個小小的卒子。在一段日本人自己的檔案里記錄著:
印度人甚至認為鮑斯不過是日本的傀儡,他們必須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潮最終導致了十一月,莫漢•辛格上尉和吉爾(Gill)上校(奇怪,上校要聽上尉指揮,阿三的邏輯怎么回事)指揮部隊叛亂,幸而這兩個人很快就被逮捕,流放到烏敏島去了。(鬼子也奇怪,怎么對這種大逆不道的叛逆輕鬆流放了事。)印度國民軍也被解散,直到43年,才由Bhonsle中校重建。
在1943年2月15日,印度國民軍正式重建,原有的軍銜和徽章也一併恢復。軍事委員會主任為Bhonsle中校,直接受印度獨 立同盟領導,以免再現上次的軍政分家。Bhonsle手下有:Shah Nawaz Khan 中校,總參謀長;P.K. Sahgal 少校,軍務大臣;Habibur Rahman少校,軍官學校校長;A.C. Chatterji中校(後換成A.D. Jahangir少校),負責思想和文化啟蒙。作戰由 M.Z. Kiani中校負責。從此時,直到6個月後鮑斯從德國回來,印度國民軍的領導基本未變。
在2月,日酋Iwakuro召集了300名印度國民軍軍官開會,勸說他們加入新的印度國民軍,不過沒什麼收效。日本人隨後改變了方法,開始找印度軍官一個個的單獨談心,終於,大部分印度軍官同意只要鮑斯來新加坡,他們就跟著鮑斯乾。這也是因為鮑斯和他的印度軍團的傳說已經在東亞流傳了很久,所以印度人也願意跟著這位英雄一起上路。從目前看來,讓鮑斯來領導這支軍隊是理所當然的了。
鮑斯本來被軟禁,趁歐洲開始逃到德國,跟希特勒多次會面,拿到了元首印度建國保證後,就忙不迭建立了自由印度聯盟和自由印度電台。43年1月,聽說日本人邀請他來亞洲發展,自然喜上心頭,立刻飛到新加坡。5月又跑到東京做演講,號召印度團體在他的領導下推翻英國統治。7月4號,鮑斯回到新加坡,正式接過印度自 由聯盟和印度國民軍的領導地位。
1943年6月27日,鮑斯到達日本東京
可以看得出,鮑斯影響力還是蠻大,原來的印度國民軍全是戰俘組成,現在有大量印僑加入,雖然這些人沒有戰士素養,但是訓練可以彌補這一切,士氣也提高很多。同時,鮑斯還組織了50名年輕印度人,去東京學習飛機駕駛,這些人又稱為“東京男孩”(似乎很時代化的歌手組合名子),不知道最後有沒有變成肉彈。同時,鮑斯還大力強調婦女解放之重要,成立了除蘇聯外首個獨立建制的女兵作戰部隊(鮑斯不知道我軍早就有紅色娘子軍了),代號為“Rani Lakshmibai”,就是我們中學歷史課本中提到的:1858年印度起義詹西女王。想來女王九泉之下有靈,知道自己名子被用來當作新傀儡偽軍的番號,不知道會不會被鮑斯氣暈。
印度國民軍里,還不光有印度阿三。日本人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奇怪,不知道鬼子是不是在中國吃了虧後,把毛主席的思想仔細學了,拿來套用到東南亞了)大力扶植斯里蘭卡的獨立組織,還曾經策劃了可可島的斯里蘭卡炮兵團叛變,加入他們的印度兄弟。結果叛變失敗,最終只能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斯里蘭卡人組成了印度國民軍的“蘭卡團”。日本人打算用潛艇把他們運到斯里蘭卡登入,最終沒能得逞。
如果有人看到這裡,要說鮑斯是日本人的走狗,這真是冤枉了他。因為鮑斯還抗議過日本入侵東北,而且支持過蔣介石的抗日。鮑斯和日本人之間還是分歧不小的。他想在支持他的東南亞殖民地實現政治獨立,可惜沒有這個實力;而日本人主要是高層被鮑斯個人魅力打動了,所以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他也折騰不出自己手掌心。另外,通過鮑斯控制新加坡那4萬5千名印度戰俘,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選擇。
雖然大多數東南亞的戰役還是日本人自己打的,印度國民軍在與英帝國及其幫凶的戰鬥中也是頗為積極主動的。特別是在因帕爾和若開戰役中,1944年4月18日,Shaukat Malik上校帶領的自殺突擊隊,成功地突破了英國人的防線,占領了曼尼普爾的莫伊郎格(Moirang in Manipur),這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占領的第一塊印度領土,隨後,神武的印度國民軍又沿著科希馬大道(Kohima)一路開進,直殺入印度境內250公里,對科希馬和錫爾查爾的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側翼包抄了美帝國主義的軍隊。然而,由於日軍後勤補給能力的嚴重不足,也沒有制空權,使得這些英勇的印度國民軍取得的一切勝利都成為井中月。
戰爭只是曇花一現,二戰結束後,英國印度政府,開始了對被俘印度國民軍的處理。如果他們的叛國罪名成立,那么等待他們的可能是槍斃或者監禁。在德里,對3位高級軍官的審訊開始了,包括Shah Nawaz Khan將軍, Prem Sehgal上校和Gurbux Singh Dhillon上校。罪名是“挑起針對大英帝國及印度皇帝的戰爭”。而辯護律師宣稱他們只不過是戰俘,因為他們不是拿錢打仗,而是出於愛國真心參加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軍隊,只不過是他們搞錯了印度政府的代表對象,並不是背叛印度,而印度是英國屬國,沒有背叛印度,自然也就不是背叛英國。(這些想法怕是只有印度人能提出來,也只有英國人能相信)
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把釋放這三個人當作45-46年度首要政治工作,在接下來的非暴力不抵抗運動中,這些工作進一步導致了印度士兵的暴亂傾向,至少讓很多印度士兵覺得無所適從,這也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最後一次攜手了。眼看情況要無法控制,帝國主義者不得不趕緊宣布把這三個人轟出印度了事。然而,因為民眾壓力,最終他們也沒有邁出印度一步。大多數印度國民軍士兵也都被釋放了,不過財產被剝奪,蒙巴頓下令這些人不得再加入印度軍隊。
更令人困惑的,一方面蒙巴頓下令這些人不能再加入印度軍隊,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給這些人發放二戰中印度志願參戰補助(天,他們可是參戰幫助法西斯的,印度政府有沒有立場啊)。
其實蒙巴頓對印度國民軍的立場挺堅定的,英國人一殺回新加坡,就把印度國民軍紀念碑推倒了,以防後人效仿,對英國人統治產生威脅。而且整個英帝國對印度國民軍都是緘口不談,生怕其他殖民地人民知道這個事情。事實上,在德里審訊期間,皇家印度海軍和賈巴爾普爾都發生了騷動。然而,不光是英國政府,就是印度政府自己獨立後,也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大概是也覺得和日本人為伍實在說不出口吧。
印度國民軍實力:
第一次建立的印度國民軍有16,000人,後來4000人退出,剩下12000人,再吸收了8000~10000名其他民族士兵,以及18,000名印度人,到1945年時,還有大概40,000人。(有個問題,難道40,000人都領取印度政府的二戰參戰津貼嗎)
印度國民軍有4級勳章:
特級:印度之虎
一級:戰鬥領袖
二級:印度英雄
另外:祖國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