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達溫舞

卡斯達溫舞

卡斯達溫舞主要流傳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漢語俗稱"卡斯達溫"。"卡斯達溫"是黑水方言,"卡斯達"為"鎧甲"之意,"溫"或"貢"是"穿"的意思。"卡斯達溫"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們祈禱勝利,親人們為他們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歌舞活動。該舞氣勢雄壯,規模龐大;在音樂上,有著各民族中獨樹一幟,難以多見的風格特徵--二聲部。 2006年5月20日,卡斯達溫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卡斯達溫舞 卡斯達溫舞

據考證,"卡斯達溫"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遊牧、狩獵的過程中產生的祭祀禮儀。唐代以前,由於黑水河流域戰事連連,它逐漸演變為將士出征前所舉行的一種征戰祭祀活動,已成為年節、慶典、喜喪等祭祀儀式中的歌舞活動。

風格特色

音樂

在整個舞蹈中,其風格上主要是以古羌"大葬舞"中的跳卡斯達溫為基礎,又受了藏傳佛教中跳神舞蹈的一些影響;因而可以說,俄恩村的卡斯達溫實際上是藏羌兩個民族在歷史上長期融合的產物,也是嘉絨藏區作為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交接地區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態。另外,除了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徵如弓腰、曲背、彎膝、碎步移動、抖鈴等動作都有典型展現以表達粗獷、渾厚、神勇、尚武的山地民族舞蹈特點外,其鮮明的舞蹈節奏也給人以深刻印象。在舞蹈中,節奏多兼有切分和混合節拍,這就使得音樂的強拍被改變,並使其節奏在"舞者"身上似乎充滿著一種野性與自由的"生命力",而這種藝術上的"衝動"更使得俄恩村卡斯達溫中所展現的尚武精神充滿著原始、古樸、勇敢以及在對神靈的膜拜中產生的內在的"張力"。

在卡斯達溫的表演過程中,舞者反覆吟唱的旋律為10小節,屬 2 / 4拍和 1 / 4的混合節奏並在 1 / 4拍時出現連續的強拍,表演者也因此能夠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強拍節奏以表現出雄壯、有力的藝術氣勢,而有的學者就將這種氣勢歸納為整個氐羌系舞蹈的基本共性特徵--"虎氣"。

另外,在和黑水一山之隔的理縣等羌族人聚集地也流行卡斯達溫或稱"跳盔甲",其舞蹈和黑水地區的卡斯達溫也有相同之處。如:"男青年披甲戴盔,肩系銅鈴,手執刀、矛、弓、劍等古老兵器,以歌開始,起舞止歌"。 又如:"'哈日',羌語意為'我們要進行練兵演習',屬出征前誓師的軍事舞蹈"等。這種相似性並不是偶然的,它既代表了岷江上游地區卡斯達溫文化的普遍性,又表明了嘉絨藏族與羌族這兩個同出氐羌系民族在文化傳承上的共同性。

表演過程

卡斯達溫是指穿著鎧甲而跳的舞蹈。鎧甲大約可分四種,即漆牛皮甲、象皮甲、藤甲、鐵皮甲;其中,漆牛皮甲使用最多,又大約可分為整片甲和千葉甲兩種,其中又以千葉甲使用最為普遍。這裡以嘉絨黑水地區的卡斯達溫為例,來解釋卡斯達溫的藝術特點。

舞蹈過程

俄恩村的卡斯達溫的表演者所穿鎧甲上身為背心式,無袖,背後掛有一銅鈴;下身為裙式,上下連為一體;腰間配以色彩鮮艷的藏式布腰帶和一把銀鞘藏刀。所披鎧甲均由約 8-10公分長、2- 4公分寬的生牛漆皮組成,並用由熟牛皮做成的繩子將其串結在一起;一副鎧甲約 15-20斤重,部分漆皮上繪有圖畫,如身穿鎧甲揮刀的武士以及祥雲、矛子等。整個鎧甲看起來似有一種威嚴之感,大約是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的戰鬥中,鎧甲除了保護身體外,也是一種裝飾,以起到威懾對手的作用;鎧甲在不穿時,可堆放成"寶塔"形狀,並作為"神器"供奉。

卡斯達溫的表演大約為 7-8分鐘,基本上可分為三個部分:

開場

24位 (其中身披鎧甲者兩位、著水獺皮紅色藏袍一位藏族男子手提刀劍威風凜凜地站成一排,老年人及德高望眾者在前,年輕人在後 (以從左至右順序排列)。由一中年男子用牛角壺為每位準備出征的武士倒酒,喝酒的武士按次序由左至右用一個酒碗傳遞。同時,一位年老者一邊以悠揚莊嚴的嘉絨藏語高亢祈禱,一邊用手指沾酒後灑向天空,以示對神靈的敬意和企求神靈的保佑;整個過程約 2-3分鐘。

致頌詞

佇列開始以順時針方向行進。這種行進方向反映了藏族歌舞的特色;因為"在藏族民間舞蹈中,在佇列所走路線上,必須從左向右按順時針方向沿著圓圈前進,這和他們日常生活中轉經筒、繞寺廟向右旋的方向是一致的。" 手提刀劍、身披藏袍的武士們在領頭長者的歌聲帶領下,以厚重、蒼涼而悲壯的歌聲一唱一合、此起彼伏,並即興式地不斷加以"嗷--呵"的吼叫,整個隊伍邊歌邊舞,以直線佇列開始沿著曬穀場空地四周一邊行進,一邊伴以碎步移動、弓腰,一邊做著古樸而典型的藏族舞蹈動作;當轉至第三圈時,隊伍在一陣"嗷--呵"的吼叫中突然開始由直線佇列轉為一種"蛇形佇列",整個隊伍在空地上蜿轉前進,曲折迴旋;速度逐漸由慢變快,武士們的情緒也由凝重而漸入激動亢奮的境界。這種"蛇形佇列"在場地內行進兩圈後,又在一陣"嗷--呵"的齊聲吼叫中進入了整個卡斯達溫的高潮--第三部分。

舞蹈高潮

這一時刻的到來似乎使武士們的激情以及對逐漸消失的民族精神的緬懷得到了最徹底的釋放。當隊行由"蛇行佇列"變成數排"排山倒海"式的"衝殺陣"時,舞 (武者"醉"於"舞"的酣暢之中;武士們都高舉手中兵器以勢不可擋的氣概沖向前方,"呵--呵"的高亢吼聲有節奏地伴隨著"衝殺"此起彼伏。

區域差別

在黑水縣的不同地區,"卡斯達溫"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略有差異。

黑水縣扎窩鄉朱壩村的"卡斯達溫"主要表現狩獵的內容和形態。黑水縣紅岩鄉俄恩村的"卡斯達溫"主要表現征戰的內容和相關狀態。黑水縣維古鄉的"卡斯達溫"則主要表現男女道別和為逝去的勇士舉行喪葬祭祀的儀式歌舞。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只有在勇士的喪葬儀式上才穿鎧甲衣跳舞,以示對勇士的崇敬。

宗教寓意

應該清楚地看到,卡斯達溫除了具有舞蹈本身的意義之外,還具有著很多種宗教社會性功能,如以舞蹈為載體而表現出宗教的社會控制功能、整合功能、行為規範功能、心理調節功能、陶冶情操的美感功能等。

卡斯達溫的宗教功能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村寨之間的結拜。在歷史上,村寨之間因草地、宗教等問題而經常發生衝突與戰爭,村寨之間為了安全和力量的壯大,時常會有兩個或數個村寨之間在某一時刻為某一目的結為同盟;每當在這個時候,卡斯達溫的表演是不可缺少的,其功能一是以藝術的形式渲染氣氛;二是為了炫耀武功和融合民族感情。其次,每當戰爭爆發,卡斯達溫多用於為戰士出征壯行;既鼓舞士氣為戰鬥做好準備,又渲染了同根同族的民族情感,即所謂"通過禮拜儀式和奉行神聖的權利,宗教把整個社會結合在一起"。於是,"個人的利益被放棄了,與其他部落成員的共同情感產生了。"

這種出征前的舞蹈的另一個宗教意義在於:通過出征舞蹈,"宗教為人們提供了支持和安慰,即能幫助人類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 第三,卡斯達溫在平時也被用來祭祀神靈以及作為備戰的操練。因為"除了戰爭以外,恐怕舞蹈對於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們覺得休戚的相關,同時也是對於戰爭的最好的準備之一。因為操練式的舞蹈有許多地方相當於我們的軍事訓練。"

另外,每當祭神驅鬼的時候,也是卡斯達溫作為祭祀舞在村寨--這一特定社區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時刻,這個時候的卡斯達溫是將宗教以一種泛文化的表現形式出現,它有效地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在鄉村的社區生活中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據記載,"身穿鎧甲的武士,手持刀槍、弓箭,把用糌粑面作成的各種鬼魔形象鳴槍擊斃後埋入地洞,蓋上厚土和石磨壓緊,示意叫其永世不得翻身作孽。"

傳承現狀

"卡斯達溫"不僅在音樂、舞蹈上有獨到的藝術表現,而且在民俗活動及對遷徙民族人類學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線索。如今,"卡斯達溫"的生存環境正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極大衝擊,急需搶救性保護。

傳承意義

從歷史淵源看,"卡斯達溫"有遠古羌文化與吐蕃文化相融的特點,尤其是呈梯形狀的舞蹈文化現象,對黑水民族史、語言學、民俗學等的研究有重要資料價值。"卡斯達溫"獨具一格的多聲部祭祀禮儀歌舞形式,對研究遠古高原峽谷地帶的部族文化藝術特點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卡斯達溫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