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盪山風景區

南雁盪山風景區

在東北洞壁上方,有一筆直如柱,高40多米的華表峰。 洞高21米,寬45米,高約100米,為雁盪山第一大洞。 峰高1077.7米,是南雁盪山最高峰,山上可觀日出。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雁盪山風景區,簡稱南雁,位於浙江平陽縣西部,距溫州市區87公里,離平陽城關32公里,主峰明王峰,海拔1077.7米,山頂有泥塘沼澤,秋科時節有大雁在此棲息,且與北雁盪山遙望相對,故名南雁盪。南雁盪山風景區分東西洞庭湖、順溪、東嶼、疇溪、古城五大景區,總面積97.68平方公里,群巒疊翠,怪石崢嶸,飛瀑溪潭,幽洞石塹,景色無比瑰麗。與北雁盪山中雁盪合稱雁盪山風景名勝區,屬山嶽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

景區概況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景區山嶽由浙閩邊界的洞宮山山脈延伸而來,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為主峰,海拔1077米。自然景觀以山得勢,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為主要特色,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銀瀑、石塹等自然風光六勝而聞名遐邇。景區面積97.68平方公里,共有67峰、28岩、24洞、13潭、8潭、9石,被稱為“浙南第一勝景”。有東西洞順溪疇溪石城東嶼等景區,其中東西洞景區景點最為密集,溪灘、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岩可謂“南雁六勝”.景色雄奇,蔚為壯觀。在半平方公里範圍內,有始建於五代的觀音洞寺院、唐代的仙姑沿道觀、宋代的會文書院,儒佛道三教薈萃,為全國罕見。

南雁盪的開發實較早於北雁盪,五代時高僧願齊就率門徒三百在此開發。東洞洞高10米,寬5.6米,深100餘米。洞口丹崖翠壁,巍然挺立,人稱"五色屏風",亦叫"石天門"。在東北洞壁上方,有一筆直如柱,高40多米的華表峰。下面有一石樑橫空,呈半圓形門,酷似古牌樓,上刻"東天門",入內便是"會文書院"。宋室南巡後,歷代騷人墨客慕名而來,朱熹、張九成、王十朋、袁枚等都在此留下了詩文墨跡。

唐宗室李皋任溫州長史時,曾作《游南雁盪山》詩。《方輿勝覽》載:五代時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盪,天晴則鍾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之賦贍之。”北宋時建會文閣,後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薈萃。據史料記載,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築而言,就有13古剎、18、12院、3亭8堂、2洞2樓、1廟1壇。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而聞名的順溪古居,畲鄉的獨特民俗,則更富地方特色。

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謂好洞,僅以東西洞景區而言。其實從全景區總體分析,南雁溪流縱橫,灘潭四布是構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觀而言,溪灘、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岩可稱為“南雁六勝”,就人文景觀而言,這裡的儒教、佛教、道教匯集在東西洞一個景區里,可你‘三教薈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盪山風景名勝特色的主要概括。

l.九溪匯流南雁盪山由於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地形切割較深,山水沖泄、均勻分布有九條溪:懷溪、郭溪、疇溪、順溪、青溪、岳溪、雁溪、蒲溪、碧溪。這九條溪流都處於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鰲江上游,並在風景區勝地——南雁鎮匯流向東,然後入東海。九溪如碧帶,另加規劃的王公湖、知音湖、龍湫湖、釣翁湖成面狀水景,正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以山得勢、因水成景”。線面結合、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多數溪湖可乘竹筏、划船,為風景區生色增彩。

2.“三教”薈萃始創於宋的會文書院屬儒教,觀音洞、雲祥寺屬佛教,仙姑洞、三台道院屬道教。“三教”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縮影,是傳統文化特色旅遊的重要內容。“三教”薈萃在一個景區,是非常罕見的。

南雁盪山風景區一線天
3.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岩具備南雁具備多種景觀地貌,有崩塌幽洞。如觀音洞、仙姑洞;有隆起的奇峰,如鐵嶂峰畫眉峰、華表峰、東南屏障(錦屏峰);有因水流沿軟硬岩性相接和斷裂發育部位不斷侵蝕而形成的各種瀑布,如大龍湫、白雲瀑,有斷裂剝蝕的石塹,如石城街、一線天,兩仙對奕(醉翁岩)等天然雕塑60多處,呼以人名、物名、獸名、栩栩如生。

4.風景建築與民居具有浙南閩北的獨特風格據史料記載,就建築而言,就有十三古剎、十八庵、十二院、三亭八堂、二祠二樓、一廟一壇。通過這次調查分析因這裡地處山區,以往交通不便,多風雨,於是能工巧匠輩出,就地取材,因村致用。建築多木構、石構、竹構,出檐深遠,除廟宇外,均用水、石、竹本色,素樸大方,如東門、山門古街、合鄉青街的半面街、順溪多進環廊庭院式民居等,連以梅嶺、蒲嶺、鳳嶺塊石嵌野草的古道,類型繁多的石橋、滿水壩,使這少許的人工環境與自然風景環境渾為一體。

5.浙閩風情、畲漢混居有濃厚的浙閩民俗風情,區內大多數人講閩南方言,畲族漢族混居,到這裡旅遊,使人感受到清新的異族情調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五大景區

東西洞景區

石天窗 渡過碧溪潭,行數十步就到四角的愛山亭,亭子純系石柱石樑石屋頂構成,風格古樸。亭前有聯:“開天窗說涼(亮)話;有大石當中流。”指的是兩處景觀:一是以往溪流中有塊巨石,像躍起的癩蛤蟆,如北雁顯聖門的“中流砥柱”。另一處就是石天窗。

石天窗,隔溪與石亭對望。原是塊峙立溪邊山上的大懸岩,中間有一方洞通透,仿佛是架在半天的視窗。宋時已有盛名,宋人項桂發詩云:‘深游南雁見名山,石洞天窗夜不關。”1918年《中國名勝》第十種里,石天窗被列為主要景點之一。近旁還有相傳雁群雲集的群雁峰,形似天馬行空的天馬峰。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東南屏障 從愛山亭南行,舉首可看到一處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塊巨石構成,呈“品”字形。走上幾十級石階,大有泰山壓頂之勢,這就是南雁眾多奇峰怪石中出類拔萃的錦屏峰,又名石屏風、石門樓。歷代都是南雁盪山主要景點,開發於唐代中期,宋時稱石門樓。宋代陳有功有“百里周遭雁盪山,石門天設不須關’詩句,清代黃青霄有“拔地嶙峋列畫屏。瀠洄水抱數山青”詩句。此峰高33米,寬50米,厚約4米。主峰下一洞門,高4米,寬6米,門楣上有“東南屏障”四字的摩崖石刻。

穿過洞門往南看,有兩岩相連,一如蛇頭,一如龜,稱為“龜蛇會”。又有兩巨石,一似獅,、一如虎,為“獅虎鬥”。從山嶺上看此峰,宛如頭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遊人垂袖恭迎,與北雁的“接客僧”競獻殷勤。

躍鯉灘 從東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個小洲呈臥魚形,魚的中段有四五畝面積那么大,這就是躍鯉灘,又名石鯉,清人盧鎬詩云:“泛泛清溪水,中有故龍姿,凌風可飛去,乃戀水石奇。長留一片園,時動鱗之而。”這裡還有個鯉魚化龍的傳說。

雲關 由兩座懸岩夾峙而成,頂端有大石樑覆蓋;形成天門,洞門高30多米,寬4米,其下形成比東南屏障更為高深的拱門。此景觀開發於唐代,盛名於宋代。石壁上兩行題句最為切最:“雲鎖天窗隱,關開月矚明。”如遇山雨欲來,狂風滿谷,雲霧穿過關口,如海濤洶湧,更是奇觀。雲關前左右兩邊,天將峰與蟾蜍峰對峙,頂上又有望海獅、仰天獅、玉仙峰、純陽峰(狀似呂洞賓背包袱)。

南雁盪山風景區仙姑洞
仙姑洞 又名西洞,屬於崩塌洞穴,位於東西洞景區西山半山腰,北臨雲關,西靠石斧岩,與三台道院隔碧溪相望。從山頂俯望,西山和東山被一條碧溪所分,東山凌霞峰下的觀音洞,行似雄獅,張牙舞爪,氣勢洶洶;而西洞卻似雌獅,啟口俯伏,悠然自得;東山的仙甄岩,玲瓏剔透,恰似繡球,居於兩洞中間,構成“雙獅搶繡球”的圖景。

該洞洞口朝西,洞高2-10米,深24米,寬14米,洞四周岩石是以流紋岩為主的火成岩。洞內建築是一座七間三層的古式樓台,為磚木結構。此殿為宋朝所建,在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和民國27年重修。仙姑洞樓高17.5米,寬44米,長29米,上中兩層飛檐高聳、飛梁畫棟、氣勢巍峨。仙姑洞正面黃色的粉牆上有西冷派書法篆刻家方介堪先生題寫的“福生無量天尊”六個大篆體字。進入洞中,有一放生池,上有“福祿壽喜”圖及對聯一副“山異平沙何雁落,池非深水有龍靈”。前殿稱大羅寶殿,供奉的是道教天尊;後殿稱仙姑祠,前半間有椽屋頂,後半間即以洞壁遮天。殿中供奉的是朱氏仙姑坐像,端莊嫻靜。殿內還有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對聯“仙姑環佩去千年香火馨赤壁,雅客舟車來萬里靈山淨紅塵”。殿前兩側各有三間與外殿相連的客舍,名叫占夢樓。神龕下一圓洞內有“獅舌岩”,如獅舌綣縮在內。唐時西洞稱“石室”,唐末朱著有詩證:“山呈圖畫水鳴弦,石室丹合別有天”,宋時稱“仙姑洞”。

南雁盪山風景區白雲瀑
怡心院 怡心院在仙姑洞西進懸崖下,三間兩層小樓房,僅80平方米,但極幽靜風雅。當年享年104歲老道人,就是在此靜修。怡心院前是桂花林,還有一株罕見的楊松。後山尚有一二處草棚,亦屬道家棲息之所。有一處奇峰,如騰空飛躍的鯉魚,叫朝天鯉,其下有泉,投硬幣於水,不會下沉,可與杭州虎跑泉相媲美。在陽光照射下,更是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十二奇峰如畫屏 坐在西洞前殿憑欄遙望,觀音洞頂偏左處,有一岩形似筆架,就是筆架峰。向右,兩側小山頭間有塊巨石,連起來看,恰似一隻俯臥的大蝙蝠,稱為蝙蝠峰。峰下有棲息過蝙蝠的蝙蝠洞。蝙蝠峰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宋人薛光遠詩云:“玉女誰知化石年,望夫不是此山前。朝雲暮雨無訊息,秋月春風自鬥妍。”往下看,還有美人岩,又稱美女梳妝峰。但又像老公公背著老婆婆,說是“公負婆”。“公負婆’右邊,有瞪眼蹲著的蟾蜍岩。

蝙蝠峰右下方,有一峰如美髯公注神展卷默讀,俗名“關公看兵書”。左邊有三台峰。三台原是大熊星座的星名。故宋代朱耀詩云;“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貴,寧顯世間名。萬國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階何日正?草木亦光榮。”這台階,是指三台峰的上台、中台、下台,並上如階。西洞正前方,有一石猴神情專注望著山下那座古老的水碓,人們稱它為“猴子看水碓”;再往有上方看,有矗立的石塔。山的最右邊,石峰林立,各具姿態,名日:“會仙峰。”會仙峰下方,有仙人趕豬峰。

晴虹洞 出東洞沿溪南行,過第二條(石丁)步,沿蜿蜒的山徑,進入峽谷,這便是晴虹洞。《南雁盪山志》載:“晴日初過,洞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長虹。”增列為“南雁八景”之一。澗邊有路叫採藥徑。傳說朱氏仙姑當時經常在此采覓草藥,嘗過百草,為窮人治病。朱元升有首別出新意的詩:“黃芝與鉤吻,貌同性相反。寄語徑中人,采時高著眼。”黃芝就是道家用來求長生的名藥,而鉤吻卻是有毒的野生植物,俗名斷腸草。根、莖、葉皆有劇毒,與黃芝貌同而質異,因而告成世人不要因假象而上當受騙。

南雁盪山風景區會文書院

會文書院 位於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原是北宋時陳經正陳經邦兄弟讀書之處,後來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講學。題額與對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皆系清末學者孫衣言手筆。這裡是南雁儒教處所。近旁有聽詩叟、洗硯池,摩崖石刻“雁盪第一泉”等景點。聽詩叟在會文書院東大門外,站在輝萼院前抬頭向左看,便見一塊高約二三米,像正在聆聽吟喔老人的怪石,這就是“聽詩叟”,跟北雁的“聽濤叟”相映成趣。清人華棟有詩云;“此叟善聽詩,長向路邊峙。過此不敢吟,聽之恐洗耳。”

清光緒重建。晚清學者孫衣言題額與對聯,聯云:“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今尚存。旁有聽詩叟、洗硯池及摩岩石刻“雁盪第一泉”等景點。

南雁盪山風景區觀音洞
觀音洞 合掌峰的“掌心”中有一天然洞天,稱“觀音洞”。洞高21米,寬45米,高約100米,為雁盪山第一大洞。洞內倚崖建有樓房10層。從洞門口拾級而上,要走377級石階,方可到達最高層的大殿。殿內供奉觀音塑像和十八羅漢。有古剎依洞而建,別具風格。四周峰巒疊翠,怪古嶙峋,有普陀峰、蝙蝠峰、卓筆峰等景點。右側"一線天"由大懸崖凌空夾峙而成,高百餘米,中間空隙僅一米,登160級石階方可抵達絕頂。

東嶼景區

松林聽濤 在梅嶺有一片松樹密林,面積約5OO畝,1968~197O年成林,空間變化豐富,放眼望去,滿目蒼翠,風過處送來陣陣松海濤聲。

田園秀色 梅嶺腳有山地、梯田各數百畝,遍植四季林木,周圍重巒疊翠,晨昏朝夕,可飽覽田園秀色。

山門老街 長300米、寬4米,鵝卵石路面的老式街肆,約建於清末民初。街心有一棵香樟,一條小溪沿店鋪階前向東流去,終年不斷。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山門大橋 初建於1964年,1986年改建為11孔彎微板拱橋,長193米寬7.6米,可通汽車。它跨越疇溪、郭溪、懷溪交匯處,是賞景乘涼勝地。

梅嶺古道 水頭鎮通往山門鎮三條古道之一,寬1米多,塊石路面和磴道,兩旁有參天古楓、楓間有小亭,是憩息和觀景的好去處。

冠尖 在水頭鎮西北3公里的風臥鄉,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之一。省委書記劉英同志曾寓居於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頭崗 在冠尖村對面山崗上,也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之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井禪寺 在山門鎮鳳嶺,始建於宋,稱龍井庵。清道光戊申(1848年)僧立雍重建,改名為龍井寺。寺內外各有龍井一口,東廡樓上曾是粟裕同志辦公和居住處。

浙閩邊區抗日幹校舊址 在山門鎮鳳嶺山門國小內,原有兩幢七間木構樓房,建於1912年,內一幢於8O年代拆了另蓋新樓,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樓前場地上各有一棵大桂花樹和柚子樹,傳系劉英粟裕手植。粟裕部分骨灰也撒放於此,並立碑紀念。

順溪景區

順溪萬壑笙鍾礬岩大橋,兩岸青山夾溪,經順溪鎮呈“S”形流入岳溪,是為順溪。源出於大井垟山南北麓,自明代起是順溪鎮至水頭鎮的竹筏交通航道,清代不少遊客在此乘筏旅遊。清孫鏘鳴游順溪詩:“清溪曲曲抱山來,萬竹叢中叫畫眉,不減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寫照。電影《竹外桃花》曾在此地拍外景。“萬壑笙鍾”、“會音橋”、“龍湫洞”是順溪主要景點。

龍湫洞 在順溪街頭兩邊。由兩塊巨岩相連,枕流平臥,長約2O米,兩側各有洞穴穿腹而過,洞口如瓮口,呈圓形,枯水時,遊人傴著身子,可蛇行而入。洞內石壁如魚鱗狀,洞底未見沙礫堆積。不經意就不易發現其洞,宛如潛龍,故稱龍湫洞。

南雁盪山風景區清代古屋
清代古屋 “清街的竹,順溪的屋”,順溪木構古屋建築群在省內聞名,它建於清乾隆年間,系陳氏聚居之處。陳氏兄弟7人,有7座大型民居,共1200O平方米。其中老三那座規模最大。有6個天井,占地面積400O平方米,建築面積25OO平方米,低層多進庭院式,樓上樓下環廊相接,門前立有三對幡竿石座,裝修精緻,保存良好。有“寶席春暉”、“潔操修齡”、“文元”等幾個匾額。它可作為風景區博物館。在這裡過夜,觀賞環抱諸峰,聆聽鳥鳴水響,另有一番風趣。

順溪大橋

南雁盪山風景區順溪大橋
橫跨於順溪之上。大橋全長85米,寬4米,橋身橋墩均為花崗岩條石構成。橋北蹲立著一對造型生動,雕刻精緻的青石獅,五個弧形橋拱線條流暢,別具一格。在橋上漫步,仰望畫眉峰,霞光融融,暮藹沉沉。面街臨溪的北岸有出檐深遠系列民居,參差錯落,自然古樸。南岸山翠竹掩映,溪中卵石累累,溪流急處,白浪滔滔,構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圖。

萬壑笙鍾 從順溪大橋西行1公里。就是順溪兩源——眉溪和知音澗之匯合處。這裡山巒重疊,溪流湍急,亂石橫臥,水石相激,聲如蘆笙。有一峰岩,形似銅鐘。溪邊路旁山岩上有民國初年鐫刻的“萬壑笙鍾”四個大字,每字1米見方。另有一古老石燈,豎立路旁。此處動態美、靜態美、音韻美,融成一體,引人入勝。

雲祥寺 .跨過渡鍇旁就是雲祥寺,又名“百客堂”、“百僧堂”。寺分舊寺新寺兩座,相距5O米,共有建築面積5O0平方米。舊寺創建於元代,清康熙時重建,光緒七年(1881)再建。有7間平房,寺內保存摹像題記碑刻多塊,其中有清宣統年間所鐫之青石碑記一塊,記述該寺之興衰歷程。1978年建成之新寺為三間三層木石結構,兩間橫軒全部用石料構成。整個寺院依山取勢,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獨具匠心。寺周還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

二宜亭 取冷暖鹹宜之意,方形,建於清光緒年間,亭內有建亭碑記和首事陳少文圖像碑各一方。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見方,洞口氣溫只有14℃,仿佛如北雁盪之“冰洞”。

冰廊在新寺後,有石徑通往。洞高2米餘,寬3米,深20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長廊,盛暑之時,廊內氣溫也只在17℃左右,故命名為“冰廊”。

三疊瀑潭 在雲祥寺東北8OO米處。匯聚奄頭山、岩頭山之水,集雨面積大,瀑流奔騰而來,四季不息。全瀑分三疊,全長約15O米。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鐵嶂峰 在雲祥寺北百餘米處,高60O多米,寬2OO米,面南而立,宛如巨型屏障,色黑如鐵,雄偉嵯峨,極為壯觀。在雲禪寺後院仰觀,則如鐵峰矗立,登峰頂環視,則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畫眉峰 在順溪鎮西1.3公里,俗稱畫眉尖。海拔8O7.7米,整座山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筆。峰名畫眉,並非狀其形乃是欣賞峰尖之新月。清人孫鏘鳴在《溪行望畫眉尖》詩序中說:“順溪兩有峰,極高,如卓筆。土人謂初三四夜月生時,適當其尖,故呼為畫眉尖。”這跟桂林的“明月洞”一般,比喻新穎。如在古歷初三四的夜晚,在橋上望月初升,適當其尖,好像為少女輕輕描出一道秀麗長眉,對李賀詩句“長後對月斗彎環”之意境可盡得矣。

知音洞 會音橋下至白雲飛瀑一段謂知音澗。全長3公里,溪流曲折,水聲強弱多變,或竊竊耳語,似與人傾訴衷腸;或激昂慷慨,若激勵壯士出征;或琮琮作響,仿佛器樂奏鳴。遊人可在會音橋上會“知音”,誰說“高山流水,痛知音之難遇”沿溪有三處深潭,水色如玉。沿湖旁小路攀登,聽山歌鳥語,自然而富有情趣,路盡處,便是“白雲飛瀑”。

疇溪景區
岳溪 自礬岩大橋至南雁鎮東門,全長6.2公里,溪寬40~100米,兩岸山色空濛、樹木繁茂。清時是順溪至東西洞之間水上遊覽線,又是順溪至水頭鎮水上運輸線。沿溪乘竹筏遊覽,兩岸景色,目不暇接,不亞於武夷九曲。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王公溪瀑潭】在王公溪盡端,瀑高80米,呈龍鬚狀灑落。瀑潭長6米,寬5米,三面是懸崖峭壁,雜樹橫生,藤蘿搖曳

竹湖 在南雁鎮八畝村,即竹林水庫,建於1981年9月,壩高12米,長37米,水庫容量10萬立方米,為竹湖風景點。

疇溪 疇溪是南雁九條溪流中主要溪流之一,兩岸景點多,景觀好,《南雁盪山志》(1918年出刊)專列為“疇溪路”景區。疇溪上至山門大橋,下至南雁鎮東門,全長3.1公里,寬60米。

仰天池五十丈村隔溪的蒲扇塢上,是南雁盪山著名的山頂湖之一。清代潘來遊記云:“一峰絕高而銳,曰蒲尖,上有仰天池。”池呈橢圓形,南北30餘米,東西2O米,深約2米,池水清澈,終年不涸。

五十丈村 在山門至順溪的公路旁,距南雁鎮2公里。村子東臨岳溪,背靠朱公山,竹樹交柯,古木參天,是個以珍貴古樹為主要特點的古村落。村口還有造型獨特的路亭與古戲台。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碧海天 在八畝村附近的獅子山上。山頂峰崖矗立,環抱如城,威嚴壯觀。巨大山石如仙犬聚會,或蹲,或臥,或立,或奔跑,或嬉戲,恰似一幅百犬圖,所以又有“石犬城”之稱。鄰近還有“石翁姥”、“龍船石”等自然景觀。

銀屏峰 在南雁鎮西的後倉村。峰呈柱體,渾重莊嚴,峰頂有蒼岩削壁如屏風,俗稱炊桶山。峰壁是淺黃色的凝灰岩斑痕,每當陽光照射,泛出閃閃銀光,故名。峰下尚有建於後晉天福年間(936~943年)的惠安寺遺址和幾處洞穴。蘇伯衡《蕭壽傳》載:唐末已盛名,稱為奇絕,明初,校尉蕭壽曾“駐小龍銀屏寨,以挹萬松林”。

鐵削峰 在銀屏峰南。山峰險峻如削,似神工鬼斧劈成,深沉黝黑。宛如鐵幕。與色彩斑斕之銀屏峰形成鮮明對比。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王公溪 在鐵削峰與銀屏峰之間,溪澗曲折,全長3.1公里,其間還有兩處瀑布及“雞母啄食”、“龜蛇會”等景觀。溪口有宋代始建、清代重建的西山院,面闊共五間,後有一池。清人劉眉錫有賦景詩:“花溪魚六六,竹塢徑三三。”

小龍嶺摩崖 在王公溪口峭壁上,有元大德九年(1305)邵子所題五言律詩,約5尺見方,顏體。詩云:“鰲極初分立,天開圖畫看。盪深秋雁泊,湫靜老龍蟠。淡月蘿香永,蒼崖瀑濺寒。因懷仙跡古,鍾梵殷雲端。”邵子為唐末溫州刺史邵瓘的後裔。邵瓘卸任後群家在此隱居。上方另有“小龍嶺”三個大字,亦為元人所書。

懷洲 懷溪大橋上游200米處,有一片綠洲,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33公頃,洲上林木蔥鬱,野草叢生,有一條兩米寬的小溪蜿蜒穿插其間,形成“溪中有洲,洲中有溪”的景色。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懷溪 指從山門大橋至聯山這段溪流。寬闊秀麗,全長11.5公里,平均寬60米,溪灘布滿鵝卵石,沿途還接納大小不等的小溪流。四季景色迥異。

杭坑幽峪曉坑鄉杭坑村之南。兩山夾峙,幽峪曲折,修竹茂林,鳥語花香,耐人尋味。

青隱界 在杭坑幽峪里步行,兩旁山峰重重,流泉琮琮,林木蒼翠,鳥語花香,宛如置身世外桃源。這就是青隱界。青隱界附近有三折瀑、雞冠峰、蓮花峰等景觀。在此朝北眺望明王峰、石城景色,另有一種美的感受。幽峪盡端,有平屋五間,即青隱寺。

蔡家寨 鄉土氣息十分濃厚的村寨,地處南雁鎮大嶺腳。寨中有座出檐深遠的古建築四合院,面積有1100平方米,有古井一口,四周竹材繁茂,空氣清新。

烏潭村 在曉坑鄉羊頭村北面。有村民12戶55人。屋舍初建於清乾隆年間,面積98O平方米。該村石門山形似石蟹,身長100米,背寬80米。村前是懷溪。風景優美。

卵石溪灘 懷溪流經杭坑山根岩和高堡,間有一段2公里長、250米寬的卵石灘,卵石雖大小不一,但懸殊不大,色彩紛呈。

石城景區

明王峰 俗名大尖,開發於五代,唐末吳畦曾賦七律《登明王峰》以歌詠之。峰高1077.7米,是南雁盪山最高峰,山上可觀日出。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雁盪 南雁的湖盪不在明王峰絕頂,與絕頂還有一點距離,處於右側山凹之中。湖盪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含雁盪面積10OO平方米,現已積淤成滃田,蘆葦叢生。湖盪中原有塊大石,稱仙人岩,旁有噴泉。雁盪周圍產茶,色紫似筍。清人張纂毋在《漁屯船唱》中詠道:“龍湫頂背雁湖邊,採得盈籃紫筍鮮,爭趁雨前好天氣,竹雞聲里焙茶煙。”

龍湫瀑 集明王峰之水,從石槽飛濺而下,長300餘米,是南雁盪山最長的瀑布,唐代薛正明《游南雁盪》詩中有“半空高掛龍湫瀑,萬仞宏開金石城”,可見這裡唐代已經開發,留下不少名人遊蹤。

蒲田林場 在明王峰周圍,面積900畝,分12個林點,1959年開發。大都是柳杉林。中有1株柳杉高22.5米,胸圍8米,已經有300多年樹齡。

石水槽 龍湫瀑頭有石塹,俗名石水槽。石塹分上下兩級,下一級石塹最為奇絕,呈槽形,寬5米,長6O米,從底到壁全是岩石,為湍急流水沖蝕而成。內壁高8米,依著山岩,外壁高3米,厚O.8米,槽沿外即為懸崖深澗。石水槽開發於唐末,歷代皆有遊人至此。崖壁上留有元代摩崖石刻。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石城街 在石塹西南。由流水沖蝕而成的奇異的高山石街。兩邊峭壁直立,高15O米,長滿參差的鋸齒,如古代城牆的雉堞,相連7O余米,闊4O余米,雲霧繚繞其上,恰似瓊樓玉宇,充滿神秘色彩,人稱石城街。站在“街”頭,可以看到由明王峰奔騰而來的大水沿著“城”根捲去,響聲如雷,極其壯觀。

雁池 在明王峰山腰石塹之北1.5公里。雁池6米見方,深約3米,俗稱龍井。據說井水遇到暴雨也清澈明亮,但一年中亦有幾次忽然渾濁起來,幾天后又恢復清瑩澄碧。龍井時清時濁的原因,尚待科學家來考察。

越王岩 在石城之北,有岩似人安坐在山峰,就叫越王岩。五代末,吳越王錢步俶到南雁盪山朝聖時,曾特地為高僧願齊師徒建立普照道場,又分建十八庵寺。故稱越王岩以示紀念。岩高7O米,上身和頭部為3O米。附近還有合掌岩,東邊一掌高3O米,西邊一掌高7O米,相距僅10米。岩門嶺是山門鎮通往文成縣的高山古道,岩門由兩塊巨岩構成。進岩戶人可窺見越王岩幾個景點都連在一起。

高堡 在曉坑鄉北約1公里。山村沿溪而築,有古村門、古戲台,別具一格。

IO.村橋煙雨在曉坑鄉北約3公里的下潘村。登石城要從這裡經過。村落依山傍水,村口保留著卵石壘砌的寨牆門,村頭古樹參天,石橋流水,嵐光竹影,極富詩情畫意。

白葉嶺 位於下潘村與石牛嶺之間。嶺在峽谷中,行人稀少,一路溪流高低錯落,曲折迂迴,嶺上有路亭數個。登嶺,恍若置身太古時代。

郭岙寨 在土地公山麓,從山門鎮往北走1.5公里可到。村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房舍外牆用卵石壘砌而成,高5.8米,長345米,牆上長青苔和羊齒類植物。寨內卵石路四通八達,路旁有小溪,遊客初到如入迷宮,迂迤往返,極富野趣。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石牛坑 從郭岙至石牛坑宮約2.5公里的郭溪溪床中,多巨大卵石,黑黝黝像一大群水牛,石牛坑由此得名。其中石牛坑宮附近一頭石牛,形、色、態,皆與水牛神似,它長73米,寬生2米,高3.5米。鄰近諸景石牛坑宮、釣翁村、釣翁湖各有特色。

蛤蟆岩亭 從石牛坑往北走1公里,崖壁旁有巨岩形似蛤模,亭依崖而築,面臨深澗,曰蛤喚岩亭。與龍鬚瀑、孔雀瀑相近,坐在亭中,風聲、鳥聲、瀑聲、聲聲入耳。

龍井瀑 距蛤蟆岩亭約1公里,有龍井瀑,瀑有兩層,上層瀑高4O米,上瀑潭如井,井口3米,深4米,水呈藍綠色,深奧難測,故名龍井。下層瀑高3O米,由上而下逐漸加寬,水流沖向裂紋的岩壁,被撕成縷縷白絲,隨風飄灑,遇斜陽照射,虹影斑斕,似神龍飛舞。

白岩洞 從龍井瀑北上約5OO米,即因整座石峰呈灰白色而得名的白岩洞。洞深25米,寬8米,高4~1O米,清涼幽靜,別有洞天。周圍分布著3O多個景物。如“仰天蛙”、“仙人朝拜”、“蛤蟆吞金錢”、“仙人織布”、“臥虎峰”、“獅子頭”、“八仙過海”、“上山企鵝”等等,尤以“神劍峰”和“飛來金鐘”最為奇觀。“神劍峰”,高2O米,厚2米,寬4米,如一把倚天寶劍,灰白色岩斑在陽光照輝下寒光閃閃。“飛來金鐘”岩,高35米,恰似一座金鐘,孤懸於四面凌空的石峰頂,山風浩蕩,仿佛有鐘聲震盪雲霄。

最佳出遊時間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氣溫16.1-18.2℃,四季皆宜出遊。

門票

東西洞景區15元,順溪景區10元。

索道門票:成人票15元,兒童票8元。

交通

南雁盪山風景區南雁盪山風景區

1、可到溫州客運中心乘到水溫快客到水頭,發車時間:15分鐘一趟。到水頭上站乘水頭南雁(或青街順溪維新)的交通車到南雁東西洞景區,發車時間:五分鐘一趟。

2、上午10:20溫州客運中心乘溫州至順溪的車子,直接到南雁東西洞景區或順溪景區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