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鄉

南灣鄉

南灣是位於衡東南部的邊陲山鄉,毗鄰安仁縣,西連衡南縣。距縣城56公里,境內西北有高日塘山脈,東北有四方山支脈。兩山出口處有一小集鎮,相傳古代一名叫歐陽南灣的武將路過此地,因迷戀這裡的秀麗山水而定居於此,屋牌樓上書“南灣門”三字,後集鎮便以南灣命名。

基本信息

南灣鄉南灣鄉
南灣是位於衡東南部的邊陲山鄉,毗鄰安仁縣,西連衡南縣。距縣城56公里,境內西北有高日塘山脈,東北有四方山支脈。兩山出口處有一小集鎮,相傳古代一名叫歐陽南灣的武將路過此地,因迷戀這裡的秀麗山水而定居於此,屋牌樓上書 “南灣門”三字,後集鎮便以南灣命名。

簡介

南灣鄉南灣鄉
南灣山青水秀,景色迷人。這裡雖沒有名山,也沒有仙境,但秀麗的風光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在這裡可以划船戲水,爬山觀景,垂釣釣魚。這裡夏季清涼可人,是避暑的佳境,每當盛夏來臨,前來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南灣資源豐富,林茂糧豐。地下儲金寶,藏富足,尤其是儲量較大,品位較高,礦體較厚,埋藏較淺,易於開採。南灣四周高、中間低、水流落差大、梯級多,為人工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南灣主產水稻、豆類薯類,經濟作物有柑桔板栗黃花菜湘蓮辣椒生薑。南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獐、鹿黃鼠狼、穿山甲野豬牛等10餘種。南灣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南灣因地處安仁、衡東、衡南交匯處,商品流通較為活躍。清初,就已成為繁榮集市,遠近聞名。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的邊貿市場日趨繁榮。荸薺和烏豆是南灣的土特產,歷來譽滿各地,烏豆加工成豆油作為調味品,清香可口,供不應求。竹木工藝品亦是南灣的拳頭產品,很受顧客青睞。
南灣鄉交通便捷,鎮內柏油路和水泥路四通八達,距106國道僅5公里。境內物產豐饒,水系資源發達,擁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二座,中型攔河壩一座,總蓄水量在2000萬方以上,基本做到旱勞保收。南灣鄉是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鞭炮煙花生產有悠久歷史,鞭炮煙花產業是南灣鄉的支柱主導產業。擁有鞭炮煙花生產企業35家,其中生產能力在500萬元以上的有4家,500-1000萬元的有7家。南灣鄉巳成為全市內銷鞭炮產量最大的鄉鎮,產量占全市總產量的1/4。反季節蔬菜產業是南灣鄉的第二大支柱產業。以鰲塘村的茄子基地,富里、長慶村絲瓜萵筍基地為主的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達700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年產值達3200多萬元,全鎮人均蔬菜收入達1200多元,而且品種優良、銷路廣闊,富茄1號、2號、3號品種和富裕牌絲瓜等優良品種深受廣大外地客戶喜愛,產品遠銷鄰近十幾個縣市。南灣鄉巳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早最大的茄子基地,是湖南省最早上市的絲瓜基地。2003年由株洲市授牌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養殖業、蔬菜深加工逐步成為富里農業經濟的新的經濟成長點。南灣鄉正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東鄉經濟重鎮。

經濟概況

南灣鄉南灣鄉
南灣鄉山峻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1.9攝氏度,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因為日照時間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環境適宜等特點,南灣鄉物華天寶,名優特產很多,其中辣椒生薑絲瓜茶葉茶油等尤負盛名。大障辣椒以形如羊角,鮮紅透明,肉厚籽小,味美湯紅,辣中有甜而被譽為“玻璃椒”,馳名中外。生薑年產量有30萬公斤,年產值六十多萬元。還有以早熟絲瓜為主,以苦瓜豆角等為補充的1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產品遠銷浙江廣東等地。 改革開放以來,南灣鄉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建鎮以來,該鎮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工作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城鎮建設上,南灣鄉銳意進取,現有工業品市場正籌建開發。整個工業品市場建設面積3500平方米,處於鎮區中心地段,現準備建設工業品交易大樓,能容納攤位500多個,交易額預計可達5000萬元,是該鎮最繁華最理想的經商重地。南灣鄉還擁有年產量20—50萬噸的第二水泥廠,現正準備整體轉讓。碧水藍天,山川秀美,政通人和的大障,鎮政府將提供用地,稅收、水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該鎮建鎮18年來,堅持環境建設經濟建設,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現在南灣鄉區建設面積已達2.5平方公里,集鎮總投資近億元,公共設施投資500多萬元,年集貿交易額5000多萬元。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保證了環境建設,城鎮建設的同步發展。現在南灣鄉區交通便利,鎮容鎮貌規範,是整體最規範的衛生城鎮之一。該鎮已形成建築陶瓷、橡膠製品、鞭炮煙花、包裝印刷、帆布手套等6大經濟支柱產業。2005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64億元,企業增加值2.9億元,其中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900萬元,完成地方稅收824.3萬元,國稅入庫72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50元,同比增長6.5%。南灣鄉101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103家企業,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近5000元。尤為人稱奇的是,這個4.9萬人的鎮竟有3000多外來打工者。該鎮70%的勞動力每月有工資收入,已由農業鎮變成了工業鎮。

特色資源

南灣鄉南灣鄉西瓜
南灣鄉擁有全省最早的茄子種植基地和最大的絲瓜種植基地,兩大種植基地每年的總產量達21000噸,產品遠銷南昌、萍鄉及省內各大城市,每畝蔬菜最多可為當地老百姓帶來近8000元的收入,種植茄子和絲瓜已經成為南灣鄉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2007年,南灣鄉又引進無公害蔬菜花椰菜、芥藍紅薯玉米等品種,據南灣鄉科技辦、蔬菜辦主任陳彰武介紹,該鎮種植無公害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用荷田水庫的水灌溉蔬菜,方圓15平方公里內無污染水源;空氣質量一級;地壤重金屬含量達標。另外,黃秋葵原產地在日本,含有一種能增強人體耐力的果漿,是各國運動員指定必吃蔬菜之一。在南灣鄉,黃秋葵已有40畝的試驗田,畝產可達5000斤,經濟價值可觀,最高的時候每斤單價可以賣到20元。南灣鄉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大,種植技術高,產品品質好,該鎮蔬菜已成為一個品牌,在長沙市場成為免檢產品,2007年深圳客商來訪三次,實地考察該鎮無公害蔬菜生長情況,南灣鄉無公害蔬菜將很快進入深圳市場。
西瓜
南灣鄉基地共種植秋延西瓜近100畝。為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局一直致力於秋延西瓜栽培技術的探索和完善。該局已熟練掌握了秋延西瓜的栽培技術。為了及時將這一技術向全市農民推廣,市農業局在南灣鄉的牽線搭橋下,決定指導南灣鄉龍源村建立該市最大的秋延西瓜生產基地。該基地主要分布在龍源村的周家組和下石塘組,臨近公路,交通便利,基地總面積近100畝,主栽品種有金福、紅小玉、黃小玉三種。為保證基地種植成功,農業局派出技術骨幹常駐基地,與農民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實行了“六統一”保險方案,即統一供種,由農業局引進品種;統一供肥,施用由市農業局土肥站為其專門配置的西瓜專用肥;統一育苗,由農業局派出的技術人員進行統一浸種催芽、統一播種、統一育苗;統一移栽,組織瓜農同一時間全部移栽到大田;統一培訓,共為瓜農舉辦技術講座5次,發放技術資料500多份;統一病蟲防治。

基礎設施

為豐富村民生活,南灣鄉開展“為村民建一個共同的家”活動,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在市黨建幫扶工作隊的支持下,該鎮籌資28萬元建起村民活動中心,內設閱覽室娛樂室衛生室健身角等。每天都有村民前來看書下棋、健身、盡情享受新生活。通過多方爭取,2005年至2008年,該鎮籌資4000多萬元,新建村民活動中心4個,拓寬改造鄉村道路60公里,擴建集鎮街道6000平方米,整理農田100公頃。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成為招商引資的“引擎”。1983年建自來水廠。1993年,主管道延長到8.5公里,年供水25萬噸,供水人口7500人,供水率79%。埋地下排水管道3200米,築窨井32隻。1961年,縣電力部門向平水供電,後逐漸普及。1991年,硫酸廠發電,年發電量500萬千瓦時,輸入大電網。民國十五年(1926),平水設郵寄代辦所,辦理國內郵政業務。抗日戰爭初期,架設平水區域內鄉村電話線,成立話務處。1954年12月,設郵電營業處。1958年5月,納入郵電局,1990年2000門程控電話開通,1993年末,有用戶950戶。舊時平水埠頭五雲門通埠船、夜航船和貨船。埠頭上溯用竹筏運貨,可通桃紅、橫溪、中眉岙、堯郭等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鋪築平水車道,長5公里,石子路面,寬3.5米以上,可通手車。二十六年,修築平水至車頭及平水至岔路口兩條手車路。1958年起分段修築省道紹甘(霖)公路,先築成紹興經平水至車頭段,1964年全線竣工後,與嵊(縣)東(陽)義(烏)公路銜接。1969年12月,平水經王化達王壇支線開通。1970年平水西湖橋經富盛達上虞市湯浦鎮支線建成。1974年,平水十二兩經岔路口到蔣塢通車。從此,村村通車,輔之水運,交通稱便。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