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指的是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而引發的民族對立和內戰。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米洛塞維奇下台為止主要的紛爭。前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基本信息

起因

歷史背景

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列強必爭之地。南斯拉夫國內情況和周邊情況極為複雜,長期以來人們常用1至8來表達這種複雜性,即1個黨(南共聯盟)和1個領袖(狄托);2種文字或使用2種字母(拉丁字母和基里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或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4種宗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斯洛維尼亞族、馬其頓族和黑山族);6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赫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義大利、奧地利和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

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內戰

1945年二戰勝利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南斯拉夫因為狄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或是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立自主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狄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內也在戈巴契夫的指導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羅馬尼亞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也在巨變和動亂中被處死,南斯拉夫社會體制也因此由社會主義成為了資本主義,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國已經開此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前南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

衝突事件

二戰結束以後,狄托領導的南共建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致力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複雜的民族問題,承認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自主權。應該說,狄托時代的鐵腕政策和狄托本人的崇高威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維持了南斯拉夫國家的穩定和民族關係的相對緩和。但另一方面,狄托和南共(後改名為南共聯盟)在民族理論和實踐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起初過早地認為國內民族問題已經解決,後來當矛盾逐步凸現時卻又簡單化地採用"階級鬥爭"的方式或高壓政策來處理。對占國內人口比重最大的塞爾維亞族實行長期箝制、多方制約的政策,勢必傷害其民族感情及對黨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導致民族關係的緊張。南共聯盟的這些政策失誤,事實上多少也為日後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國家解體埋下了伏筆。

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內戰

1991年初,克當局突然收繳塞族聚居區警察(大多為塞族人)的武器,3月雙方正式發生武裝衝突,而且衝突愈演愈烈。

1991年6月25日,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共和國單方面宣布獨立,引起斯洛維尼亞武裝力量與南人民軍發生武裝衝突。經歐共體調停,衝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定,南人民軍撤出斯領土,斯境內武裝衝突暫告平息。事隔不久,克羅埃西亞當局同克境內的塞族流血衝突再起,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塞爾維亞共和國派“志願軍”去克境內為塞族人“助戰”,致使衝突越來越大。南人民軍隨後又去干預克境內衝突,使戰火愈燃愈烈。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逐漸向克同波赫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邊境地區蔓延。

斯、克兩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在南斯拉夫引起連鎖反應,另有一些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戰後重建的南斯拉夫聯邦制國家已逐漸解體。1991年7月7日,斯、克兩共和國雖然同意推遲3個月執行其“獨立”決定,但實際上並未放慢獨立步伐。10月8日,兩共和國正式宣告獨立,並表示與南斯拉夫聯邦“斷絕一切聯繫”。1991年10月15日,波赫共和國議會通過了《波赫主權國家問題備忘錄》,強調波赫是“主權國家”。11月20日,馬其頓頒布新憲法,宣布馬其頓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南斯拉夫6個共和國就有4個宣布獨立了。

波赫共和國位於南斯拉夫中部,同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相鄰。在436萬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爾維亞族占31.4%,克羅埃西亞族占17.3%。波赫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領導人為滿足歐共體承認其獨立提出的條件,於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就是否贊成波赫為獨立主權國家進行全民公決。這一公決得到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族的贊成,而遭到波赫境內占人口31.4%的塞族人的堅決抵制。正當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全民公決進入尾聲時,在塞拉耶佛教堂舉行婚禮的塞族人被暴徒槍殺,激起了塞族人的公憤。

1992年3月1日,投票結果公布,有過半數的波赫公民贊成波赫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夜間,武裝的塞爾維亞平民在塞拉耶佛以北120公里的圖茲拉,以及波士尼亞北部布爾奇科至比耶利納的公路、特爾諾沃至福查的公路上設定路障,武裝衝突由此開始。

正當戰火在波赫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分別於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認波赫為獨立主權國家,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波赫內戰驟然升級。隨即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克羅埃西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爭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波赫內戰的爆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國際社會為尋求內戰的和平解決,一招接一招:經濟制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和平計畫也是接連不斷:萬斯—歐文和平計畫、美國6點計畫、5國方案、“三分波赫”方案、歐—斯和平計畫、“聯邦加邦聯”方案等。

因為本身過於複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戰爭列表

總括

斯洛維尼亞戰爭(十日戰爭)(1991年)

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1995年)

波士尼亞戰爭(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戰爭(1999年)

馬其頓戰爭(2001年)

斯洛維尼亞

1991年6月25日, 斯洛維尼亞獨立。南斯拉夫下令由 塞爾維亞控制的斯拉夫聯邦軍進攻 斯洛維尼亞,受到強烈還擊。最後經 歐共體調停,衝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定,撤出斯領土,斯境內武裝衝突暫告平息。史稱十日戰爭或 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

第一次 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獨立,同境內的塞族流血衝突再起。米洛舍維奇派 志願軍到克境援助塞族人。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擴散至克同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邊境地區。最後由 美國外交調停結束戰爭。

第二次 克羅埃西亞戰爭:此戰爭較血腥,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後重組軍隊。在1995年再度攻打 塞爾維亞。結果塞軍慘敗。

波士尼亞

史稱 波赫戰爭。1992年3月1日的波士尼亞 公民投票結果公布。全民贊成波士尼亞獨立, 塞爾維亞向波士尼亞開戰。雖然聯合國有派兵補給援助波士尼亞。但 塞爾維亞仍是大勝。1995年,塞爾維亞再向 穆族人開火。迫使北約轟炸 塞爾維亞3星期。最後塞軍投降。

波赫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中,塞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鬥機等。波赫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 波赫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特別是 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干預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科索沃

當1996年建立的 科索沃解放軍向 塞爾維亞官員和阿爾巴尼亞人發動攻擊時,衝突開始白熱化,塞爾維亞官方開始大量拘捕,塞爾維亞警察在1998年3月開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區的科索沃解放軍,衝突更加激烈,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但境況愈演愈烈,直至爆發戰爭。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並在科索沃 塞爾維亞人進行進攻的情況下,北約對南斯拉夫實行空襲轟炸,秘書長說這是外交失敗造成的悲劇,雖然有時候“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會在任何這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參與進去。

南斯拉夫對科索沃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攻擊並開始大量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造成了史無前例的85萬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在阿爾巴尼亞和前南斯拉夫的 馬其頓共和國對難民進行多方面的幫助。

多樣性

七國 國境-( 義大利、 奧地利、 匈牙利、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希臘、 阿爾巴尼亞)

六個 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塞爾維亞、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黑山、 馬其頓)

五個 民族-( 斯洛維尼亞人、 克羅埃西亞人、 塞爾維亞人、 黑山人、 馬其頓人)

四種 語言-( 斯洛維尼亞語、 克羅埃西亞語、 塞爾維亞語、 馬其頓語)

三種 宗教-( 東正教、 天主教、 伊斯蘭教)

兩套 文字-( 拉丁文、 西里爾文)

一個國家

這個說法其實有所遺漏,像是表列五個民族之外,在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 塞爾維亞西南和黑山(桑加克地區)有許多的穆斯林、在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 自治州和馬其頓的西部有不少的 阿爾巴尼亞人,在塞爾維亞北部的 伏伊伏丁那自治州有不少的 匈牙利人、此外還有 羅姆族之類的多樣民族存在。

語言

塞爾維亞語和 克羅埃西亞語其實在語言學上是同種語言,比方北京話與上海話的用語差異。最大的差異在於 塞爾維亞語使用的是西里爾文, 克羅埃西亞語用的是拉丁文字。部分的用語只有微妙的差異,比方像是 塞爾維亞語的河流念成“reka(音近雷-卡)”, 克羅埃西亞語中則稱為“rjeka(音近:列-卡)”,但是也有像是足球在塞爾維亞語中稱為“futbal”,克羅埃西亞語中稱為“nogomet”這樣完全不同的用字在。

影響

前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