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季灣

從安徽省界首市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到達代橋鎮,再往鄉下走就是泥路了。剛下過大雨,汽車又顛簸了半個來小時,突然陷在深深的車轍里無法動彈。步行半小時後擺渡過河,終於到了早已聽說的孤島———南季灣。一個黑瘦的中年人帶著記者在村里穿梭,一路上有人叫他“叔”,有人叫他“哥”,更多的人叫他“郭老師”,還有些孩子總圍在他旁邊,唧唧喳喳地說著什麼。
他叫郭福民,界首市代橋鎮南季灣國小的校長,也是學校里惟一的老師。8月16日下午2時,在南季灣村頭的大樹底下,記者一步步叩開了這位鄉村教師的內心世界。
“我要讓這片土地有讀書聲”
“小時候,我覺得教書先生最有文化。他們站在講台上,用洪亮的聲音朗讀課文的情景經常在我頭腦里回放,那時我就萌發了當老師的念頭。長大後,當我看到村裡的孩子天天在田埂間遊蕩時,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或因為路遠上不了學,或因為家庭貧困上不起學。孩子們的眼神經常刺痛我的心,我無法想像這一雙雙清澈的眼睛會成為大字不識的‘睜眼瞎’。南季灣是窮,可是孩子們的心靈不能窮。那一刻,我告訴自己,南季灣一定要有自己的學堂,我要把所學的知識教給孩子們。”
有人說南季灣像一彎美人眼,那成片的蘆葦就是她的睫毛。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隻“眼睛”是乾涸的。由於交通不便、災害不斷、電力不通等原因,南季灣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在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地方辦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郭福民卻用他的韌勁,往這隻乾涸的“眼睛”里滴入了知識的清泉。
“福民是個倔小子。”南季灣老村長郭世俠說。郭福民高中畢業後沒有升入大學,回到村里參加農業生產。當時他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被鄉親們推薦做了生產隊會計。1年半後,郭福民跑到生產隊長郭世俠面前,提出要自己辦學校。放著舒適的會計不乾,偏要白手起家辦學校?郭世俠想不通,許多鄉親也嘀咕:福民這孩子是不是讀書讀傻了?郭福民對隊長說:“當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您就幫我圓了這個夢吧。”一句“幫我圓夢”,讓隊長不忍拒絕。郭世俠想,你乾不下去,遲早還得回來。但沒想到,郭福民這一乾,就是28年。
1977年的一天,在一個由紅薯窯改裝的教室里,南季灣第一次傳出了琅琅書聲,郭福民的教師之夢開始了。那時,他喜歡站在教室旁,眺望環繞著村莊的泉河,聆聽孩子們清脆的讀書聲。他的心被希望填得滿滿的,他幾乎以為自己觸摸到了夢想的全部。
可是1979年夏的一場大雨讓他明白,在南季灣這個地理條件惡劣的小村莊裡堅持辦學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那天,他正在上課,突然發現教室的東牆出現了一道很寬的裂縫,雨水不停地從裂縫中往屋裡灌,牆體受潮嚴重,眼看就要倒塌。郭福民衝上去用身體堵住缺口,雙手托住即將掉下的梁檁,大聲呼喊讓孩子們迅速出去。最後一個孩子剛跑出教室,牆塌了,郭福民被埋在了裡面。
鄉親們用雙手把他從廢墟中挖了出來,很多人手上都磨出了血。讓郭福民最傷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被砸,而是孩子們的教室沒有了。第二天,他就拖著病痛的身子開始尋找適合上課的地方。接下來的7年,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這樣的尋找。廢棄的牛棚、大樹底下、鄉親們暫時不用的房子、還有自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都曾經做過教室。
沒有教室的時候,他就挨個兒到孩子家裡去上課。他想盡一切辦法,讓南季灣的讀書聲不斷。後來,鄉親們在老隊長的提議下湊錢蓋了間瓦房,南季灣終於有了固定教室。郭福民和泥製成土坯,給學生壘成了一張張泥桌子、泥凳子,還給自己壘了張泥講台。這是郭福民的一段幸福時光,對他來說,只要有一方天地供孩子們讀書,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
“除了堅持,我別無選擇”
“1994年8月25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妻子永遠離我而去。從此,沒有人在我的耳邊說:‘福民,休息吧,身體要緊。’再也沒有人每天做好晚飯等我回家。為了支持我的工作,妻子幾乎承擔了所有家務,還要種田,照顧年幼的孩子。她跟了我十幾年,別說瓦房,就連正屋也沒有住過。衣服都是晚上洗,第二天接著穿。這輩子,我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她。妻子走的時候我真的想過放棄,可是學生們怎么辦?如果放棄,妻子為了支持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還有什麼意義?”
說到這一段時,郭福民很平靜。11年了,在編織教師夢的路上,在沒有妻子陪伴的日日夜夜,他甘苦自知。妻子走的那一天,他還在學校上課。回家時,妻子已經不省人事。長期的勞作使她患上了嚴重的頭疼病,每當郭福民要給她抓藥時,她總說:“忍一忍就過去了,省點錢給孩子買本子。”看著妻子在自己的懷中漸漸停止呼吸,郭福民精神幾乎崩潰了,聲嘶力竭地喊著妻子的名字。那一夜,他幾乎流完了一生所有的眼淚。鄉親們也哭了,大家湊了1000多元,為他妻子舉行了村里最隆重的葬禮。
郭福民的夢想之路注定崎嶇不平。妻子去世前的十年是他最艱難的十年。1985年,淮河的一條支流泉河改道,把原本叫季灣的小村莊分成南北兩面,而南季灣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一河之隔,使兩岸孩子的上學成了大問題。為了保證每個孩子都不掉隊,郭福民當起了擺渡人。多少個早晨,當人們還在睡夢中,他已搖船去北岸接學生;多少個傍晚,當村莊裡炊煙升起,他又搖船把孩子送回家。有一次,他不慎掉進河裡,為了不耽誤孩子上課,他就站在風口把衣服吹乾,結果得了重感冒。寒冬時節,搖櫓的右手被凍得失去了知覺,他就拿左手搖,右手放到胸口上捂一捂,兩隻手來回替換。遇到三九天,河面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船根本走不了。郭福民先用鎬把冰砸碎,再划船送孩子上學。下船時,手經常凍得連錨都拿不住,他隨後和孩子們一路小跑,喊著口號跑進教室。
“假如我平時能多關心妻子,假如能早點帶她去治療,也許她不會這么快離開。”郭福民經常這樣自言自語。但他知道,沒有假如,他的一顆心為南季灣的孩子們而活。
“我希望他們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今年春節,學生郭瑞敏給我帶回了禮物,她現在在江西念大學。看著她知書達理的樣子,我的心裡甭提多高興。每當教師節,許多學生都會給我打電話,有事情也愛找我拿主意。我不奢望他們能成就什麼大事業,我只希望他們將來不要因為沒文化而一事無成。就算出去打工,不識字也學不好技術。咱南季灣的孩子走出去要有底氣,學好知識,走到哪裡也不怕。”
南季灣國小只有一、二年級,郭福民既是校長,也是兩個年級的班主任,還是全校所有學科的老師。
只有一間教室的時候,他把孩子按年級分成兩邊坐,這邊上課,那邊做作業。有了兩間教室,他就兩邊輪著上課,這邊給一年級上20分鐘,那邊給二年級上20分鐘。每天早上5點半,他都要組織孩子跑步、做操、晨讀。做操的動作還是他在學生時代學的。
這么簡單的生活,卻是南季灣許多孩子十分珍貴的記憶。郭雨潔今年14歲,現在在周莊中學讀國中。她至今仍然最懷念在南季灣上學的日子,因為她愛聽郭老師講故事,還因為當她在家裡苦思冥想一道題目的時候,郭老師經常像天降奇兵一樣出現在她面前。
家訪是郭福民的習慣,村里每個孩子的家裡他都去過。及時跟家長溝通,是他堅持了幾十年的做法。農村的孩子膽子小,遇到問題也不敢問老師,所以他時不時就跑到孩子身邊,先講一個小故事,再跟孩子談談作業,引導他們把難題說出來。更重要的是,郭福民不僅教孩子們解作業本上的難題,他還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他們解答人生的難題。
在界首師範學院,記者見到了正在參加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韓建。郭福民是他的啟蒙老師,也是為他指明人生航向的恩師。韓建曾非常厭學,郭福民當初幾乎是用逼的方式把他摁在了教室里,反覆講道理,逐步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國中畢業前,又是郭福民引導他報考了界首師範學院。如今,他已經在潁莊中學教了5年物理。“如果沒有念書,我也許只能在田裡種一輩子地。現在享受著傳授知識的每一個過程,我終於明白了郭老師當年的心情,原來教書育人是這么讓人快樂的事。”郭福民的夢想在韓建身上得到了延續。
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帶著郭老師的夢飛出南季灣。他們中有的成了外企的法律顧問,有的當起了白衣天使,還有的成了工廠里的業務骨幹。他們的背上都有兩雙夢想的翅膀———一雙屬於他們自己,還有一雙屬於永遠駐守在南季灣的郭老師。
“我要教到教不動為止”
“我在中央電視台曾經看到過一則‘水上國小’的報導,有個老師在船上教了3個年級,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他的事跡一直鼓舞著我。跟他所處環境比起來,南季灣好多了。跟他的事跡比起來,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如果等我退休了,南季灣還是沒有老師來,我願意繼續教下去,直到教不動為止。對我來說,教師之夢永遠沒有句號。”
記者採訪郭福民的過程中,老村長不斷地插著話,很多細節,他記得比郭福民還清楚。28年,他見證了郭福民艱難辦學的每一個足跡,看著他把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撒在南季灣。學生沒有錢念書,他把微薄的工資拿出來墊;家長有顧慮,他一家家去動員。有3年時間,郭福民的工資從未動過,全部用於添置學校圖書和替特困生墊付學費。只要聽說有學生考上大學,他就會毫不猶豫掏出100元作為獎勵。如今,村裡的鄉親們也成了他的學生,紛紛加入他的掃盲行動。
1995年,一位記者到南季灣採風後,把郭福民的事跡宣傳了出去。一時間,南季灣和郭福民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界首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社會各界對南季灣伸出了援助之手。南季灣通了電,南季灣國小建起了新校舍,郭福民也於2000年由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今年,他又被界首市委組織部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郭福民出名了,請他做報告的人多了,出去見世面的機會也多了,許多人對他說:“換個環境吧,你現在的情況調到市里工作絕對沒問題。”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孤島究竟有什麼魅力值得郭福民如此堅守。每當這個時候,郭福民總是輕輕地搖搖頭。只有他自己知道,所有的堅持與努力只為了那一個夢;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在南季灣里聽到孩子們讀書聲時的沉醉與感動。
開學在即,郭福民又忙開了。今天到城裡開會,明天去鎮上領教材,有空的時候還會組織孩子們到樹下聽他講故事。每天走在通向學校的小路上,他都覺得渾身是勁。有鄉親問:“郭老師,什麼時候開學啊?俺家的娃等著上學哩。”郭福民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大聲說著:“快啦!快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