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醫院

基本信息

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6年改為兩江師範學堂,至1912年停辦,歷時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後,親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為學堂辦了許多實事,使兩江師範學堂規模得到較大發展,在校學生達千餘人。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推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為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就任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張,頒布了諸多教育法令。一時間,全國各地辦學之風盛行。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長賈豐臻等聯合上書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議早日在南京籌建高等師範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據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原江蘇教育司司長)為校長籌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記載:"就任兩江優級師範學校校舍,詳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應目前之用。""務盡本學年籌備完竣,以便定期開校"。不久,韓國鈞調赴安徽,江謙未到任。繼任江蘇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後,重申前任已定計畫,復經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謙為校長,並令其迅速到省籌備一切,以便如期開學。在《江蘇巡按使齊耀琳飭江謙籌備開學文》中,進一步明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辦學宗旨"高等師範學校一方培養中等學校師資,一方並為中等學校學生推廣升學之途,關係全省教育根本。"江謙遂於1月17日到寧,18日即前往原兩江師範學堂,勘察校舍,籌劃修葺教室等事宜開辦初,南高師籌備處設在省議會內。1915年1月29日遷入兩江師範學堂舊址。
南高師在江謙校長的精心籌劃和全體籌備人員的努力下,於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項相繼完成,任課教師先後受聘到校。並擬定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章》以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招考簡章》。遂於1915年8月11日公開招考。報考學生共有534人,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其中江蘇考生最多。首屆招生共錄取126人,實到110人。於9月10日開學上課,9月18日舉行開校禮式,邀請省長齊耀琳等地方官員蒞臨學校,參加典禮。至此,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時,南高師的教師,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師總數的56.8%,教師中曾在國外留學的有30多人。其中有許多長期從事師範教育的著名教授,如陶行知、陳鶴琴、陳中凡、徐則陵(養秋)、張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長在南高師校務會議上提出,就南高師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立一所國立大學的議案,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隨即著手籌備。12月7日,國務會議通過,在南京建立國立東南大學。12月15日,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東南大學、南高師同時招生,東南大學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師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師停止招生,其最後一批學生17人,於1926年畢業。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員會仿法國教育制度,頒行大學區制,江蘇、浙江兩省先試行。以東南大學為基礎,將江蘇的河海工科大學、政法大學、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和上海商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等九所高校與主持江蘇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廳合組成第四中山大學。8月,奉中山大學區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師範附設的藝術專修科,歸入第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原東南大學教育科)。教育學院設教育學系、師資科及附設教育各專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軍事教育科),院長為鄭宗海。
1928年2月10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名江蘇大學,併兼負江蘇教育行政職能。更名江蘇大學後,受到全校師生普遍反對,引起罷課等風潮。5月16日,依照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1928年10月23日,國民政府令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學區制",中央大學區限於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學為純學術機關,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1931年底,中大校長朱家驊引咎辭職。1932年,中大數次發生更易校長遭到學生強烈反對甚至驅逐校長的風波;同時,由於政府拖欠學校教工三個多月工資,引起教工強烈不滿,中大教師組織"中大經費獨立運動委員會",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這些事件觸怒了當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在國民黨中央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底,訓令中央大學暫行解散,學生全部離校,聽候甄別。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員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整理校務。8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任命羅家倫為中大校長。9月10日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開除學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學生全部返校上課。
1933年3月,校務會議議決:徹底修建中央大學最舊之建築南高院,為教育學院加建教室及實驗室;同年6月,又經校務會議決定,改建梅庵,為教育學院藝術科音樂組教學用。1934年2月25日,校務會議議決,核准教育學院試辦教育實驗所。5月,開辦中等學校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1936年6月,教育學院教育實驗所主持中學英語測驗結束,歷時4年,遍及10餘省。接著,又開始研究高中數理化測試問題。其時教育學院的師資實力較強。有專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專任講師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計教員60人。此外,教育學院附屬幼稚園、國小、中學實驗學校也有了擴充,有教員76人,助教4人。
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學連續四次遭敵機轟炸,學校損失慘重。為此,中大決定西遷重慶,附屬實驗學校遷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慶沙坪壩新址開學。此時,教育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體育科、衛生教育科、藝術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範學院。附屬學校由安徽屯溪遷至貴陽。至1941年8月師範學院接受重慶青木關第十四中學為中大附中,原附屬實驗學校歸貴陽。
1939年5月,教育部長陳立夫視察中大,提出要師範學院籌建童子軍專修科。至8月,師範學院已設有10個系、3個專修科。即: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藝術等系以及體育、史地、童子軍等專修科。原心理學系改屬理學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9月,中央大學成立復員計畫委員會。吳有訓校長為主任委員。師範學院體育系主任江良規、教育系教授胡家健為副主任委員。經過幾個月的籌劃,於1946年5月,全校師生分八批,分乘水陸空各種運輸工具,返回南京。最後一批於7月底到達。圖書儀器設備等在10月中旬陸續返回。10月,原附屬實驗學校由貴陽遷回南京三牌樓,為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長。附屬國小由師範學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長。丁家橋附屬國小校長為周仰堂。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學復員就緒,開學上課。師範學院設3個系、1個專修科。教育學系主任徐則陵(養秋);體育系主任江良規;藝術系主任呂斯百,分繪畫、音樂組;體育專修科主任由江良規兼任;師範學院院長為羅廷光(炳之)。師範學院各系,除體育系在體育館,藝術系的音樂組在梅庵外,其餘各教研室、教室、繪畫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學生377人;教師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師範學院設定管訓部。聘教育系教授趙冕為主任。但因管訓部之具體辦法教育部迄未頒布,遂先成立師範生指導委員會,代替管訓部之組織。本年度,師範學院院長羅廷光(炳之)辭職,由徐養秋(則陵)繼任。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後,校長周鴻經派出人員赴台灣、福建尋覓校址,準備南遷。遭以鄭集為首的教授會的反對,南遷方案被否決。1月25日,根據校務會議決議,為保證師生安全,準備應付事變起見,組織應變委員會。其組織簡則經第126次行政會議修正通過。應變委員會以校長、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各院院長、大學醫學院長、會計室主任為當然委員,並由各學院推選教員代表2人、職員代表2人、學生代表2人為委員,合計39人組成。常設委員會有7人組成,以李旭旦教授為召集人。同月,學生應變會、職員應變會、工友應變會相繼成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通知,中央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趙卓任軍代表。8月8日,南京市軍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8月12日,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進行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按照華東區的院系調整方案,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兩校校務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分別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和南京師範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南京師範學院以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和金陵大學教育系、兒童福利等系科為基礎與上海震旦大學託兒專修科、廣州嶺南大學社會福利系兒童福利組、南京師範專科學校數理班合併改建而成,院址設於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於11、12月任命陳鶴琴為南京師範學院院長,吳貽芳、縱翰民為副院長;任命高覺敷為教務長,胡顏立為總務長,熊子容為圖書館長。設立政治輔導處,白沙任主任。
1957年黨內開始整風運動,不久轉為反右鬥爭。在錯誤方針指引下,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造成反右鬥爭擴大化。一批學生、教師、幹部,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學者、教授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
1958年在"左"的路線指引下,以搞政治運動的形式開展了一場教育革命。在運動中,錯誤地在師生中開展"興無滅資"的鬥爭,混淆了思想政治問題與學術問題的界限,挫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並衝擊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60年南京師院根據中央關於高等師範學校必須成為教育革命的學校、文化科學知識質量要迅速趕上綜合性大學水平的指示,在課程設定、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這一時期,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校學生數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達3000人,還創辦了多科性業餘大學招生842人,舉辦了農業高中師訓班等。
1961年,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學校穩定辦學規模以及系科、專業設定。這一時期,院內各項工作步入以教學為主,提高教學質量的正常軌道,並提出穩定教學計畫,穩定課程,穩定師資,穩定教材,穩定考試考查制度,穩定教學、科研、生產勞動的時間安排,以便在穩定的基礎上得以提高教學質量。
1963年,中央批准華誠一任南師黨委書記兼院長。
1964年,根據中央指示,廣泛組織師生分批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
1965年,在句容設立南京師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學生在句容分部進行半耕半讀。
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後果,而教育戰線又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壞的"重災區",南京師範學院同樣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紅衛兵運動"和"斗、批、改"運動中,一部分幹部、教師、學生遭到錯誤的批判和摧殘,其中校黨委副書記李敬儀及其丈夫、省教育廳廳長吳天石等人被殘酷折磨致死。許多中層以上幹部、教師的家庭被非法查抄,一些珍貴文物、圖書、文獻資料遭到破壞。學校的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亂,校、系黨政領導機構長期陷於癱瘓狀態。
在文革期間,部分院系還作了調整。1969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教衛辦決定,江蘇教育學院及江蘇函授大學部分系科併入南師。南師的音樂、美術兩繫於1969年11月併入江蘇省革命文藝學校(原南京藝術學院),1972年,兩系又重新歸屬於南京師範學院,1976年,南京體院部分教職員調入南師體訓組,不久與公體室合併建立體育系。
1972年,學校恢復招生。從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屆工農兵學員3755人,學制為三年,為江蘇省中等學校培養了一批師資。
"四人幫"摧殘教育、殘害人才的倒行逆施,遭到廣大師生的抵制和反對。儘管在那樣的環境下,仍有不少教師自強不息,艱苦努力,在教學和科研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如生物系周開亞等教師開始對白鰭豚潛心研究,其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淡水豚類研究的空白,受到海外專家的注目。數學系教師對《三爪卡盤盤絲曲線改革》研究獲得省科技成果獎。在此期間,政教、外語系教師為省屬高校短期培訓政治經濟學和外語教師,外語系教師還承擔、完成了聯合國檔案約50萬字的翻譯任務等。
文革結束以後,1977年3月中共江蘇省委派宮維楨來南師任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同年9月,省委派楊鞏來院主持工作,任院革委會主任、黨委第二書記,1978年1月改任黨委書記。在這段時間內,學院從思想上、組織上、工作上進行恢復整頓、撥亂反正工作,把工作重點切實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為以後學校的改革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1977年5月31日,學校為在"文革"中迫害致死的原黨委副書記李敬儀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舉行了吳天石、李敬儀的骨灰安放儀式;
1978年2月,為1976年清明節前後參加"南京事件"的學生平反;
1979年1月,在"文革"中立案審查的294人全部平反,恢復名譽;
1980年2月,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133人,因"右派"問題而被戴上反革命分子或反動分子帽子的4人,經複查全部改正,恢復名譽。其次,恢復、整頓教學秩序和科研工作。1977年10月,恢復了高考制度,學制恢復為四年。同時,恢復招收研究生工作。1978年開始,師院除招收四年本科生外,還先後在6個系科擴招大專走讀生和研究生。到1982年,全校設有13個系,共16個專業。為把工作重點切實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學校狠抓教學計畫的調整與教學秩序的穩定。為了充實和提高師資隊伍,學校制定了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此期間,科研工作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據統計,1972年至1978年間,師院教師共完成技術革新40項;公開發表論文和學術報告15篇;教學參考資料和科技書籍17種;美術系教師發表美術作品81幅。
1977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轉發教育部黨組《關於工宣隊問題的請示報告》的批示精神,駐院工、軍宣隊全部撤離學校。1978年2月,學校在省委領導下,召開了院第六次黨代會,選舉產生第八屆南師黨委及其常委會,推選出新一屆領導班子,楊鞏任黨委書記,吳刃、張克光、馬和順任黨委副書記。會議還選舉產生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張克光兼書記,張梅真、王啟明任副書記。同年5月,省委任命楊鞏為院長,吳刃、張克光、馬和順、田樹凡、張煥庭、鍾鶴羽為副院長。並按通知,校級機構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設黨委、院長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人武部、保衛處、人事處、教務處、總務處、人防辦公室和圖書館等組織機構。
為貫徹幹部"四化"方針,1983年8月,省委決定,馮世昌任院代理黨委書記,蔣孟平、馬和順任黨委副書記;歸鴻任代理院長;胡淳南、張伯榮、談鳳梁任副院長;11月,省委批准,馮世昌任黨委書記,歸鴻任院長。
為了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更好地適應江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南京師院多次向省高教局提出改辦南京師範大學的申請,在多方的努力爭取下,申請終於獲得批准。
1984年1月28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同意將南京師範學院改辦為南京師範大學的批覆》。
1984年2月4日,《新華日報》和江蘇人民廣播電台報導了這一訊息。
1984年2月7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在"蘇宣字[1984]26號"文中通知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南京師範學院改為南京師範大學,領導幹部的原任職務自然生效。
1984年2月25日上午,學校舉行南京師範大學掛校牌儀式。
1984年2月25日下午,學校在五台山體育館隆重舉行南京師範大學成立大會。全校師生員工6000多人、在寧校友1700多人參加了成立大會。參加成立大會的有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惠浴宇,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和市委領導顧秀蓮、孫頷、辛少波、宮維楨、汪冰石、華誠一、陳敏之等同志。大會由歸鴻校長主持。顧秀蓮省長宣讀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將南京師範學院改辦為南京師範大學的批覆》,並講了話。黨委書記馮世昌代表黨委和行政在大會上講話。在講話中,他提出了辦好南京師範大學的思路,並首次正式提出"把我校辦成全國第一流的高等師範大學"的奮鬥目標。
自1984年改辦師大以來,學校黨政領導團結廣大師生員工,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發揮多方面的優勢,在教學科研管理方面不斷深化改革,學校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辦學規模有了長足的發展。學校初步形成了具有10個學生層次,6種教育形式,5條經費渠道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辦學的新格局;拓寬了專業範圍,1992年共有全日制本科專業25個,專科專業7個,成人高教專業36個,自學考試主考專業6個;博士授權點4個,碩士授權點28個;新設了金陵女子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系、留學生部、理化實驗中心和計算中心等;通過聯合辦學,先後成立了第二附中、揚子附中和第二附小,並使附屬幼師重新劃歸我校,還與解放軍83470部隊共同組建了學生軍訓基地。
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新建近30座教學、生活、服務用房,房產總面積增長46%,其中教學實驗用房29237平方米,學生宿舍10560平方米,教工宿舍23574平方米,食堂浴室6482平方米。圖書固定資產增長近2.5倍,儀器設備固定資產增長2倍。教師的住房和工資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了提高。高職教師的比例由改辦師大前的15%提高到近30%,初職教師比例由38%下降到16%。具有研究生畢業學歷的教師比例已達25%以上。教師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教授的平均年齡由79歲下降到58歲,副教授由62歲下降到52歲,一批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晉升了高級職務,成為學科帶頭人。教學計畫整體最佳化,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實踐課由占總學時的6.7%提高到12.9%,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門數分別達到54門和459門,集中教學實習時間由6周延長到8周,思想政治教育、國防教育和勞動教育先後列入教學計畫。學校還開設了"三字一話"、電化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藝術教育等,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適應能力。幾年中由師大教師主編並公開出版的教材達500部,其中一些獲得過國家級或省級獎勵。科研體製得到創新,科研成果喜獲豐收。在堅持搞好基礎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的同時,積極地面向企業、社會和市場尋找課題與經費,不失時機地開展高新技術研究。改辦師大以來達八年中新增省教委重點學科15個,省重點學科2個,重點實驗室1個。科研經費總投入1350.4萬元,1992年科研經費投入比1985年增長2.6倍,套用科研項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擔了國家"八六三"高技術、"八五"科技攻關、攀登計畫、火炬計畫等高新技術研究項目。通過科研成果鑑定113項,獲國家專利18項,公開出版專著800部,發表論文近7000篇,其中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20多篇,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級政府部門獎91項。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學校先後與美、日、澳、俄、韓等5個國家的9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係,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八年來接受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5名留學生來校學習,成為國家教委在全國設立的兩個來華留學生語言培訓基地和開辦留學生漢語言文學學士專業的院校之一。派遣了159名教師出國學習、進修、講學,目前已有122名學成回校,對學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華夏基金會、香港耀中教育機構、日本豐田基金會等建立了聯繫,獨立承擔委託項目或合作開展教育課題研究。設立了由港台和海外愛國人士出資的朱敬文獎助學金,樹人獎學金和華藏獎學金。接受華夏基金會和邵逸夫先生的資助,建立了華夏教育圖書館和逸夫教育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