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湯

半夏湯,又名半夏秫米湯,出自《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距今已有兩千餘年。療效確切,因此至今仍在臨床上套用。 本方由半夏、秫米組成,用於濕痰內盛、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濁寧神之功。據《內經》述,本方服用,“新發病者,復杯則臥,汗出而愈”,“久病者,三次飲服而愈”,可見療效迅捷。

內容

半夏湯《靈樞》

【來源】《靈樞》卷十。

【組成】半夏10克 秫米15克

【用法】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

【功用】化痰和胃。

【主治】痰飲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

半夏湯《聖濟總錄》

組成:半夏(湯洗7遍,切,焙)2兩,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3分,杜蘅3分,芍藥3分,枳實(去瓤,麩炒)3分,細辛(去苗葉)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烏梅肉(炒)3分,松蘿半兩,淡竹葉(切)3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主治:肝勞實熱,悶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氣逆不下,胸中滿塞。

功效:下氣除熱。

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煎至8分,去滓溫服,空腹、食後各1次。

半夏湯《葉氏女科》

組成:陳皮(去白,鹽水炒)1錢,半夏(姜制,炒黃)1錢,茯苓1錢,子芩(酒炒)8分,枳殼(麩炒)8分,紫蘇8分,甘草(炙)5分。

來源:《葉氏女科》。

主治:妊娠2月,氣血不足,胎氣始盛,逆動胃氣,噁心嘔吐,飲食少進。

用法:加生薑1片,水1鍾,煎7分,食遠服。

半夏湯《聖濟總錄》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3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半。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主治:肉極虛寒,脾咳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脾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

方法:上為粗末。

用量:每用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

半夏湯《聖惠》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來源:《聖惠》卷九。

主治:脾胃痰滯,傷寒4日嘔噦頻煩,頭疼大渴。

用法:上為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半夏湯《聖濟總錄》

藥物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乾桑葉6兩,乾薑(炮)1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方劑主治:上氣,嘔逆不食。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薑5片,漿水1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半夏湯《外台》

藥物組成:半夏1升(洗),生薑1斤,桂心6兩,吳茱萸30顆。

處方來源:《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方劑主治:胸膈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

製備方法:上切細。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4合,絞去滓,分溫5服。服別相去如人行6-7里,進1服,快利為度。

其他

主心虛驚悸、寒熱、百病,令人肥健方。

紫石英(十兩) 白石英(十兩) 白石脂(三十兩) 赤石脂(三十兩) 乾薑(三

十兩)

上五味, 咀皆完,用二石英各取一兩,石脂等三味各取三兩,以水三升合以微火煎,

宿勿食,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後午時乃食。日日依前秤取昨日藥,乃置新藥中共煮,乃

至藥盡常然,水數一準十,新藥盡訖常添水,去滓,服之滿四十日止。忌酒肉。藥水皆用大

升秤,取汁亦用大升。服湯訖即行,勿住坐臥。須令藥力遍身,百脈中行。若大冷者,春秋

各四十九日。服令疾退盡,極須澄清服之。

論曰∶此湯補虛,除痼冷莫過於此。能用之有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