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鑼鼓

十番鑼鼓

清道光年間,淮安著名的民間藝人孫敏卿將皇宮裡流傳到楚州已盛行多年的崑曲音樂進行了整理,加進了鑼鼓打擊樂器,成為楚州"十番鑼鼓"(又稱武昆)。

十番鑼鼓

內容

楚州"十番鑼鼓"有著悠久的歷史。清道光年間,淮安著名的民間藝人孫敏卿將皇宮裡流傳到楚州已盛行多年的崑曲音樂進行了整理,加進了鑼鼓打擊樂器,成為楚州"十番鑼鼓"(又稱武昆)。

"十番"音樂共分三個聲部:第一聲部是器樂曲,第二聲部是唱腔,第三聲部是打擊樂。器樂曲鏇律優美、古曲韻味很濃。唱腔的唱詞文學性較高,大部分是健康向上、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詞句。打擊樂的鑼鼓點子不同於現代戲曲、民間的打擊樂節奏,它的特點是節奏穩捷,輕重分明,各件樂器交替打出各種點子,具有獨特性,大部分是行板。三個聲部可分為器樂和唱腔為一體加上打擊樂,唱一段後再由打擊樂單獨出現打出各種鑼鼓點子。

楚州曾有十幾支演奏"十番"的民間團體(當時叫堂子),如:"糧安堂"、"行安堂"、"建安堂"等等。
最有名的是"糧安堂",他們的人員大部分是由楚州南門一代的糧行的老闆和一些布行商人組成的,他們的演技最好。其次是"行安堂",他們是由河下一帶做小買賣的生意人及一些手工藝人組成的。

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八的"都天會"和五月初一的"東嶽廟會",各個堂子會招集所有的藝人結隊,走街串巷,最後匯集到"東嶽廟"打擂台,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百姓十分喜愛。

演奏"十番"使用的樂器有:兩支竹笛(為領奏樂器,竹笛由兩人合奏,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墜有絲穗,給人以美感)、兩支簫、兩支竹管、兩盤笙,兩面琵琶、兩把二胡、兩把京胡。打擊樂器有班鼓、堂鼓。大鑼、小鑼、糖鑼、號筒、木魚、碰鈴、拍板各一件。演奏者約二十人。

演奏"十番"形式可分為坐式和走動式兩種。坐式是藝人們空閒時或其它節日慶典時坐到一起演奏,供人們欣賞。有時也自娛自樂。走動式也就是上街演奏,藝人們身穿長袍、戴禮帽,再加上一個較大的轎子,由8人抬著邊走邊演奏。

"十番"的牌子,也就是現在人們稱的曲目有:"金盆撈月"、"詠花"、"詠蝶"、"前探營"、"後探營"、"紅樓敝子"、"仙園"、"吊打"等,其中有的牌子段落較長。鑼鼓牌子有:"冒失鬼"、"出牆頭"、"鬧菩提"、"金錢花"、"五勒十四記"、"穿風花"、"混江龍"、"雙飛蝶"、"繞花樂"、"鬧群花"、"心湯牌"、"四邊靜"、"蘆飛片"、"四片玉"等,各個牌子是用不同的打擊樂和不同的節奏進行演奏。

藝人們最後一次集會是1939年正月初七,後因日本軍隊入侵駐楚後,漸漸銷聲匿跡。近年來,"十番鑼鼓"經楚州區文化館挖掘整理,基本得到恢復


配圖

十番鑼鼓

所屬分類

中國民族器樂
吹打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