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1971年生於湖南省新邵縣一個山村,199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先後棲身於北京某上市公司、國家某部委,1999年因國務院機構精簡分流到《法制日報》,2008年10月,告別圈養的記者生涯,入語文出版社,開始四書生涯:讀書、寫作、編書、賣書。知名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家和網路紅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十年砍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1971年生於湖南省新邵縣一個山村,199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這個ID一度紅遍《天涯》各個論壇,一個遊走與網路之間筆觸精細的湖南人,一個熱愛西北的蘭大人。

年過而立後,突然醒悟,自己無發財之能,無當官之才,也無做一個名記者替民呼籲之膽量和機緣,便一頭扎進故紙堆里,猶如少年時孤身進山持斧伐柯。已出版《閒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晚明七十年:1573-1644從中興到復亡》、《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等著作。現為國家教育部所屬語文出版社文化圖書部主任。

人物傳記

十年砍柴十年砍柴

“從6歲到16歲,我整整砍了10年柴。”作家十年砍柴這樣形容自己的筆名來歷。從南方山村的鄉下孩子,到大都市的“知識精英”,從“他的城”到“我的城”,22年過去了,十年砍柴說,現在他最愛的地方就是北京“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她使我感覺到安寧,包括故鄉”。

對於那個回不去的故鄉,十年砍柴花了3年斷斷續續的時間,寫成了20萬字自傳散文集《進城走了十八年》。這是一個進城的鄉下人18歲前的紀事,也是一段泛黃的流水賬,卻不料在網上引發了“70後”們的集體回憶。

知青回城、人民公社解體、聯考恢復、傳統民俗回歸、瓊瑤小說和鄧麗君歌曲流入山鄉、南下打工潮開始、鄉民對財富的欲望被激發……當包括十年砍柴在內的一代人經歷這一切時,這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直至進城多年後,他才明白他趕上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尾巴,而這代人正是告別“鄉土中國”邁入“城市中國”的一代。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十年砍柴,打開他回憶深處的鄉村,從他的“私人史”一窺中國幾千年的城鄉巨變。

中國的“專欄作家”

中國的“專欄作家”絕大部分應該被稱為“副刊作家”,中國缺乏經濟類、政治類甚至體育類的專欄作家。而西方式的專欄作家卻覆蓋了從經濟學、國際政治到NBA的所有領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