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

十善

十善,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來源

松贊乾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內容

十善者 
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殺盜淫妄。已於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慾。導人邪念等。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
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於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
於兄弟則盡友。於夫婦則盡敬。於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 於鄰里鄉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於朋友則盡信。於僕使當慈愛。
於公事則盡心竭力。同於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於人。
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於未萌。致刑罰於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