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連城[鄂爾多斯十二連城]

十二連城[鄂爾多斯十二連城]
十二連城[鄂爾多斯十二連城]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準格爾旗北端的黃河南岸,還有一座可以媲美統長城的古城遺址——十二連城,殘垣斷壁之間,隱約可以想像它當年的雄偉,城連城,郭套郭,共有12個城,也就因此得名了。相傳是楊家將古城,城中文物重多,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區,古代的城牆遺址現在都依稀可見。

基本信息

簡介

在滾滾黃河即將調頭南轉之段,即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最北端十二連城鄉,至今遺存著一座古城舊跡,古城的名字就叫十二連城。

十二連城十二連城

顧名思義,十二連城是由十二座城連線而成。民間傳

說,此城為北宋時期楊家將佘太君率十二寡婦征西所築,但據《元和郡縣》記載,十二連城原為隋唐勝州榆林城,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當時該城地處戰略要點,可北憑黃河天險,控蒙古草原,南臨中原大地, 進退兩易。至今,這座古城雖已只剩殘垣斷壁,但從那依稀可辯的輪廓之中,仍可想像出,當年這座城堡的不凡氣勢。與此相映的還有城西側的秦長城。有關史料載:“蒙恬為秦侵胡,闢地數千里,以河為界壘石為城,樹榆為塞”。由此,便更使人回想起那烽火相連、號角連營的遠古戰爭場景與氛圍了。

考古學家們還從這座古城遺址上發掘出不少珍貴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代都各有一些代表性器物。其中晚唐時期的綠釉陶質小狗和白釉瓷質小山羊,被專家們稱為“舉世稀有的藝術珍品”。現已陳列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

市情

鄂爾多斯(漢語意為眾多宮殿)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毗鄰晉陝寧三省區,三面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全市國土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轄七旗二區,總人口159萬人,其中蒙古族16.8萬人,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地級市。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西、北、東三面被黃河環繞,屬黃河上中游地區,黃河境內流長728公里。南以長城為界,與山西、陝西接壤,西與寧夏自治區毗鄰,形成秦晉文化與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鄉”。鄂爾多斯市與黃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又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金三角”。鄂爾多斯是蒙古語,漢意為眾多的宮殿。全市轄康巴什區、東勝區、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旗2區,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9萬,其中蒙古族16.8萬。

所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屬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

市人民政府駐地: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

鄂爾多斯市市委書記:雲光中

鄂爾多斯市市長:廉素

鄂爾多斯市面積:8.7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東勝區(包括東勝老城區、鐵西新區)、康巴什新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準格爾旗(薛家灣鎮)、杭錦旗(錫尼鎮)、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烏審旗(嘎魯圖鎮) 、鄂托克旗(烏蘭鎮)、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兩區七旗。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

郵政編碼:017000

行政區劃代碼:150600

電話區號:0477

英文:Ordos(官方用,蒙語英譯)、Erdos(商業用,如鄂爾多斯羊絨衫品牌的英文)

車牌代碼:蒙K

語言:晉語、蒙語

歷史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三萬五千年前,古“河套人”就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創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十三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被這裡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選為長眠之所。1649年,清政府在這裡設伊克昭盟。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歷史上的鄂爾多斯,曾經是一個水草豐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富庶之地,後來因自然氣候的變遷、戰亂、放墾等原因,使這裡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歷經幾代人不懈奮鬥,但直到2000年時,全市植被復蓋率仍不足30%。進入新世紀後,鄂爾多斯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通過農牧業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發生了質的逆轉,開始由不斷惡化向整體遏制、局部改善轉變,植被復蓋率達到了70%以上,占全市國土面積48%的沙漠、48%的丘陵溝壑和乾旱硬梁區全部披上了綠裝,形成了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多贏局面。

與松原、呼和浩特、包頭一起被稱為“中國北方經濟成長四小龍”。

自然氣候

鄂爾多斯市西高東低,地貌主要分為東部的丘陵溝壑區、西部的高平原區、北部的庫布其沙漠區、南部的毛烏素沙漠區、中部的波狀高原區和北部黃河南岸的平原區。海拔在850米至2149米之間。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日照時間為2716﹒4小時—3193﹒9小時。年平均氣溫在5.3℃-8.7℃,平均月最低氣溫為–10℃-13℃,7月平均氣溫為21℃-25℃,全年氣溫日差為11℃-15℃,年差為45℃-50℃。東部地區降水量為300毫米—400毫米,西部地區降水量為190毫米-350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蒸發量大,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3000毫米。

為什麼叫“十二連城”呢?按民國十九年《長葛縣誌》的說法是:“十二連城在縣(老城)西北五里,形勢彎環,連綿不絕,故曰連城。”這彎環連綿的十二連城,是怎樣形成的呢?民間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春秋時代的鄭國執政子產,為官清正,作風民主,他積極鼓勵民眾提建議,想辦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地。他還十分關心人民疾苦,把自己的轎子拿出來,讓老弱婦孺過河用。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後讓兒子把他葬在陘山頂上的石頭堆里。老百姓對於子產的死非常悲慟,於是在今高廟郭村東,男女老少含淚捧土為子產建台立祠,要讓他四時享祭,常留人間。老百姓的這種虔誠精神,感動了天神黎山老母,老母用黃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子產台上,然後沿著金魚河慢慢離去,她邊走邊抖她的袋子,把殘留的土撒在她走過的路上。誰知次日天一亮子產台竟長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殘土便成了逶迤十餘里的“十二連城”。這樣的傳說,自然是不可信的。

那么“十二連城”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什麼時代出現的呢?經考古學家實地勘察鑑定:現存在的城牆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約18~20厘米的夯層,說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築而成的。同時在夯層中,還發現直徑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綑紮棒夯的夯窩。在城牆的表層和牆體附近,曾出土過青銅戈、劍、箭簇等兵器文物,牆體深層內涵,沒有發現秦漢及其以後的遺存物。因此可以斷定十二連城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連城”蜿蜒曲折的走向,連綿10餘里的長度判斷,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牆,而可能是用於防禦的邊牆——即長城。從歷史記載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連城可能是戰國時代的魏國長城。但後人們見到是斷斷續續的十二段牆體,所以當地民眾便把它叫作“十二連城”了。

文物古蹟

長葛市十二連城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是河南長葛市重要文物古蹟之一。1981年長葛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連城與鳳凰城在城東北5公里金魚河北岸,沿土崗而築12處城,連綿10餘里形勢彎環,連綿不絕,今人稱之為十二連城。經考古勘察鑑定,是人工夯築而成,城為春秋戰國時人工修建。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連綿10餘里的長度判斷,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牆,可能是用於防禦的邊牆,即長城。從歷史記載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連城可能是戰國時代的魏國長城。當地人們見斷斷續續的12段牆體,把它叫“十二連城”。民間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春秋時期的子產治理鄭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他關心人民疾苦。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後讓兒子葬他於陘山頂上的石頭堆里。老百姓對子產的死非常悲慟,男女老少含淚捧土為子產建台立祠。地點在今增福廟鄉高廟郭村東,那裡相傳為子產觀兵處。子產台為圓形高台,圍約100米,高約20米,平地突起,形勢高峻。其頂建子產祠,可躡百級而上。因祠建於拔地而起的高阜上,俗稱高廟。民眾的虔誠精神感動了黎山老母,這位天神也要為建台貢獻一份力量。老母用黃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產台上,然後沿金魚河慢慢離去。她邊走邊抖袋子,把殘留的土撒在走過的路上。次日天一亮,子產台竟長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殘土成了逶迤十餘里的“十二連城”。子產台北魚河南有紫禁城與十二連城相對,附近還有鳳凰台。東5里今官亭鄉孟寨村有古城一座,傳為漢代西鳳凰城,那裡是春秋時長葛邑舊址。今縣城東北13公里大牆周鄉和尚楊村南東鳳崗上有鳳凰城,即東鳳凰城。

臨縣正覺寺十二連城

位於山西省臨縣曲峪鎮正覺寺山樑上。指的是的12株古柏。據介紹,這12株側柏為唐代種植,距今已有約1300多年歷史。12株古柏株距均勻呈“一”字排列,猶如一座綠色長城,故稱“十二連城”。1993年,省政府將“十二連城”列為全省首批重點保護古稀珍貴樹木。這些古樹最高的近20米,低的也有8米;胸徑最粗者1.53米,需兩人才能抱攏。近年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古柏的樹根盤裸露在地面上,有的成為懸根,兩側的側根無處伸展,再加上當地農民土地耕種、公路施工等原因,“十二連城”的立地環境形成一個距地面數米高、孤立的土台,土台含水量極低,蒸發很大,使得古柏長勢衰退,有3株已奄奄一息,處於瀕危狀態。

山東德州十二連城

位於山東德州,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燕王朱棣進行的3年“靖難之戰”中修建在德州城北的防禦城營。 明建文元年(1399年),剛剛做了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允炆決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其提防與整治的重點。於是派都督韓觀屯兵德州駐防演練。同年8月,燕王北平起兵,“靖難”開始。惠帝朱允炆命大將耿炳文率兵 30 萬禦敵,未果。10月又命李景隆為大將,於德州合兵 50萬攻燕,過營河間。12月,李景隆戰敗,退回德州休整。其間,都督韓觀即在德州衛城以北(在今德州德城區天衢辦事處及二屯鎮境內)修築了“十二連城”。 明初開始,運河漕運日益興旺發達,因河而興的德州便成為朝廷重要的倉儲基地,大批的軍糧和官方物資被儲藏在運河東岸一帶的倉庫里。“靖難之戰”發生後,為了保護這些重要的糧食和物資,需要眾多軍隊把守,“十二連城”就是這些護倉軍隊和準備抗擊燕軍的“南軍”將士屯兵駐防的地方。因為這些城實際上都是兵營,所以當地百姓也把“十二連城”叫做“十二連營”。 1400年5月,李景隆又奉命率軍攻燕,大戰於白溝河,再遭敗績撤回德州;而燕將陳亨、張信則乘勝追擊攻占德州,繳獲軍糧百萬餘石,再攻濟南未果,撤回德州。9月,都督盛庸、山東參政鐵鉉等率軍與燕軍交戰,收復德州。惠帝遂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在德州屯兵備戰。明建文三年,盛庸率兵20萬攻燕,激戰於夾河,慘敗後又退至德州。燕王朱棣率部追擊,僅在德州一帶就先後擊敗過明廷大軍80餘萬,最終成了明朝的永樂皇帝。由此可見德州及建在德州的“十二連城(營)”在這場征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據史料記載和後來有關部門的考證,明德州“十二連城(營)”遺蹟,南起北營、張莊,北至哨馬營,西倚運河,東至長莊王家道口,南北長約 10里,東西寬約 5 里。從南至北依次為:鮑家營、夏家營、王家營、大營(何家營)、肖家營、中營(顧家營)、北大營(瞿家營)、薄荷營(白賀營)、連營(錢家營)、陳家營、半邊營(邊家營)、哨馬營。全部城牆都是由夯土築就,多成正方形,少有長方形,大多為四門,城牆上多有“馬面”圖案;城牆四周腳下均挖有城防壕溝。其中邊家營只有東西兩牆,而無南北城牆,城中由南北向一條大道貫通,因此又被稱為“半邊營”。 如今德州明代“十二連城(營)”的城垣或成村莊房基地或成耕地,已經難以追尋。只有在此地先後出土的銅製火銃、火炮、泥彈丸等,能夠成為當時那場爭奪皇權戰爭的見證。

陝西渭南潼關十二連城

潼關十二連城潼關十二連城

十二連城是建在禁溝西沿用於通訊報警的古代軍事設施。在古時,它與北

邊的潼關故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眼前的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飛鳥不能逾”的堅固防線。十二連城始建於周至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連線為城。至唐宋時期加強修補,日趨完善。

十二連城南起秦嶺蒿岔峪口,北至潼關古城約兩公里處的石門關(今王家園附近),每三里打一土墩,共打土墩17個,俗稱煙墩,又叫烽火台,烽火台以土築成,方梯形,底邊長10.5米,高7.6米,夯層9—14厘米。上置煙火,下設守兵,每三里為一城,每城設百人,設火器興駑聯絡呼應,遇有變亂就焚煙舉火以報警。

十二連城拱衛著禁溝天險,禁溝也因十二連城而更加險要。有禁溝和十二連城的蟬聯才使得潼關古城固若金湯。《潼關衛志》載:“右設十二連城于禁溝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計三十里,而十二連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設兵百人,而於中城益其兵,多設火器矢石,聯絡呼應,疾若風雨,即有百人之眾,豈能超越而飛渡耶。故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弗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市尤一室之內,杜門塞竇,以防鳥雀之入,而忘閉其牖也。”說明潼關、禁溝、十二連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唇齒關係。

由於戰亂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十二座城池已損毀殆盡,現僅存17個烽火台,由北(王家園)至南(秦嶺蒿岔峪口)分別為第一至第十七墩。

1992年4月,十二連城被省政府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朔州市民居十二連城

在山西省朔州市市區西南15公里的朔城區寇莊村,有一處風格獨特的民居十二連城,這是民國時期朔城區一帶有名的紳士李澍洲修建的。

朔州古民居——十二連城朔州古民居——十二連城

雁門關外至內蒙古南部一帶,有句俗 話叫做 “漢人有錢瞎

修蓋,蒙人有錢游五台”。李澍洲是個漢人,也不例外。他有了錢,就在朔城區寇莊村修了一處院落。這院落挺有特色,專門請偏關的匠人修建。在一座四面石窯圍成的大院中間修了一座名為十二連城又叫八海窯的一棟石窯。所謂八海窯,就是從四面看,都是一般大的三間石窯,十二間窯互相連通。院內每間石窯前牆和各個大、小院門前的石頭都一寸三鏨,十分平整。院外窯牆上留有拴馬石環。石窯有明室、暗室,都很寬敞,特別是西窯裡面能耍開連枷打場。所有窯頂上全鋪方磚,又平又光,能曬糧食。十二連城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棟兩面開窗的平房,名為過庭,主要是供長工吃飯用。院子的東北方留有大門一座,東南部和南部各留小門一座。院子建好後,李澍洲在大門旁自題“半村半堡,可耕可讀”八個字,又在東南邊的小門上自題一聯:“常恥躬之不逮,欲寡過而未能,”橫批是“靜遠”,又請當時的朔縣縣長、有名的清官紀澤蒲給大門上題幾個字。紀澤蒲說:“我不能給你題,題了怕不符合你的心思哩。”李澍洲說:“不用擔心,你怎題也能。”紀澤蒲提筆寫了“誰院”二字。李澍洲看了不住地點頭。這處院落除了十二連城兩側的平房拆毀以外,其他仍在,上面的對聯和題字清晰可見。這樣一處具有獨特風格的民居,沒有列為國家保護文物,也沒有闢為旅遊景點,現瀕臨破毀,實為一件憾事。

渭南市主要旅遊景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