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

十七屆三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共有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央委員166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七大代表中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部分基層同志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簡介

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008年9月28日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據悉,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會議還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會議主題

·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十七屆三中全會此次會議由胡錦濤主持召開
會議認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會議指出,在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會議認為,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了嚴峻的挑戰和重大的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有效應對歷史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農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改善民生取得積極成效。總的來看,國際經濟不利因素和嚴重自然災害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巨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成績來之不易。當前,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較突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增大。我們既要堅定信心,看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又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紮實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對於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辦好北京奧運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意義十分重大。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巨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增強巨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把握好調控重點、節奏、力度;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總體部署上來,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毫不放鬆地抓好農業生產,促進對外經濟平穩發展,加強和改善財政、金融調控,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紮實做好震後恢復重建工作,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改善人民生活,奪取經濟社會發展更大成績。

·討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
中國高層領導人可能將在10月份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確定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計畫,據《財經雜誌》報導。

該報援引接近決策層的未具名人士的訊息報導,中國共產黨政治局還將討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全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計畫。

會前動態

胡錦濤在安徽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

十七屆三中全會十七屆三中全會——重點考察農村
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和省長王三運等陪同下,深入田間地頭、龍頭企業、農戶家中,同幹部民眾共商農村改革發展大計。胡錦濤說,我要明確告訴鄉親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財力增加,中央將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民、農村的投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中央對提高廣大農民生活水平高度重視,將繼續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扎紮實實把農村改革發展推向前進
溫總首提“三保”“保持證券市場穩定”引人注目
“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被置於與“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和“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並列的位置,不僅非常引人注目,也充分顯示出當前“保持證券市場穩定”,已成為與“保持巨觀經濟穩定”和“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擁有同等重要意義的大事。

2008年9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我們要正確把握巨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提高調控的有效性、針對性、靈活性,特別要把握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點,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

在當前極為罕見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下,溫總理的此番講話究竟透露了什麼信息呢?

首先,這段講話強調了中國在實施巨觀調控過程中,將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科學性”和巨觀調控的“藝術性”。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形勢還可能進一步加劇。當此之時,要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的起落,巨觀調控必須緊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重視政策的因時而變和因地制宜。只有“正確把握巨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才能真正“提高調控的有效性、針對性、靈活性”。在這裡,“有效性、針對性、靈活性”考驗巨觀調控的藝術和智慧,也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和“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其次,這段講話用“特別要”三個字,將“把握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點”之於“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的重要性,予以了特彆強調,顯示了中央對“平衡點”如何把握的高度重視。在複雜的經濟形勢面前,究竟是“保增長”更重要,還是“控通脹”更急迫,“保增長”與“控通脹”之間究竟如何平衡,已經成為考驗管理層巨觀調控智慧的難題。這個難題難就難在,“平衡點”拿捏得是否恰到好處,過去一般僅考慮其對“巨觀經濟穩定”的影響,現在中央又將其對“金融市場和證券市場穩定”的影響一併納入進來通盤考慮,表明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

最後,在這段講話中,“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被置於與“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和“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並列的位置,不僅非常引人注目,也充分顯示出當前“保持證券市場穩定”,已成為與“保持巨觀經濟穩定”和“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擁有同等重要意義的大事。作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表述,用含義更加具體的“證券市場”替代以往在政策中使用更多、內涵更豐富的“資本市場”,這種政策指向值得投資者反覆玩味;而作為一個並列表述,證券市場位列三個“保持穩定”之列,也顯示了在世界各國因次貸危機重創證券市場、以至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對證券市場實施干預的國際背景下,中央對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穩定的高度關切。

溫總理的講話內涵豐富。作為中央的最新政策精神,“證券市場穩定”此次被置於當前巨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整體表述中,並將成為今後巨觀調控政策制定與實施中被通盤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無疑是對證券市場的一大利好。事實上,我國經濟要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顯然離不開一個穩定的證券市場的強力支持。畢竟,今天的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作用已今非昔比。毫無疑問,社會需要穩定,經濟發展需要穩定,金融市場和證券市場同樣需要穩定,只有穩定才能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穩定,才能確保中國早日崛起於世界經濟之林。而這一切信息,無不蘊涵在溫總理這段精妙講話的字裡行間。

會議焦點

·焦點一:農村土地能否允許流轉

十七屆三中全會十七屆三中全會——李克強在天津視察
現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專家分析認為,這一條規定或許就是新農改的突破口。《土地管理法》也由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在緊張修訂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形式變革就是此次農改的焦點,重點是農民集體所有制土地的使用權,但所有權預期不會發生變化。對於胡錦濤在小崗村考察時提到的“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黨國英表示“穩定是流轉的前提”,同時,相應的法律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黨國英認為,只要管住規劃,流轉將有利於保護耕地,不會對耕地構成威脅。

于建嶸教授5月份曾經陪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前往小崗村調研。對於如何創新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實現形式,于建嶸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流轉”。通過流轉會實現土地相對集中,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林權改革目前取得的成果就是即將到來的農改的‘底線’。”

·焦點二:“小產權房”能否擁有合法身份
新一輪農改是否涉及到“小產權房”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農民宅基地房子並沒有產權。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說法,中國農民宅基地房子按照市場價值估計,高估有20萬億元,少估一點也有15~18萬億元,如此巨量的房產沒有房產證是不合理的。“宅基地和建設其上的住宅無法流轉,無法抵押,直接制約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實現。”

在談到林改經驗時,厲以寧談到,農業承包制未觸動城鄉二元體制,為此,新一輪改革不僅要解決集體農業林業承包土地的流轉問題,而且要解決農民宅基地的置換(即以宅基地換取城市住房、城市低保和城市戶口)問題,以及宅基地上房屋的產權界定問題。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也表示,目前中國還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也表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所醞釀的成員權的利益如何體現仍是還富於民的題中之義。據《每日經濟新聞》農村土地流轉早已悄然行動,農村土地可流轉成為十七屆三中全會上的焦點問題之一,但在安徽河南福建等地農村,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轉已在悄悄地進行。

連鎖效應

十七屆三中全會帶來的投資機會

十七屆三中全會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介紹
對A股的行業公司來說,擁有農業生產的林地資源或耕地資源的上市公司、與農村醫療相關的上市公司、基礎設施建設的上市公司將受益

十七屆三中全會定位於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決策,多是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10月9日~12日的北京,將迎來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這是30年以來的第7個三中全會。此次全會的主題將定位於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一、農村的改革發展已經成為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基礎性問題
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都具有綱領性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標誌著一個偉大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的開始,這一階段,改革的主戰場是在農村,也就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此同時,城市裡的工商企業也進行了一些改革試點,即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

十二屆三中全會標誌著改革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和整個經濟領域。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是計畫經濟,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

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進行了全面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即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巨觀調控體系建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改革、農村改革、對外開放、科技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

十六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舉措,其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發展目標。

十七屆三中全會定位於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表明在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三農問題正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關係著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基礎性因素。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提速過程中,而城市化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要解決好農民、農村的發展問題,並且要通過工業化的推進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找到出路。

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的幾個重要方面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是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不斷完善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統籌城鄉公共資源分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領域和範圍,不斷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為此將會在一系列方面繼續進行改革。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是對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根本性政策。

破除二元分割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與整個社會健康發展、和諧發展迫切的需要。為此,要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重在調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改變農民公共資源分配中的弱勢群體地位。為此將逐步建立以下制度:加大農村財政投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取消農村不合理稅種,實現城鄉公平統一的稅賦制度;基本實現城鄉同等的義務教育制度;從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入手建立城鄉基本平等的醫療服務制度;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終基本實現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保護農民工權益並最終基本實現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這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不斷完善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的根本性政策。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明晰土地財產權,完善土地徵用制度,延長土地經營權年限,將農村土地的承包期從現在的30年延長到70年,甚至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首先,土地承包關係將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土地經營權年限將被延長,農村土地的承包期將從現在的30年延長到70年乃至更長時期,承包權將有可能允許轉讓、抵押、繼承等。

其次,改革和完善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形式變革的重點是農民集體所有制土地的使用權。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前提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在改革和完善集體土地所有制方面,將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允許符合規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用於房地產開發和抵押,允許農民擁有對農地轉用的自主支配權和在征地過程中的議價權。減少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的限制,允許農民以所承包的土地做抵押進行貸款,放鬆對農民土地承包權流轉的限制,允許其宅基地對外出租或出讓等。

一旦允許流轉土地經營權,農業集約經營便具備條件,可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擺脫小農經濟,加速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在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兩條底線不會突破,第一是土地所有制的底線;第二是土地二級市場制度,必須要經過國家征地這個環節。

但是,如果新土地制度改革推出,現實的成效將面臨兩大考驗:改革現有的集體土地所有制,還利於農民,現有的既得利益階層,如地方政府、鄉鎮幹部,會否以各種方式阻擾,而使得改革變形?允許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將使得部分農民失去土地的屏障,很可能伴隨負面效應,如流民階層、城市貧民窟等問題。

·鼓勵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民自發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濟活動的組織化程度將快速提高,農村生產力在合作組織中將得到提升,這有利於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市場風險具有不可測性,多數中國農民一時還難以適應。家底較薄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競爭模式來面對風雲變幻的大市場,顯然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所以成立各種形式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具有必然性。

這種組織化顯著有別於以地域性集聚的村級組織,更區別於改革前僵硬體制下的人民公社。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農民合作組織應該建立在自願、民主管理的基礎上,是對農村要素的一次大重組,理應得到鼓勵。

·加快理順農產品價格進程
農民收入主要來自兩塊,一是農業生產及副業所得;二是外出打工收入。但是,目前,中國農產品價格一直沒有反映農產品應有的內在價值,甚至長期被壓制在成本之下。理順農產品價格對於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對市場的影響及可能存在的機會
如果上述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的綱要及措施出台,將對“三農”問題的解決產生重大積極的影響,可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增加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啟動內需,並有利於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同時,對A股的行業公司來說,擁有農業生產的林地資源或耕地資源的上市公司、與農村醫療相關的上市公司、基礎設施建設的上市公司將受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