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河鄉

匡河鄉

匡河鄉位於羅田東南部,距羅田縣城35公里。東、北與英山相接,由原石橋鋪、匡河、古廟河三個鄉鎮合併而成,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318國道、309縣道橫越穿全境,武英高速公路及石古公路縱貫全鄉,開放型的交通網路逐步形成。版圖面積193.5平方公里。6.6萬人,有名的特產匡河茶葉。

基本信息

下屬村委會

下轄50個村委會:匡河、大龍寨、九口塘、黃絲鋪、祠堂河、九房沖、文家坊、竹林坳、戲龍廟、上河坪、戴家畈、王家灣、施家畈、姚家坳、石馬山、桔子場、雙界嶺、高上灣、大畈坪、陳河溝、綿羊畈、張家河、鄒家沖、劉家灣、姚家灣、周家河、沈家咀、羅雌沖、毛家河、古廟河、王家沖、生福橋、林木河、汪家橋、分水嶺、塗家沖、安仁山、蒙蒙山、茶園、文斗、石橋鋪、蓮花林、糠頭畈、落令河、楊家沖、沙畈河、四口塘、花屋河、、雪山河、方家山。

歷史溯源

匡河鄉匡河鄉
匡河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南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始置蘄陽縣(今羅田縣),縣治即今四口塘村舊縣畈,開創該縣歷史之先河;匡河人才輩出,名人眾多。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匡一張振武等一大批優秀匡河兒女就脫穎而出,抗日戰爭時期,張績武曾率部血戰台兒莊。今天,方家山村青年農民方立勛一人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
匡河物產豐富,資源廣闊。匡河茶葉享譽古今,早在北宋時期,石橋鋪是全國著名的13大茶莊之一,生產的雲霧茶直接進貢到皇宮,其時商賈雲集,朝廷設有監茶官以收其利。今天,楊家沖、陳河溝發揚傳統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生產的“碧楊峰”等名茶多次獲省市大獎。境內資源豐富,蘊藏有大量的長石、石英石、雲母等礦藏,其中長石儲量為鄂東之最。全鄉水域遼闊,有效養殖水面28000畝,所產“黑背胖頭魚”質優味美,為鄂東特產。匡河風景優美,到處水繞著山、山抱著水,自然風光綺麗,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油然而生,趣味無窮。海撥722米的旅遊勝地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山上奇峰林立,茶花飄香,觀音廟名揚省內外,四季遊人香客不斷,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明太守盧浚游觀音山曾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

優越地勢

匡河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扼守羅田東部咽喉,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鄉政府所在地距英山縣城10公里,距羅田縣城35公里,318國道、309縣道橫越穿全境,武英高速公路及石古公路縱貫全鄉,開放型的交通網路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無阻。

經濟

匡河是全縣名副其實的蠶桑大鄉、產茶大鄉、水產強鄉、長石之鄉,是全縣重要的經濟成長點。匡河基礎紮實,

匡河鄉匡河鄉
特色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鬥,社會經濟得到了快步發展。全鄉已形成以石橋鋪為基礎的高效桑園示範區,境內德利絲業有限公司引進安裝國內最先進的D301B型自動繅絲機3組,年產5A級以上白廠絲80噸,他們成功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蠶桑產業化發展模式,得到副省長劉友凡的充分肯定。古廟河一路漁歌高唱,充分利用天然無污染的萬餘畝水面,大力推行網箱養魚,科技養魚,已形成高效水產示範園區。全鄉以豐富的長石資源為依託,建有3座石粉廠,年產石粉3萬噸,長石產業初具規模。以板栗、蠶桑、銀杏、藥材為主的多種經營基地面積達5畝。

成立的水產養殖協會,會員達50餘人,宗旨是:網路全鄉水產大戶、加工企業形成技術經濟利益共同體,以全面提升本鄉水產品生產質效,打造匡河水產品品牌為目標,以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為目的,以普及提高養殖戶科技技能,推廣健康生態養殖,實施綠色無公害、標準化清潔生產,不斷擴大產品市場份額為重點,強化投入飼料、藥品、魚種的監控,促進匡河水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每年在魚苗投放、魚病防治等不同階段該協會常聚在一起討論制訂方案,還定期請水產專家、教授前去授課,開展現場教學、水質分析和藥物診治等活動;為降低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經營上以協會名義對外實施統購統銷。通過該協會的帶動,全鄉水產養殖水平和漁民的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全村靠水產養殖發家建樓房、買機車的有50多戶,全鄉水產養殖戶中資產達十幾萬元乃至幾十萬元的占四分之一。

文化

2007年4月24號上午,匡河鄉文化服務中心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縣文化局、匡河鄉負責人為文化服務中心大樓揭牌,縣圖書館還為中心送去價值三千多元的圖書。
占地五百多平方米、投資三十八萬元的匡河鄉文化服務中心是由中央文明辦資助,省財政廳、省文化廳立項扶持的公益文化基礎設施項目。中心內設文化創作輔導室、科學技術培訓室電子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它的落成將為匡河鄉農民民眾創造便利的讀書學習條件,滿足村民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對於促進當地農民民眾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推動這個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起到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特產

羅田是中國板栗主要產區,素以"板栗之鄉"著稱。羅田板栗香、大、脆,南無敵手,北有優勢。羅田板栗主要有桂

匡河鄉匡河鄉
花香、九月寒、紅光栗、早栗、油栗、羊毛栗等17個品種,色味獨特,風格各異。桂花香,果殼暗紫色,富有光澤,果肉黃色,味甜肉嫩,有桂花香味,是羅田板栗中最佳品種之一;早栗果殼紅潤,肉質鬆脆,其味甘香;紅光栗殼色緋紅有光,肉質脆嫩爽口,入食香甜;羊毛栗果殼色紫且有霜色毛茸,生食清香,熟食甜滋;油栗果殼青烏髮亮,富有油膩,食之香如桂花,甜似梨怡,為板栗之上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觀音山

匡河鄉匡河鄉

匡河鄉是一處自然風景優美的鄉村,到處水繞著山、山抱著水,風光綺麗,趣味無窮。明太守盧浚游匡河鄉觀音山後,曾有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海撥722米的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觀音山是一座“丁”字形山峰,孤峰崢嶸獨傲。在茶花飄香,古木濃蔭的觀音山上,昔年依石岩建廟,修建有一座觀音庵,據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清同治七年(1868)還重新修建過。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舊時香火旺盛,今石像雖毀但正殿尚存,是全縣僅存的古廟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山東南方向的石壁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因是觀音背像,故稱為“反背觀音”。這一奇特景觀與觀音庵相互呼應,觀音山因此得名。觀音庵名揚省內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十多個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經常來此進香朝拜,四季遊人香客不斷。觀音山地勢還十分險要,明代山上即建有山寨,清鹹豐七年(1857)重建石牆,高4米,周圍6600餘米。現在尚有多處石牆遺蹟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稱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