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圖2)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公元460年左右)營造的雲岡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量的佛教藝術品被製作,其中鎏金銅佛像以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紋飾,寶光四射的魅力,在給人們藝術享受的同時,還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

基本資料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圖1)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圖1)

【器物名稱】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材質類別】佛像青銅器
【製作年代】北魏太和元年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40.3公分,重3954公克。

器物簡介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圖2)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圖2)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公元460年左右)營造的雲岡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
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背光另鑄。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且與胎連線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精良。雙層台座,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文,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供養人,上排唐草文連環成排,台座雕刻精緻。 背光後面布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下層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無疑是五世紀的精品。
該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銅佛收藏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量的佛教藝術品被製作,其中鎏金銅佛像以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紋飾,寶光四射的魅力,在給人們藝術享受的同時,還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 精美的鎏金銅佛還往往蘊含歷史,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反映,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加上全世界有很多的地方信仰佛教,推崇佛教藝術,因此鎏金銅佛像便成了世界藝術市場的焦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