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戰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中文名稱: 北非戰局
發生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生地點: 北非

事件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軍隊與軸心國軍隊為爭奪北非和地中海而採取的軍事行動。作戰行動主要在北非沿海地區進行,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6~1941.2)1940年6月初,法國戰局已見分曉。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企圖在北非驅逐英法勢力,建立“地中海帝國”。駐北非意軍第10集團軍(共15個師,約21.5萬人,司令為貝爾蒂元帥)在利比亞、埃及邊界與中東英軍(總司令為A.P.韋維爾上將)“西部沙漠部隊”(轄2個師另14個步兵營、2個炮兵團,總兵力3.6萬人,司令為R.奧康納中將)對峙。6~9月,雙方僅有小規模交火。9月13日,意軍發起進攻,進入埃及,占領西杜拜拉尼,後因後勤補給困難而停止前進。12月9日,英軍裝甲部隊從意軍側後發起反擊,11日收復西杜拜拉尼,1941年1月22日占領圖卜魯格,隨後乘勝追擊,2月6日占領班加西。

第二階段

(1941.3~1942.10)由於意軍在希臘和北非受挫,A.希特勒決定出兵巴爾幹和北非。英國從北非調兵馳援希臘,以維護其在希臘的影響,並保護其地中海航線。2月中旬,首批德國非洲軍(司令為E.隆美爾中將)部隊抵達利比亞,於3月31日乘英軍兵力空虛發起進攻,占領歐蓋萊,爾後聲東擊西,擊敗英軍,生俘奧康納。至4月中旬,英軍主力退守埃及,但留部分兵力堅守圖卜魯格;德軍進抵塞盧姆後停止進攻。為扭轉北非局勢,英軍加強駐北非兵力,並於5~7月兩次發起反攻,均失利。6月,C.奧金萊克接任中東英軍總司令,將駐北非英軍擴編為英國第8集團軍(A.A.坎寧安中將任司令,轄2個軍,共4個師另3個旅)。11月18日,英軍發起代號為“十字軍”的大規模進攻,企圖以優勢兵力消滅駐北非的德意軍隊。經激戰,英軍於12月7日與圖卜魯格守軍會合,1942年1月中旬前出至歐蓋萊,與德意軍對峙。
1941年12月初,德空軍連續轟炸馬爾他島英海空軍基地,取得局部制海權、制空權。12月底,德意護航船隊抵達北非,德軍實力大增。1月21日,德意軍隊乘英軍立足未穩之機發起進攻。英軍敗退艾因蓋扎萊,掘壕固守,準備在6月中旬發起反擊。5月26日,德軍先發制人發起進攻,6月13日擊敗裝備占優勢的英軍,21日攻占圖卜魯格,全殲英國守軍3.3萬餘人;隨後乘勝追擊,6月30日前出至距亞歷山大100餘公里的阿萊曼地區。開羅和亞歷山大告急。德軍企圖在行進間占領阿萊曼,未果。7月,英軍發起數次反擊,均遭失敗。8月底至9月初,德軍再次進攻失利,被迫轉入防禦。
第三階段(1942.10~1943.5)1942年8月,H.亞歷山大上將出任中東英軍總司令,B.L.蒙哥馬利中將任英第8集團軍司令。9~10月,英海空軍以馬爾他島為基地,重創德意船隊。駐北非德意軍隊陷入困境。10月23日,英第8集團軍發起阿萊曼戰役,11月3日突破德意軍隊防線後實施追擊,於翌年1月23日占領的黎波里。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D.D.艾森豪指揮下在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登入並迅速東進,一部進入突尼西亞(見北非登入戰役)。駐北非德意軍隊腹背受敵。11日,駐西西里德軍奉命搶占突尼西亞,12月初挫敗東進盟軍奪占突尼西亞的企圖後迅速增兵,2月初與隆美爾會合。德軍總兵力增至10萬人(坦克280輛),沿突尼西亞邊界與盟軍登入部隊和英第8集團軍對峙。2月14日,德軍在卡塞林山口發起反擊,企圖消滅東進的盟軍。因德意將領意見不一,相互掣肘,重創美第2軍後轉入防禦。盟軍適時調整指揮機構,組建第18集團軍群,司令為亞歷山大上將,統領北非盟軍。3月底,英第8集團軍突破馬雷特防線,4月7日與美軍會師。4月19日~5月13日,盟軍發起突尼西亞戰役,全殲駐北非德意軍隊,俘25萬人,北非戰局結束。
在北非戰局中,雙方圍繞運輸線展開激戰。盟軍後勤保障有力,兵力兵器占優勢,德意軍則補給不足;作戰樣式為沙漠地裝甲坦克戰,戰線變化大。德意損失兵員95萬人、艦船240萬噸、卡車7萬輛、飛機8000架、火炮6200門、坦克2500輛。盟軍雖遭重大損失,但保住了中近東地區,取得了進攻義大利和轟炸南歐的前進基地,並牽制了德意軍隊,在一定程度上策應了蘇德戰場。此外,盟軍獲得了聯合作戰的經驗,經受了實戰考驗,為進軍歐洲創造了條件。
主題關鍵字: 亞歷山大 北非 北非登入 坎寧安 奧金萊克 More ...
分類: 外國現代戰爭
洲: 北美洲 歐洲 非洲
國家: 德國 義大利 美國 英國
上層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下層事件: 北非登入 阿萊曼戰役
相關人物: 奧金萊克 希特勒 艾森豪 隆美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