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興鎮

北興鎮

地名北興鎮,分別有廣東,內蒙古,黑龍江都有北興鎮。北興鎮在克山縣最北部,距克山縣57公里,地處克山、訥河、五 大連池三縣(市)交界,東與五大連池市太平鄉接壤,西與訥河市九井鎮相連,南與本縣曙光鄉毗鄰,北與訥河市龍河鎮、五大連池市團結鄉隔河相望北興鎮位於東經125°25′,北緯48°30′。北興鎮 一直以來,北興鎮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在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 力下,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奮力拚搏進取,推動了北興鎮各項事業的發展。

基本信息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北興鎮

概述

北興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北興鎮在克山縣最北部,距克山縣57公里,地處克山、訥河、五 大連池三縣(市)交界,東與五大連池市太平鄉接壤,西與訥河市九井鎮相連,南與本縣曙光鄉毗鄰,北與訥河市龍河鎮、五大連池市團結鄉隔河相望北興鎮位於東經125°25′,北緯48°30′。地處訥謨爾河南岸,是小興安嶺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東部為丘陵,中西部是平原,北部是沿河草原。位於尖山子截錐狀火山丘為北興鎮的一大特點,也是克山縣最高點,海拔383公尺。西北為220公尺,呈現東南高,西北低走勢。。此外還有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北興鎮。

氣候特徵

全鎮地處中高緯度,平均積溫為2320—2340℃之間,無霜期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90毫米,日照2620—2640小時,為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寒暑變化明顯,冬季漫長乾燥、嚴寒;夏季短促,高溫多雨,春季多風,少雨乾旱,秋季降溫急驟,霜凍較早,自然災害較多。

人口民族

北興鎮是歷史老鎮,1931年建鎮。全鎮現有9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285人,其中農業人口25678人,農村勞動力15811人,耕地總面積165300畝,人均占有耕地5.9畝。鎮內東西長19公里,南北寬16公里,幅員面積為207.3平方公里。鎮內居住有漢族、滿族、回族、克爾克孜族、達斡爾族六個民族。鎮內為三縣交界,有克訥公路、德北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文化衛生事業齊全,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0年,鎮內常住人口28211人。

經濟發展

北興鎮 一直以來,北興鎮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在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 力下,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奮力拚搏進取,推動了北興鎮各項事業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以農業為主,工、農、商齊頭並進的發展新格局。到2000年末,人民生活水平已比較富裕,工農業總產值實現12468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7368萬元,財政收入實現3197380元,人均收入2255元。 1、農業:北興鎮是克山縣糧食的主產區,同時也是油料、其它經濟作物的綜合產區。1986年以來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如:大豆壟三、品種改良、玉米雙復、病蟲害防治等),農作物的產量也有了穩步增長,到2000年糧豆薯總產38566噸,比1986年增長88.6%。近年來又推行了示範戶,典型戶以及“三田一帶”的農業新舉措,帶動了北興鎮種植業的新發展。北興鎮土壤肥沃,種植業享有盛名,大豆、馬鈴薯產量一直以來都是居全縣前列,隨著農業向效益型轉變,又出現了黑、白芸豆、亞麻、甜菜等創效農業。1998年黑白芸豆種植面積達到了25000畝,產值達百萬元人民幣。北河套旱改水的成功開發使水稻的生產再創新高,開發種植水稻3.5萬畝,占全縣水稻面積的50%,現在水稻和黑白芸豆生產已成為北興鎮的特色農業和支柱產業。 2、牧業:北興鎮有豐富大面積草原資源,訥謨爾河的河谷沖積平原分布於北興鎮,河道蜿蜒曲折,河灘地形平坦,泡沼密布,土質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政府採取了優惠政策,加大了服務力度,大力發展牧業、漁業、林業,黃牛、生豬、山綿羊等飼養發展迅猛,漁業養殖業也蒸蒸日上,最近河蟹養殖的成功,又為沿河經濟區開發了一塊新的致富地。2000年,黃牛存欄5901頭,生豬飼養15505頭,山綿羊5802隻,牧業產值占農業產殖的54%,達5500萬元。養漁水面2200多畝,年產鮮魚150多噸,河蟹15噸,片片林地點綴著訥謨爾河南岸,現在已發展到970畝,形成了農、林、牧、漁共同發展的局面。 北興鎮 3、工商業:北興鎮礦產資源豐富,利用尖山子的火山岩、青石場和訥謨爾河水域的流砂,現在已建立起潔膚石生產群體、工農號石廠、民眾號石廠及訥謨爾河砂場、民眾磚廠等。這些都是經濟體制改革後發展起來的私營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帶動了一批北興人走上了小康路,擴大了就業。 鎮內工業發展較早,但均不具規模,隨著經濟發展,北興鎮的“五小作坊”已發展到88個,產值200萬元。建材加工業、食品加工業77個,產值3120萬元,比1986年增長了27家,亞麻廠、鋼窗廠、號石廠、磚廠、砂廠、食品廠等又創產值800萬元。鎮內交通便利,訥克公路貫穿東西全境,全長35公里,克北公路直達北興,全部砂石化,寬闊平坦由鎮中心連線各村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促進了北興鎮經濟發展。鎮內經濟活躍,市場繁榮。鎮內市場一處,各村有農貿市場五處。個體工商戶856家,供銷合作社14個,貿易額4280萬元。

文化衛生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都有了新發展。2000年全鎮有學校13所,在 校學生3900人,有教師360人,其中有一所初級中學,有農業技術職業學校一所,進行農民科技職業培訓,每年培訓人數達3000人次,有教師5人。鎮內有文化館一處,技術站5個,電視轉播站一個。鎮內設有衛生院一處,個體、私人診所藥店5處,婦幼保健站一處,有專業防疫人員,醫療設施齊備,衛生保健、計畫生育曾多次被評為市縣先進。 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建設也有了很大改善,全鎮磚瓦化率達到80%,自來水入戶率100%,鎮內安裝路燈,有線電視普及率90%,電話入戶率80%,街道成行,綠樹成蔭,是北興鎮政治、經濟交流的中心。

開魯縣北興鎮

北興鎮北興鎮

北興鎮位於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南部,鎮政府所在地距開魯縣城8公里。全鎮區域面積21.9萬畝,其中耕地積5.7萬畝,轄12個行政村,4446戶人、18000口人。北興鎮歷史上是農業經濟類型區,主要作物是玉米,其它的作物有豆類、高粱、穀物、芝麻、蓖麻、葵花等,另外,還種植有少量蔬菜和瓜果類經濟作物。

近幾年,通過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北興鎮的種、養殖業結構有了較大變化。2002年初,鎮黨委、政府提出了“種地種精創品牌,沙沼變綠增效益,養牛養鵝促流通”的發展戰略。種植業改變了玉米一統天下的局面,向麥茬複種蔬菜和經濟作物發展,湧現出了大泡子元蔥、北興豆角、明仁大蒜、大泡子玉米等一些縣內外知名的品牌、產品,種植業內部糧經比例達到4:6。養殖業方面,在大力發展“三牛”產業方針的指導下,北興鎮的育肥牛、基礎母牛、奶牛存欄數巨增,截止2003年6月末,出欄育肥牛2100頭,基礎母牛存欄2000頭,奶牛537頭。目前全鎮已建成現代化奶站三座。

2003年,應對“入世”需要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重心轉移,北興鎮黨委重新調整確立了“舉產業調整大旗,走種養結合發展之路,全面建設肉、蛋、奶平台”的發展戰略,全鎮計畫種植紅乾椒10000畝,元蔥等蔬菜1100畝、大蒜500畝、麥茬複種5000畝、引草入田5000畝,使糧經比例保持在4:6,到年底,存欄大尾羊2000隻、豬10000口、養雞10000隻、鵝163000隻、出欄育肥牛5000頭、存欄基礎母牛3000頭、奶牛1500頭,力爭使養殖業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達到40%,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221元。目前,我鎮畜牧業發展態勢強勁,全鎮經濟正在快速健康發展。

簡介

北興鎮(Běixīng Zhèn)花都區轄鎮。在區境東部。因在廣州北部,南鄰興仁鄉,故名北興鄉。曾是番禺、花縣分管之地。抗日戰爭時期,番禺縣政府曾遷此。民國28年(1939)前曾一度為農貿市場,名二十圩,後被日軍拆毀,1957年重建北興圩。1977年成立北興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北興鎮位於花都區東部,與廣州白雲區及從化區相毗鄰,面積101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居民委員會,人口3.3萬,地形以平地和山坡地為主,境內有流溪河水系及廣州地區第二大水庫-九灣潭水庫。 北興鎮為花都東出口,處於縱橫交錯的公路網之中。花都大道、山前旅遊大道橫貫中部、北部、東連105國道,西接106、107國道及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全境,並有大型立交在該鎮與花都大道、105國道及通往廣州新國際機場的專用公路相連線,使該鎮成為省內一重要交通樞紐,往廣州新國際機場、廣州、深圳、珠海的距離分別為8、28、180、170公里。 北興鎮處於北回是線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有大米、荔枝、龍上、三鳥等,其中楊荷荔行京塘蓮藕更是遠近聞名,素有“楊荷荔枝富甲花縣,京塘蓮藕罕異尋倫”的美譽;礦產中花崗岩和高嶺士蘊藏量豐富,遍布山嶺。 北興鎮社會安定、百業興旺、交通、通訊、能源、電力、供水設施配套完善,工農業穩步發展,現有工企業20家,1999年產值13.9億元;農業向基地人、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已建立花卉、蔬菜、種植及孔雀、鱷魚養殖等大型基礎一批,形成了“高質、高產、高效”的生產格局。 北興鎮山明水秀,景色怡人,自然優越,依綠水青山而建的九龍潭旅遊度假區集觀光、度假、會議、娛樂功能於一身,遊客紛至沓來;和龍潭高爾夫球俱樂部已完成場地建設,即將投入使用,提高了旅遊業的品位和檔次,探花山莊、嘉聯花卉基地及英吉利孔雀場等農業旅遊項目的開發使旅遊設施便趨完善。

知名企業

1.廣州市拓璞電器發展有限公司

2.廣州泰克力起重機公司

3.廣州優偉家居用品公司

4.倩采工業園

5.中星機械廠

6.廣州凱博電線電纜公司

7.欣業鞋廠

8.廣州鍛造一廠有限公司

旅遊休閒景點

1.九龍湖度假區

2.九龍湖高爾夫球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