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集團

北約集團

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已開發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簡稱北約,英文簡稱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個成員國,增加了土耳其、希臘、德國、西班牙。總部在布魯塞爾。北約集團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畫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歷來由美國將領擔任。北約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協調立場,加強集體防務,每年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畫幾乎合乎邏輯的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的防務體系,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誌。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

【成 員】

26個(2006年):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

【主要負責人】

北大西洋理事會榮譽主席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現任秘書長喬治·羅伯遜(George Robertson,英國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現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圭多·文圖羅尼( GuidoVenturoni,義大利人)將於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爾德·庫雅特(Harald Kujat,德國人)繼任。現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約瑟夫· 羅爾斯頓(Joseph Ralston,美國人),2000年5月3日就職。

【總 部】

比利時布魯塞爾.
網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評論》(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雙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編輯出版。

【組織機構】

(1)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2)防務計畫委員會(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法國於1966年7月1日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1995年12月起參加國防部長會議和軍委會會議,但仍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西班牙於1982年加入北約,但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1997年12月2日,在北約秋季理事會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得到保證,宣布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因無軍隊不參加上述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軍事計畫。1966年北約又設立專門負責核北約集團防務政策的核計畫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參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非正式的北約"歐洲小組"。(3)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畫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畫小組的主席。(5)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畫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畫,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畫小組。(6)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19個成員國及17個聯繫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繫,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
北約"和平伙伴國"目前有:羅馬尼亞(1994.1.26)(已加入北約)、立陶宛(1994.1.27)(已加入北約)、愛沙尼亞(1994.2.2)(已加入北約)、烏克蘭(1994.2.8)、斯洛伐克(1994.2.9)(已加入北約)、保加利亞(1994.2.14)(已加入北約)、拉脫維亞(1994.2.14)、阿爾巴尼亞(1994.2.23)、摩爾多瓦(1994.3.16)、喬治亞(1994.3.23)、斯洛維尼亞(1994.3.30)(已加入北約)、亞塞拜然(1994.5.4)、芬蘭(1994.5.9)、瑞典(1994.5.9)、土庫曼斯坦(1994.5.10)、哈薩克斯坦(1994.5.27)、吉爾吉斯斯坦(1994.6.2)、俄羅斯(1994.6.22)、烏茲別克斯坦(1994.7.13)、亞美尼亞(1994.10.5)、白俄羅斯(1995.1.11)、奧地利(1995.2.10)、馬其頓(1995.11.15)、瑞士(1996.12.11)、愛爾蘭(1999.12.1)、克羅埃西亞(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馬爾他於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蘭、匈牙利、捷克分別於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該計畫,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畫。

【主要活動】

進入90年代後,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北約迅速調整戰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通過北約東擴和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畫”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用“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大幅度精簡部隊,組建一支由7個軍組成的主力防禦部隊、一支7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各成員國武裝力量組成的後備部隊,以構成北約新的三層次防禦體系。11月7~8日,北約在羅馬舉行首腦會議,通過了《北約新戰略概念》,對北約軍事戰略作北約集團出重大調整,放棄“前沿防禦戰略”,從過去主要對付蘇聯轉向“預防衝突和處理危機”;縮小部隊規模,提高其靈活、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調整“靈活反應戰略”,削減核武器,但仍將保持一定的核威懾力量。會議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邀請蘇、波、匈、捷、保、羅和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參加將於12月舉行的首次特別外長會議,以確定雙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關係。12月9日,北約舉行16國外長會議,次日同原華約國家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外長聯合舉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北合會”)第一次會議。北合會發表了《關於對話、夥伴關係和合作的聲明》,決定加強北約和原華約成員國的聯繫機制,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外長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聲明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範圍,其中包括防務計畫、軍控、軍轉民、科技和環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和北合會外長會議相繼在雅典召開。北約部長理事會發表聲明,稱北約願向在波赫執行任務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空中保護。1994年1月10~11日,北約1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蘇聯解體後的第一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北約在新形勢下的新戰略和內部調整,與俄羅斯、中東歐國家關係以及波黑沖突等問題。會議提出了《和平夥伴關係計畫》,並發表了《首腦會議聲明》。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會外長會上,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並簽署了北約與俄的《雙邊軍事合作計畫》和《定期公開磋商制度框架檔案》。科濟列夫還發表講話表示俄仍反對北約東擴,稱北約東擴“既不符合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個歐洲的安全利益”,“北約作為唯一的軍事集團與建立統一的歐洲潮流背道而馳”。12月5日,北約部長理事會通過北約東擴的研究報告並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維爾·索拉納出任北約秘書長。法國外長德沙雷特在會議上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同北約的關係,重新參加北約軍事委員會和國防部長會議,但並不意味著法國參加北約的軍事一體化組織。隨後,北約舉行1979年以來首次外長和國防部長聯席會議,正式批准向波赫派出由北約指揮的、6萬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以監督波赫和平協定執行。這是北約歷史上在非成員國領土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4個非北約成員國也參加了多國部隊。1996年6月3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決定建立一支多國多兵種聯合特遣部隊,同意西歐盟國在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參與的情況下,以西歐聯盟名義動用上述部隊,並可使用北約參謀、情報、通訊、運輸和後勤等設施,對外實施維和、人道援助等行動。這也是北約建立歐洲防務特性的主要內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總統就北約東擴、軍控和雙邊經貿合作在赫爾辛基舉行特別首腦會議。雙方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各持已見,但均表達一定的合作願望。俄不再堅持簽署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北約-俄羅斯雙邊關係檔案,同意北約提出的,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具有“政治約束力”的國際協定。5月27日,北約16國領導人、北約秘書長索拉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巴黎正式簽署《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係、合作與安全基礎檔案》。檔案申明,雙方均不把對方視作潛在敵人,努力增進彼此信任;加強在歐洲安全、維和、軍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約秘書長、俄羅斯代表、北約成員國代表組成的俄羅斯-北約常設聯合理事會,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外長和國防部長會議,每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就雙邊安全問題進行磋商,但有關決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作出;北約表示“不打算、沒理由、無計畫”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員國派駐作戰部隊,但不放棄在新成員國進行軍事演習和擁有最低限度軍事設施的權利。5月29~30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決定成立“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以取代北合會,強化和平夥伴關係計畫,還主張加強北約與地中海國家的聯繫,並決定為地中海沿岸國埃及、以色列、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六國培訓軍事人員。7月8~9日,北約成員國在馬德里舉行首腦會議,一致決定立即與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舉行入約談判,在1999年北約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續。會議通過的《北約東擴宣言》稱,北約絕不會把任何歐洲民主國家排除在外,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將是第二輪東擴的候選國。北約首腦會議還通過了北約-烏克蘭特殊夥伴關係憲章。會議期間,“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舉行首次首腦會議。12月2日,北約秋季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由於英國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問題上對西班牙作出讓步和希、土在愛琴海制空權問題上達成妥協,北約內部機構改革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會議決定將北約軍事指揮機構層次由四級減至三級,各類司令部由65個裁減至20個,並決定98年6月北約駐波赫維和部隊使命到期後,在波赫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軍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要求得到滿足,決定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6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16國外長與波、匈、捷三國外長正式簽署波、匈、捷加入北約的議定書,並批准了12月2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就精簡軍事指揮系統、延長北約駐波赫部隊使命等達成的協定。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盧森堡舉行,主要討論了科索沃、印巴核試驗問題。北約16國還與28個夥伴國舉行了“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外長會議。6月14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表示,一旦解決科索沃問題的國際和平使命受挫,北約將動用軍事手段。10月13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分階段實施有限空中打擊的“可行動命令”。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稱,此含義是北約16國已將對南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權交給北約歐洲盟軍司令。12月1日,荷蘭議會上院批准北約東擴議定書。至此,自加拿大於1998年2月4日第一個批准該議定書後,北約16國立法機構均已履行接納波、匈、捷三國入約的法律手續。12月8~9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新戰略。美國強調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活動、地區和種族衝突的威脅,北約新戰略除堅持集體防禦原則外,還應包括“捍衛共同利益”;北約對外軍事干預只要符合聯合國憲章,不一定非要安理會授權。法等西歐國家認為“共同利益”的解釋彈性太大,強調“區外”干預不能無限度,北約對外干預不應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德外長菲舍爾再次表示希北約逐步改變核威懾戰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加拿大、丹麥和挪威對德主張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堅決反對。與此同時,“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舉行外長會議,通過了1998年北約集團至2000年行動計畫。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許塞爾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舉行了歐盟-北約首次會晤。
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國表示,加入北約是為了尋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實現“回歸歐洲”的目標。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對三國入約表示歡迎,並表示這不會是最後一批,因為北約東擴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進程。3月24日~6月10日,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了大規模空襲。除美國、加拿大外,西歐13個盟國除希臘因自身利益不主張動武外全部參與。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葡葡牙10國直接參戰,冰島、盧森堡雖無空軍,但也通過出資或提供機場等形式予以支持,奧地利、瑞士、瑞典等傳統中立國也對北約行動表示支持。3月24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約空襲南聯盟,指責這是公開的侵略行為,決定立即凍結同北約的關係,召回俄駐北約的軍事代表,暫停參與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對南聯盟實施軍事行動的北約部隊開放領空、陸路、水路的決定。22日,羅馬尼亞宣布向北約開放領空。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係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檔案。《北約戰略概念》的內容主要是:(一)關於北約的宗旨。強調北約在堅持“集體防禦”職能的同時,基於在“民主、人權、法治方面的共同價值觀”,將“為保證歐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奮鬥”,致力於建立一個完整、自由、統一的歐洲。(二)關於風險和威脅。認為歐洲-大西洋地區內外的一些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種族和宗教對立、領土爭端、政策不當或失誤、侵犯人權以及國家瓦解等可能引發地區局勢動盪;該地區之外存在著“核、生、化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危險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三)關於聯合國的作用。承認聯合國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首要義務,在維護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會議期間,法國總統席哈克、德國總理施洛德等領導人表示,北約繞開聯合國對南聯盟採取的軍事行動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廣之。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到北約飛彈的襲擊。同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秦華孫表示,中國對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驚,強烈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反聯合國憲章轟炸我使館的野蠻行徑,並要求安理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事。同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表聲明稱,北約飛彈襲擊中國駐南使館“純屬意外”,北約將對這一“災難性的錯誤”進行調查。北約向死難者家屬及中國政府表達“深深的歉意”,但北約不會因此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除非南聯盟同意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5月9日,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指出北約的這一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也是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肆意踐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6月9日,北約與南聯盟就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簽署協定。10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於南聯盟已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暫停對南轟炸。20日,索拉納發表聲明稱,由於南聯盟軍隊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約決定正式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12月2日,北約召開防務計畫委員會和核計畫小組會議,並發表公報稱,北約的核力量將繼續為“保衛和平、預防強權和各種形式的戰爭”服務。會議呼籲俄羅斯批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並開始進行第三階段談判。12月15日,北約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秋季外長理事會。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代替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歐洲安全與西歐防務特性、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科索沃、車臣局勢等問題。北約對歐盟在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作出的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決定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聯合防務計畫不應與北約背道而馳,而應促進大西洋兩岸關係,要求歐盟對北約中的六個非歐盟成員國土耳其、挪威、冰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一視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雙方恢復了中斷近一年的聯繫。5月3日,約瑟夫· 羅爾斯頓接替克拉克出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18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在訪問芬蘭時表示,歐盟與北約之間的關係應是坦率和透明的,歐盟建立與北約並行的結構無論從經濟上、軍事資源和計畫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羅同時表示,美考慮從科索沃撤軍將使北約組織受到削弱。18~19日,"北約在未來歐洲中的作用"會議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美、英、法及9個申請加入北約的國家外長和國防部長與會。9個申請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們入北約。5月24~2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相繼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行。在北約外長理事會上,美通報了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構想,但未能消除歐洲盟國的疑慮。俄外長伊萬諾夫參加了中斷一年多的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會議,雙方重申致力於建立堅固、穩定和持久的合作關係,北約方面提出儘快在莫斯科設立北約聯絡處。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和平夥伴關係計畫"。6月5日,俄總統普京訪問義大利時提議,俄與歐盟和北約共建全歐非戰略性飛彈防禦系統。7日起,北約和波羅的海地區的11個國家在波羅的海海域舉行為期10天的海上軍事演習。10日,美國防部長科恩在維爾紐斯與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三國國防部長就北約東擴和地區安全問題舉行會談時表示,北約東擴的步伐不會停止,俄羅斯對北約的決定沒有否決權。12月5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美國防部長科恩警告說,如果處理不好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與北約的關係,將會削弱美國與北約和北約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北約有可能變成"歷史遺蹟"。 14日,美總統布希的外交顧問、負責北約東擴事務委員會主席布魯斯表示,北約將爭取使所有申請國在2010年前加入該組織。14~1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分別在布魯塞爾舉行。北約外長理事會主要討論了北約與歐盟兩個機構在防務領域的關係問題,強調歐洲防務不是建立一支歐洲軍隊,雙方將以華盛頓首腦會議確立的原則為基礎處理兩機構間的關係,並初步商定雙方的會晤機制。因土耳其的堅決抵制,會議未能就歐盟共享北約指揮系統問題達成一致。北約與俄就進一步恢復雙邊關係舉行了會談,並就北約在俄開設聯絡處一事達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約與歐盟建立"常設磋商安排",規定雙方外長每年開會兩次,大使級會議每季度召開3次。2月20日,北約駐俄新聞處成立,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赴莫斯科出席儀式。5月28日至6月1日,北約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舉辦民事應急計畫和軍民兩用合作培訓班,哈和其它中亞鄰國均派員參加。5月29~30日,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分別在布達佩斯舉行。外長理事會主要涉及馬其頓危機、巴爾幹地區和平、北約與歐盟合作以及飛彈防禦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北約各國重申了對東南歐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北約秘書長羅伯遜稱,北約曾為結束歐洲的分裂發揮了關鍵作用,現在正在為拉近歐洲大陸各國的距離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會議期間,北約與歐盟舉行第一次正式部長級會議,就加強合作和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進行了磋商。6月7~8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內部的歐洲防務特性和飛彈防禦等問題。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美擬研發飛彈防禦系統向盟國作了進一步解釋,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國疑慮,各國決定就此繼續進行磋商。6月12日,北約軍事委員會與歐盟軍事委員會在北約總部舉行第一次會議,由北約軍委會主席文圖羅尼和歐盟軍委會主席哈格蘭德共同主持,雙方主要就發展安全合作交換了有關情況。6月13日,北約特別首腦會議在北約組織總部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下一輪東擴、馬其頓安全形勢以及北約軍事力量現代化等問題。北約秘書長羅伯遜重申將在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峰會上實現第二輪東擴。8月22日,北約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向馬派出3500人的部隊,執行名為"收穫行動"的維和使命,負責監督停火和收繳並摧毀阿族戰鬥人員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會就發生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攻擊事件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國際恐怖主義,並表示準備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對美國進行支援。隨後,北約又分別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發表聯合聲明,對9·11恐怖攻擊事件予以強烈譴責。9月27日,北約宣布,"收穫行動"已順利完成,應馬其頓總統要求,以德國部隊為主的北約"紅狐行動"即日實施,為期3個月,到期後視情可延期。10月2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宣布北約正式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支援美國對阿富汗反恐軍事行動。北約歐洲成員國於10月7日向美國本土派遣預警飛機並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軍事行動。10月3日,俄總統普京首次訪問北約總部。11月21至23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就北約與俄發展新型夥伴關係一事赴俄活動,並向俄總統普京提交了關於雙方在反恐等領域進行深化合作的一攬子建議。12月6日、7日,北約秋季外長理事會在布魯塞爾召開,重點討論了北約與俄建設新型關係問題。同期召開的北約與俄常設聯合理事會發表聲明稱,雙方將在北約-俄羅斯雙邊關係基本檔案基礎上,在2002年5月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之前建立一個包括磋商、合作、共同決策以及共同行動的新機制。該機制的性質和涵蓋範圍有待雙方在今後幾個月內通過談判確定。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表示,新機制將使俄成為北約的"全面夥伴",俄外長伊萬諾夫稱,此舉是雙方關係中一項"意義深遠的變化"。但美國務卿鮑威爾強調北約將在所有問題上保持其獨立決策和行動權,不會在任何問題上給予俄否決權。12月7日,北約宣布,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在馬其頓的"紅狐行動"將延長3個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12月18日、1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討論了反恐、加強北約應對新型危機的能力和發展北約與俄關係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