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天后宮

北港天后宮

北港天后宮位於九龍西貢北港,始建年代不。北港天后宮為雲林最著名的廟宇,也是台灣媽祖的總廟。每天從農曆正月起到3月23日媽祖誕辰這段期間,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紛紛湧入,只見整日香火繚繞、鑼鼓喧天,熱鬧不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北港天后宮北港天后宮
清康熙33年(1694)3月19日,佛教臨濟宗第34代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臺,在諸羅海口笨港登入。當時臺灣已開始闢地拓荒,人口日益增加,笨港扼航海交通要衝,船隻聚集。由於大部分移民來自福建,篤信湄洲媽祖,卻無從瞻拜,見到僧人奉神像來,遂議留為主持香火,出賃民居拜祀。康熙39年(1700),福建省同安縣人陳立勛,為大業戶,時感神靈,乃捐獻廟地,領導外九莊居民合力建廟,成一小祠,號「天妃廟」,從此香火日盛,信徒益增。
雍正8年(1730),諸羅縣令馮盡善復批准僧樹璧於笨港溪設渡以濟行旅,所得則為香燈之資,因再議重建天妃廟,廟制遂漸具規模,稱為「笨港天后宮」。
乾隆16年(1751),距雍正8年新建已21年,廟貌不免丹青剝落,土觕亦間有傾圮,能澤[1]遂加以修葺。至乾隆39年(1774)笨港縣丞薛肇熿蒞任,往訪能澤,既心儀其人,復以宮殿制觕朴卑,不足以昭虔妥靈,乃命貢生陳瑞玉、監生王希明、蔡大成等人,並率先捐俸以為倡。笨港總約楊允夏、張克昌,行戶劉恒隆、陳愧賢,梅山蔡世國、鄭奇偉等人,聞訊紛紛解囊鼎力協助。費銀一萬五千元,築成神殿二,拜亭二,東畔室仔二,共6間,正殿奉祀媽祖,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十八羅漢。薛肇熿並撰〈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立碑以紀其事。碑石及當年石雕的龍柱一對,今尚存天宮聖父母殿前埕及正殿。光緒20年(1894)倪贊元編纂《雲林縣採訪冊》,亦錄該碑文於大槺榔東堡藝文篇。觀音佛祖殿內現存的龍柱雕刻雄渾生動,十足反應當時民風的淳樸及社會生機的渾厚,為臺灣藝術史中難得的珍寶。當時媽祖已受清廷誥封天后,依官方禮制,可行后妃之儀,乃於廟門恭繪五爪金龍。
嘉慶9年(1804)以後,臺灣近海因海盜蔡牽不時出入侵擾而不安。次年,鳳山洪四老等起而回響,於是蔡牽偽造逆示,自稱「鎮海威武王」,於11月起事滬尾,守備陳廷梅戰死。24日蔡牽入鹿耳門,下洲仔尾。自是,南北聲息不通。而笨港附近大、小槺榔山賊俱起,笨港民眾多受騷擾,苛派米糧,以致百業蕭條。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舟師追擊蔡牽,蔡始逸去。嘉慶13年(1808)李長庚中礮身亡,清廷命原澎湖副將補授福建福寧總兵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14年(1809),蔡牽投海自斃,海寇悉平,而山賊亦皆伏誅。朝天宮經此擾攘,未免殘破,浣衷[2]遂再賈其餘勇,二度重興朝天宮,其善行足可與二代祖師能澤相輝映。
道光17年(1837),距上次重修已20餘年,殿宇不無剝蝕,瑞合乃發心向各界善信募款重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感其誠,除捐款義助外,並獻「海天靈貺」匾一方及直徑95公分的大鼓、直徑78公分的梵鐘1個,以表崇敬。此次重建,最值一提者,則為泉郊新德泰號敬捐雙龍戲珠石陛,其所雕的雙龍戲珠圖,下層為海濤,畫面雲霧迷漫,雙龍半隱半現欲奪一珠,形狀栩栩如生,可謂為臺灣現存清代石雕中的極品,現存於五文昌殿前。
鹹豐初,嘉義縣訓導蔡如璋,因感廟宇不敷用,適鹹豐4年(1854),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縣儲糧道王朝綸,返臺勸進米石,因共議重修各殿,增築後宮,以配祀神父積慶衍澤公暨母王氏夫人,神兄靈應仙官,神姊慈惠夫人。議定,委員募款興建。
光緒20年(1894)10月,北港街大火,全街幾歸灰燼,但是神靈威赫,朝天宮屹立不動,唯拜殿部分被焚。翌年,日軍侵臺,因治安紊亂,草草予以重建。明治38年(1905)4月,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大殿破損,四垂亭倒壞。區長蔡然標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因得北港支廳長日人安武昌夫的援助,始得付諸實現。此次重建,勸募捐款遍及全臺,捐款人數達三萬餘人,其中部分芳名刻在朝天宮四圍石欄桿上。輪奐更新,朝天宮觀瞻,更加富麗。大正4年(1915)西來庵抗日事件發生,日人開始調查臺灣寺廟狀況,朝天宮也納入管理。
民國48年(1959),朝天宮因風雨剝蝕,金粉脫落,棟樑亦有腐朽,管理委員會再進行重修。自是年始,改修正殿屋頂,至52(1963)年10月告一個段落。是年11月,再召工整修前殿屋頂,至53年(1964)完工。材料費不計,工資共合支出70餘萬元。此次重修,延聘彰化縣永靖鄉人江清露,製作屋上各種剪粘粧飾,益加華麗美觀,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