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稷壇

北京社稷壇

位於天安門城樓西側,現為中山公園,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五穀神)之處。中國歷代都城都分別設太社、太稷,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將社稷合為一壇設祭.明初定製,都城、王國、州縣皆設社稷壇,北京社稷壇是現在僅存的一座,北京社稷壇所在區域於1928年闢為中山公園.北京社稷壇有長方形圍牆,周設4門,牆外遍植松柏.因祭典是由北向南設祭,故社稷壇正門設在北面.入正門為戟門和拜殿,再南為社稷壇.整個組群布局的特點是軸線方向朝北.戟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復黃琉璃瓦.祭典時,門內列戟72桿,故名戟門.拜殿(現改為中山堂)也是五間寬,殿身構架採用徹上明造,室內可以看到整個梁架結構.在文獻中沒有發現這一建築毀壞或重建的記載,可知是北京現存明代宮殿壇廟建築中最早的一座.社稷壇為漢代白玉石砌成的3層方台(清代乾隆以前的壇制多為兩層方台),上層每邊1593米,高近1米;四B面台階,各有4級.上層按五行方位填築五色土壤,中間黃色,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概述

在北京天安門至午門間大道的西側,是明清兩代帝五祭祀社(土地神)和稷(五穀神)的地方.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中國歷代都城都分別設太社、太稷,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將社稷合為一壇設祭.明初定製,都城、王國、州縣皆設社稷壇,北京社稷壇是現在僅存的一座,北京社稷壇所在區域於1928年闢為中山公園.北京社稷壇有長方形圍牆,周設4門,牆外遍植松柏.因祭典是由北向南設祭,故社稷壇正門設在北面.入正門為戟門和拜殿,再南為社稷壇.整個組群布局的特點是軸線方向朝北.戟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復黃琉璃瓦.祭典時,門內列戟72桿,故名戟門.拜殿(現改為中山堂)也是五間寬,殿身構架採用徹上明造,室內可以看到整個梁架結構.在文獻中沒有發現這一建築毀壞或重建的記載,可知是北京現存明代宮殿壇廟建築中最早的一座.社稷壇為漢代白玉石砌成的3層方台(清代乾隆以前的壇制多為兩層方台),上層每邊1593米,高近1米;四B面台階,各有4級.上層按五行方位填築五色土壤,中間黃色,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台面中央埋設“社主石”。壇的四周圍繞壝牆(矮圍牆),每面有欞星門一座.壝牆四邊各按方位飾以四種不同顏色的琉璃磚瓦.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the Meridian Gate to the west between the Avenue is a five-worship community Emperor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and gods) and millet (grains God) place. Built in the Ming Yongle eighteen years (1420). Chinese ancient capital are located too social, too millet, Yongle Emperor moved the capital to Beijing, will be merged into an altar set up boat festival. In the early Ming customization, Metro City, kingdom, counties are located Sajik altar, Beijing Sajik altar is now the only remaining 1, Beijing Sajik the areas where the altar was opened in 1928, Zhongshan Park. Beijing boat has rectangular altar wall weeks with 4 doors, wall planted with pine and cypress. because of festivals is the festival is located north to south, so the main entra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Sajik altar. into the main entrance doors and Baidian for the halberd, and then south for the boat scene. the whole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the north axis. halberd door Miankuo 5, Dan Yan Xie Shanding, follow-up yellow glazed tiles. ceremony, the door out halberd 72 rod, hence the name halberd door. Baidian (now changed to Zhongshan Hall) is also a five wide and thorough Shangming Hall made use of the body structure, interior beams you can see the whole structure. in the literature did not find the building destroyed or re - records, we can see the Ming dynasty palace in Beijing Tanmiao existing buildings the earliest one. Sajik altar of the Han Dynasty jade white brick three-layer side pieces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before the altar for the two-party system of multi-units), the top 1593 on each side meters, nearly 1 m high; 4 B surface level, each with four. the upper position by the five elements filling colored soil, the middle yellow, oriental blue, Southern red, western white, northern black, symbolizing the "Does this world, Wang soil" . Table of the Central burial "societies the main stone." Wei altar surrounded by walls (short walls), each side has lattice star gate 1. Wei all four sides by walls decorated with four different colors orientation of glass brick.

歷史沿革

社稷壇建於永樂十九年,一直作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的場所。清帝退位後,社稷壇閒置疏於管理,守壇的人在壇內飼養豬羊,許多地方被用來種植苜蓿作為飼料。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準備將其闢為公園。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闢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牆,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後,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它建築,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

北京社稷壇北京社稷壇

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園為中山公園。在闢為中央公園後,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後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領北平後,改為北平公園,10月後又改成中央公園,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景觀

北京社稷壇雪景北京社稷壇雪景

社稷壇的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的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多是永樂年間修建。社稷壇的正門位於東側,南、西、北不設門。

社稷壇

社稷壇社稷壇是一座三層的方壇,用漢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層收縮。壇的四周砌牆,東西南北各闢一座欞星門。壇面上鋪五色土,分別為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五行學說中的五色對應五方,象徵“普天之下皆為王土”。中央有一土龕,明清時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後二者合為一石柱,名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徵“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辛亥革命後,社主石被丟棄,僅保留五色土。文革時,五色土全部改為黃土,種植棉花,文革後恢復。

拜殿

在社稷壇的北面,有一座飛檐斗拱、金碧輝煌的華麗殿堂,它是明初修建的拜殿,也叫祭殿和享殿。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並彩繪裝飾,構成一幅美妙的圖案。該殿是為雨天祭祀而建的,沒有雨時,均在殿外壇上祭祀。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社稷壇無拜殿,怕“天地之氣”不接。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始建該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美國提督在這裡設辦公室,策劃燒殺搶掠的罪惡活動。1923年重修拜殿,做為各界團體集會舉辦展覽的場所。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拜殿停放棺櫬接受北京各界人士的瞻吊。當時前往弔祭的各界人士達七十餘萬,花圈、輓聯滿園皆是。1928年該殿因此故改名為中山堂,此名沿用至今。北京解放初期,這裡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這裡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按照典章,社稷壇內不應設饗殿,因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穀神,土地必須承受風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氣,才能生長五穀,所以“社稷之禮壇而不殿”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壇,就只設壇不設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壇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隨便動彈。後來很多大臣建議增建一座饗殿,朱元璋怕惹惱了上天,“天地之氣”不接,沒有建殿,只是改為若祭日逢雨,就在宮內齋宮遙祭。明永樂時,朱棣在北京建設宮殿壇廟的時候,社稷壇的制度與南京同,只在壇台北面多建了—座殿宇,平時不用,只在風雨時在殿內面向南方的壇台設供行禮,故此取名拜殿,這個儀禮直到清亡。

戟門

戟門(中山堂後殿),清朝這裡是社稷壇的正式宮門——大戟門,簡稱戟門。面寬五間,辟三門洞,每個門洞裡陳列二十四支大鐵戟,共七十二支。大戟門的鐵戟,是一丈一尺長的“銀鐓紅桿金龍戟”。將這種金碧輝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紅木架上,排列於宮門左右,既壯麗,又威嚴,是封建帝王顯示威嚴的一種陳設。1900年,美國侵略者將這些鐵戟劫持一空。1914年,社稷壇開闢為公園,將社稷壇宮門改裝為殿堂,撤去六扇金釘獸面門,前後安裝玻璃窗門,內設圖書閱覽所。之後,屢易名。

神庫、神廚、宰牲亭等

這些建築是祭祀時用於存放祭器、祭品。

北京社稷壇壇門石獅

社稷壇的南門,雄踞著一對渾樸威猛的石獅,假如您用木棍敲打它們,就會聽到一個獅子發出鐵音,而另一個卻是銅音,甚為奇妙。

三座外門或大街門

第一座街門,叫社稷街門或社稷壇門,位於今“來今雨軒”東南,東向,宮門五間,門上懸掛“社稷街門”匾額。在清朝,它是社稷壇的正式大街門,但在祭祀時,清帝和王公大臣們並不由此門出入。因為從社稷壇的位置看,它位於壇東南,而不在壇北。這座門只有舉行獻俘禮時才啟用。每當打勝仗歸來,將戰俘赤身露體,用黃絨繩捆綁,由兵部押解,先到皇宮東邊行禮。禮畢,再押至西邊,通過此門,施行獻俘禮。打勝仗的大臣在壇台上主祭,向社稷神報告勝利,用被俘的活人作為祭品,在街門外陳列。

第二座門叫社稷壇左門,座落在“來今雨軒”後面的路東,是社稷壇的旁門,皇帝主祭時,陪祭的王公大臣皆由此出入。明朝舉行獻俘禮時,皇帝坐在午門城樓上,樓上樓下布滿王公和衛兵,儀仗隊從太和門布列到天安門外。戰俘在砒處向北跪著,由得勝班師而歸的大臣面陳,請皇帝給俘虜定罪發落。

第三座大街門,名叫東北門。明朝,專供兵卒、夫役以及參加祭禮的小官吏出入。在清朝,則是社稷壇出入的總大門,正中門洞專供皇帝出入,左右兩門洞供王公大臣、夫役、兵卒、太監等出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這東北門成了美國侵略軍屯集糧草的倉庫和囚禁中國人的監獄。1900年8月17日,美國侵略軍在午門舉行占領式,一些被迫為侵略軍馱運糧草的中國平民,從闕右門外的門洞裡向午門方向看了兩眼,侵略軍的炮兵立即架起機槍,將十幾名中國百姓屠殺在社稷壇東北門外的場地上。

蘭亭碑亭

由拜殿往西南而行,便可見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蘭亭碑亭”,它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圓明園被焚毀後,1917年將石亭和八根石柱移到這裡。亭中八根柱子上分別刻有一些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柳公權所作的《蘭亭詩》,它們筆鋒遒勁有力,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石碑正面刻有《蘭亭修楔曲水流觴圖》,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所書的《蘭亭詩》,亭匾名為“景自天成”。

唐花塢

在蘭亭碑亭的東面,有一座雁翅形的建築——唐花塢,中間為八角亭式,頂、吻、瓦、脊均為宮殿式結構建築。兩旁為玻璃暖房,朱漆綠額,藍色亭檐,玲瓏美觀。室內一年四季都展出各種名貴花木,您只要一踏進花房,立刻就感到芬香撲面,沁人肺腑,因為是人工控制花期,所以無論一年四季和雨雪風沙,在這裡您都可以看到萬紫千紅爭奇鬥豔的鮮花綠葉。尤其是隆冬季節,室外白雪皚皚,花塢里卻繁花似錦,春意盎然。

水榭

與唐花塢隔水相望的,是一座三面臨水的水榭,水榭由曲廊相繞,建築設計別致優美,可謂巧奪天工。它創建於1916年。東西北三廳都以走廊相繞。南門立有垂花門,門外左右圍築花牆,金碧彩繪。北廳完全立在水上,以墩台支架,水榭由此得名。當年的水榭,是官僚政客的遊藝場所。五十年代以後,水榭改成為展覽室,經常陳列歷史文物和舉辦圖片展覽。水榭四周的風景點繁多,相依相襯,顯得格外雅靜。南面是昔日的銀絲溝,春季碧水清澈,楊柳垂依。西面土山之上山石嶙峋,松柏青蔥;冬季雪天,大地銀裝,與金碧彩繪的水榭紅白相映,風姿更加宜人。北面有荷池,盛夏蓮花朵朵,清香襲來,使人不知暑熱。東面隔著長廊遙望草坪,一年一度的春暖時節,淺草放綠,桃花吐紅。這四季宜人的水榭,是中山公園中的勝景。

建築特色

社稷壇台為三層方台,總高1米。每層用白石欄桿圈圍,中間填足三合土。最上層每邊長為16米,中層每邊長為16.8米,下層每邊長為17.8米。祭台的地基全部用的是漢白玉,雪白明亮,氣派非凡。壇的最上層鋪墊五色土。依據天干地支和五行的學說,金木水火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五種物質,它們代表五方五色:東為青色土,南為紅色土,西為白色土,北為黑色土,中間為黃色土,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寓含了全國的疆土。象徵著全國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五色土厚2寸4分,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改為一寸。祭壇正中是一塊5尺高、2尺見方的石社柱,一半埋在土中,每當祭禮結束後全部埋在土中,上邊加上木蓋。

祭壇四周有壝牆環護,牆上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瓦按東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牆上正中有一座漢白玉石的欞星門。每年春秋兩次皇帝要親自來此祭社神和稷神。

來今雨軒

由水榭向北前行至中山公園西側,就來到著名的“來今雨軒”。“來今雨軒”開業於1915年,風雨滄桑的70多年當中,經營過西餐、魯菜、川菜,又首家推出了紅樓菜,從而聞名於世。當年的“來今雨軒”牌匾,是民國總統徐世昌所書,新的匾額是趙朴初所書。關於它的命名,還是由一個典故引出的。

唐朝詩人杜甫在京城長安閒居時,曾受到唐玄宗的賞識,這時一些人認為杜甫的前途不可限量,所以都爭著和他拉關係交朋友。隨著杜甫做官的訊息越來越沉寂,那些曾巴結討好他的“朋友”便不再和他來往了。一個秋雨連綿的季節,正當詩人貧病交加之時,一位姓魏的朋友冒雨來訪,這使他很受感動,於是作“秋述”一首。序曰:“秋,杜子病臥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高車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從此“新雨”“舊雨”便成了新老朋友的代稱。“來今雨軒”就是取其新舊朋友歡聚一堂之意。當年,魯迅、柳亞子等文化名人曾多次在這裡飲茶讀報,聚會敘情。解放後,中國領導人也把這裡當作招待外賓、海外僑胞的理想場所。

“來今雨軒”的紅樓宴,把飲食與紅樓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客人進入餐廳就好像踏入了《紅樓夢》的氛圍中。這首先體現在飯莊的外部環境上。古香古色的風格,亭台樓閣的建築,小橋流水的情趣,使人仿佛置身於大觀園中。其次是餐廳內部的裝飾上,牆上掛著巨幅的林黛玉、賈寶玉《讀西廂》的畫,餐廳的燈、桌、椅甚至檯布,都嚴格按書中所描寫的樣子製作。再次是服務,這裡的服務員皆服古代服飾,每上一道菜,就向賓客介紹菜的名稱和菜的緣由,使賓客既飽口福又飽耳福。

《紅樓夢》中的賈府,無論是招待賓客還是家宴,所用的各種佳肴、湯、粥、甜食點心不僅反映了中國明末清初各個階層及民間的飲食風俗習慣,也體現了祖國傳統醫學食療營養作用及食物的藥用價值。紅樓宴的菜品有“雞髓筍”、“怡紅祝壽”、“ 茄鯗”、“雞絲蒿子桿”、“烏龍戲珠”、“棗泥山藥糕”、“雪底芹菜”、“三鮮鹿筋”、“冬菜肉包”等,在色、香、味、型、精、雅等方面更是堪稱一絕,充分反映了我們傳統烹飪技藝的精湛和高超。

傳說

傳說古代的最高統治者黃帝居於天下之中,而在他的四方又各有一個統治者,東方太皞(音hao,四聲),由木神輔佐,手持圓規,掌管著春天,屬於青色;南方炎帝,由火神輔佐,手持秤桿,掌管著夏天,屬於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輔佐,手拿曲尺,掌管著秋天,屬於白色;北方顓頊,水神輔佐,手拿秤錘,掌管冬天,屬於黑色;黃帝居中,由土地輔佐,手拿一根繩子,掌管著四方,屬於黃色。他有四張臉,四方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它們的中央,立有一個方形石柱,名叫“社主石”,又稱“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遙想當年的帝王們,在禮樂聲中對地三叩九拜的時候,似乎可以看到他們在莊嚴中流露出來的對於“天命”畏懼的眼色和許多人懾服在大自然腳下的神情。

社稷壇原是遼金時代燕京城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長壽興國寺。到了明代永樂十九年,改造為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和穀物神的地方。

傳說太社之神名旬龍,是神農氏第十一世子孫,能辨別土壤,曾任土正官,後人們尊他為后土。太稷之神名棄,是被棄之郊外後,牛羊用乳汁哺育,飛鳥用羽毛禦寒,才得以活命,故起名為棄。棄從小就喜愛試種野生種子,獲得果實後,他就教人們如何耕耘。這個神話的流傳,對於到社稷壇來祭祀的人來說,又平添了一種虔誠的心情。本來每年只是春秋來壇祭祀,後遇大火、大水、日食、天災等,也在這裡舉行儀式。

明清時代的社稷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最為隆重的是社稷神。《白虎通》中說:“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這社神和稷神,其實就是埋在社稷壇中央的一塊長石和一根長木。演變到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象徵。

祭社稷的時候,在社神和稷神的配位上有兩位深受人們愛戴的“農業專家”。位享太社的神叫句龍,是神農氏的十一世孫,他是一位“地質學家”和“土壤學家”,能辨別土壤的性質,能種植各種農作物。顓頊高陽氏時代充任“土正”官死後,人們懷念他,尊他為后土。位享太稷的神叫棄,是古代一位精通農事的“農藝師”。傳說,棄的母親是邰氏女姜塬。她在一次郊遊時,發現地面有很大很大的足跡,便試想用自己的足踏上,比一比大小。但是剛一踏上,就仿佛精神上受了一種什麼感動,回來就懷了孕,生下了一個男孩,人們看不起這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將他遺棄在荒郊。可是牛羊哺育他,天上的群鳥使他溫暖,人們把他抱了回來,取名為棄。棄從小喜歡農業,做遊戲時,總是把野生的穀物播種到地里。後來果實成熟了,比野生的大且肥,又甜又香。他教會了人們種植,生活有了保障。他鼓勵人們從事農業勞動,創造更加豐裕的生活。直到今天,在山西省聞喜縣的稷王山,有一種五色石子,有的象麥粒,有的象綠豆……,傳說這是棄遺留下來的種子變成的。人們把這些石子叫“五穀石”。

帝王在都城設的社稷壇叫太社太稷,全國各郡縣設立的壇叫社稷,都城由帝王主祭,郡縣由帝王派出的郡縣官吏主祭。因此,在中國各省各縣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壇。

明清兩朝的社稷壇座南朝北,壇北正門三間,進正門又有大戟門。戟門南有拜殿,再南就是社稷壇台。

皇帝祭祀社稷的時候,就把全國各地的“太歲神”都集中到壇台上主祭。壇台的黃土中央處,有一兩尺見方的土龕,龕內埋藏著一根長三尺六寸,見方一尺六寸的石柱。每逢冬至、夏至,皇帝都要來這裡主祭,合祭社主和稷主。如果兩壇分祭,祭太社的壇叫社壇,龕內埋著一根木柱,尺寸大小與石柱同,叫稷主。在通常情況下,合祭時只用社主不用稷主。但有時把社主和稷主都埋在一個土龕內。因木石合埋一龕,好似夫妻合葬,當木柱腐朽就要重換新的木柱,人們便笑著說,太社要續新人了。後來,乾隆皇帝得知此事,覺得這樣拿社主開玩笑,太不嚴肅,於是下令取消稷主,只用一個社主。

本來在遠古時代,人人都可祭祀社稷,以表示對土地和穀物這兩種實物的特別崇敬。當時的祭典也十分簡單、原始。只是在祭奠時,掃地為壇,上放一把土和一根高粱根,就算祭典終結。後來演變為“民社”和土地廟。

交通

1、4、5、10、22、37、52、726、802、特1路可達。或乘捷運一號線天安門西下車即到

美食

來今雨軒飯莊

來今雨軒飯莊始建於1915年,現坐落在北京中山公園內西側,此處景點名曰:杏花村。主體建築具有濃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內花草環繞,假山、小橋、噴泉、瀑布相映成趣,庭、台、樓、閣、榭組成一幅完美畫卷。沿疊翠廊拾階而上,憑欄遠眺,只見古樹參天,故宮等建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風景極為優雅。這個名字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秋述》,詩前小序中寫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表達了交朋友應重在友誼,從此“舊雨”、“今雨”便成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稱。“來今雨軒”就是取朋友之間應懷著真摯的友情來此歡聚一堂之意。

紅樓宴特色描述

80年代初,來今雨軒飯莊的烹飪師傅們熟讀《紅樓夢》原著,請教專家,翻閱故宮檔案,參考清人食單,博採明清宮廷、貴族之家的飲食精華,整理出一批“紅樓食譜”。經過幾年的反覆試製,終於在1983年初正式推出兼具南北風格的“紅樓宴”。紅樓肴饌在色、香、味、型、器、養、精、雅等方面堪稱一絕,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烹飪技藝的精湛和高超,贏得了中外食者和專家們高度的評價和讚譽。1992年8月27日,在北京來今雨軒為各國元首、皇太子的廚師們舉辦了大型的“紅樓宴”,世界名廚們對此讚嘆不已。紅樓肴饌先後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經國內著名紅學家鑑定,並獲得科技進步獎。

“紅樓宴”

每道菜要有“出典”是根據某個故事情節而創製。菜品的風味應與蘇州、南京、淮陽菜系接近,兼有北菜風味,清淡爽口甜而不膩。選料方面崇尚天然和環保概念,如所用蔬菜應是家肥培養,調料中不能加用味素等等。每道菜均富有營養價值,並具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菜品內容:

茄鯗。出自《紅樓夢》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攏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中王熙鳳詳細介紹了它的製作過程,這道菜以茄子為主料,配上各種乾果,口味鹹鮮,略甜。

銀耳鴿蛋。出自《紅樓夢》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席間上了一道“鴿子蛋”,鳳姐為討好老祖宗,捉弄劉姥姥說這道菜“一個蛋值一兩銀子”,來自鄉下的劉姥姥竟滑稽地用筷子去夾鴿子蛋,引起全屋人哄堂大笑。銀耳屬腐生真菌,是傳統的滋補品。鴿蛋能補腎益氣,但因產蛋率低,所以也可視為席上珍品。銀耳與鴿蛋相配成菜營養十分豐富,更是老年人食用之佳品。

扒駝掌。出自《紅樓夢》五十三回“烏進孝進租”時的進物單上,有“熊掌二十對”的記載,但因熊為野生保護動物,故以駝掌代熊掌。駱駝產於內蒙古荒漠草原,體形高大,肌肉發達,尤其駝峰駝掌可作名菜。從營養角度來講,食駝掌可強筋壯骨,再配以菜心,葷素俱佳,肥而不膩,是秋、冬季補品之一。雖不如書中的熊掌好,但也獨具特色,深受美食家的歡迎。

雞絲蒿子桿。出自《紅樓夢》六十一回,寫俏丫鬟晴雯要吃炒蒿子桿,於是廚娘柳嫂子用雞絲來炒蒿子桿。蒿子桿也叫蓬蒿或茼蒿,是草本植物。它的莖與葉均可食用,含有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胡蘿蔔素和礦物質含量較高,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稍加烹調便鮮嫩、可口、清淡。

雞皮蝦丸湯。出自《紅樓夢》六十二回,寫芳官餓了,吩咐柳嫂子做飯,為了討好芳官,柳嫂子做了一頓上好的飯菜遣人送過去。丫環春燕揭開一看,裡面有胭脂鵝脯、酒釀清蒸鴨和香稻粳米飯等。雞皮蝦丸湯就是其中之一,蝦肉嫩白色,是海中之寶,高蛋白低脂肪,可補腎壯陽,健皮脾化痰,益氣通乳。用其做湯口味清鮮,蝦肉脆嫩。特別是丸子做成白、綠兩色,頗有特色。

雞髓筍。出自《紅樓夢》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賞中秋新詞得佳讖”中,在賈赦孝敬老太君的晚宴中有一道珍品。將雞腿肉去掉,留下骨頭,敲碎取出骨髓,點綴在鮮筍盤中。雅致,清透,營養豐富。

雪底芹芽,《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據考證,“雪芹”取自前人“園父初挑雪底芹”之詩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來今雨軒飯莊創製了這道菜餚。此菜是用雞肉和芹菜做成。斑鳩體形似鴿,棲於平原和山地的林間。其肉鮮嫩,爽滑味美,與芹芽同炒,顏色鮮艷,襯以“雪底”,三色分明,色香味形俱佳。

棗泥山藥糕。出自《紅樓夢》十一回,小說中寫到秦可卿正在生病,王熙鳳前去探望,秦說:“昨日老太太上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到吃了兩塊,……”鳳姐笑到:“明日再給你送來。”據中藥典籍記載,紅棗可補氣血,健脾胃;而山藥亦能補氣健脾,入脾、肺、腎三經。故以紅棗山藥合成的食物兼具二者之滋補療養的作用。

怡紅祝壽。出自《紅樓夢》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說的是為寶玉等人過生日。“怡紅祝壽”即根據這一回的描寫而創製。賈寶玉也稱“怡紅公子”,用紅色的大對蝦為主料寓“紅”字。對蝦又稱大蝦、明蝦。肉嫩色白,腦肥味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營養食品。這道菜以紅色的蝦襯綠色的鮮荷葉和雪白的壽桃,色彩美觀,藉以祝福客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