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選自《聶紺弩雜文集》。文中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卻截然不同,到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後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作者用充滿北京味的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基本信息

文章內容

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曆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裡,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裡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春節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

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裡,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臘紙馬的錢。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裡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現代人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薰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作品賞析

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課文按時間順序,對初夕、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作者簡介

老舍先生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老舍先生七歲念私塾,以後在西直門私立第二國小堂、南草廠第十三國小、北京市第三中學讀書。1918年由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國小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夏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業餘刻苦自學,並開始寫小說。1929年夏離英,途經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長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1930年夏在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寫作,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短篇小說集《趕集》、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1年與胡潔青女士結婚。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並繼續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櫻海集》、《蛤藻集》與個人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1936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文博士》等。

老舍先生在寫作老舍先生在寫作

“七七”事變爆發,11月濟南失陷前夕,老舍隻身離濟赴武漢。1938年8月武漢失陷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重慶。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其一直是該協會的主要領導人。這期間他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對愛國抗日做出了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寫出了《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著)、《張自忠》、《面子問題》等九部話劇;《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以及鼓詞、京劇等。

1946年3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先生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在美國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寫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國養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來總理請他回國的信後,立即回國,於當年12月回到北京。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誌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詞語解釋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曆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老北京廟會老北京廟會

空竹:中國傳統民間遊戲,以

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著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初旬:10天為"一旬".一個月分上、中、下旬。“初旬”是指每月的前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曆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裡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其他地區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一切事物都變得煥然一新。

萬不得已:表示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張燈結彩:掛上燈籠,繫上彩帶。形容場面喜慶、熱鬧。

蜜餞:蜜餞也稱果脯,是以桃、杏、李、棗或冬瓜、生薑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蜂蜜醃製後而加工製成的食品。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餞也可以用來放於蛋糕、餅乾等點心上作為點綴。

逛天橋:京平民遊藝場所聚集地和商品市場,內有眾多曲藝演出場所。位於前門外南緯路以北、永安路與曙光路西端以南、東經路以東、天壇西壇根以西廣大地區。元、明兩代及清前葉,為一片水鄉、沼澤,中有一建於元代的漢白玉單孔橋(位於今天橋南大街北口十字路口處),是明清帝王祭天時的必經之路,故名“天橋”,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習稱"撂地"。相繼在這裡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

相關童謠

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初二滿街走。

習俗概述

熬臘八粥(臘八) 二十三(小年)

泡臘八蒜(臘八) 除夕(臘月三十)

孩子們(雜拌兒)(爆竹)(各種玩意) 對聯、新衣、年夜飯、守歲、逛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