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四清真寺

北京東四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初名“禮拜寺”,又名“法明寺”。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路西。據傳該寺初建於元至正六年(1356),已無可考。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初名“禮拜寺”,又名“法明寺”。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路西。

歷史

據傳該寺初建於元至正六年(1356),已無可考。據記載,正統十二年(1447),由當時任後軍督都府同知的穆斯林陳友獨資創建。明景泰元年(1450),代宗皇帝朱祁鈺敕題“清真寺”匾額,故有“官寺”之稱。

布局

全寺建築分前中後3進院落,面積約10000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築有禮拜殿、南北講堂、水房和圖書館等。主體建築禮拜殿位於西側,高15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可容500人做禮拜。其前部為木質結構,造型古樸,具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特點。殿內20根直徑約48厘米的大彩柱,均飾以赤金繪製的大型荷花,中央3根橫樑上繪有金色的阿拉伯文庫法體的《古蘭經》文。後部窯殿是磚砌圓拱頂,不用木架,故稱“無梁殿”。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曾建有一座2層方形攢尖頂邦克樓,清光緒末年毀於地震,現僅存樓上銅頂,頂內鑄陽文“成化丙午年造”6字。寺院南北各有廂房3小間及5大間,大間為講經堂,俱帶前廊。院庭中有明代碑石2方,字跡模糊。在二碑之間,原有1座六角形攢尖亭,中置明代大香爐,名曰“香爐亭”,現已無存。大殿抱廈南側立有明萬曆七年(1579)清真法明百字聖號碑記,碑陽刻漢文,以100字稱頌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跡,故稱“至聖百字贊”。碑陰為阿拉伯文,中間刻“理本無極”4字。寺還建有圖書館,收藏有伊斯蘭經典和文物,其中藏有一部元延佑五年(1318)由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手抄的《古蘭經》珍本,文字工整清秀,被學者譽為“世界罕見珍品”。還收藏有一塊直徑為30公分的明代瓷牌,燒就白底藍字,中間繪有阿拉伯文的“清真言”。寺院整個建築具有明代建築特點,又兼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該寺歷來為北京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活動中心。1926年曾創辦清真中學,1929年續辦由山東濟南遷北平的成達師範學校,1936年成立了福德圖書館,1947年創辦了北平伊斯蘭經學院,還出版發行過《月華》和《回民大眾》等伊斯蘭學術文化刊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先後兩次撥款對寺院進行大規模修繕。該寺現為中外穆斯林禮拜與節日會禮的場所。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均設在寺內。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