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大項目引進建設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加快重點地區開發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城鄉一體化基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通州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全區人民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挑戰,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各項決策部署,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目標,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圓滿完成區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全力保增長
充分發揮政府調節經濟、促進發展的職能作用,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扭轉了年初經濟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全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34億元,增長10%;稅收總額實現83.6億元,增長12.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6億元,增長2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321億元,增長104.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64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25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234元,分別增長9%和10%。
抓投資,拉動經濟成長。堅持把擴大投資放在保增長的關鍵位置,合理把握投資結構,重點投向城鄉建設的急需領域和民生工作的薄弱環節。土地儲備投資規模空前,投入資金上百億元,運河核心區、北苑商務區、亦莊線“兩站一街”等29個項目全面啟動,投資額是土地儲備制度改革以來投資總數的三倍以上。城鄉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完成47億元,增長32.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3億元,增長80.1%;房地產投資完成221億元,增長160%。融資工作和金融機構建設成效顯著,開展銀政合作,實現融資98億元;國有資本投融資平台正式啟動,一批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入駐我區,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建設取得新進展。
促消費,多渠道擴大內需。全面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保持郊區縣首位。住房消費增長較快,普通商品房銷售額實現128億元,增長197.5%。積極做好“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專項工作,共支付補貼資金6086萬元。引進北京華聯、中國照相館等商業企業,新建農村連鎖超市157家,舉辦外貿大集等促消費活動,活躍城鄉消費市場。召開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制定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舉辦旅遊項目推介會和草莓音樂節等系列活動,積極參與“北京拍賣季”藝術品交易活動,促進旅遊、文化等新興消費增長。
抓幫扶,著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制定《通州區促進產業發展暫行辦法》等一攬子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安排1.4億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和中小企業發展。建立完善重大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區級領導聯繫重點項目(企業)制度等一系列促進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117個項目納入市、區兩級綠色審批通道,項目落地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幫助企業解決160多項實際困難,先後為76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2.6億元,為338家企業落實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險補貼3127萬元。
二、產業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大項目引進建設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項目呈現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良好態勢。北京捲菸廠、天宇朗通、捷宸陽光、吉林森工、泰禾酒店等一批項目竣工;蘇寧二期、國際電子商務中心、華潤物流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IDC產業城、雨潤二期、正元礦業等一批項目積極辦理開工手續;北汽控股動力總成、中國傳媒大學科技園、中國動向集團、北京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等29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地。大項目帶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明顯,李寧公司等8家重點企業稅收達到18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22%。產業特色進一步顯現,現代物流業特色更加突出,總部項目聚集趨勢明顯,高端商務前景廣闊,汽車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產業園區健康發展,經濟貢獻持續增強。園區實現稅收21億元,增長28%,占全區稅收總額的25%。光機電基地稅收超過9億元,金橋基地、物流基地稅收增幅分別達到51%和32%,商務園、永樂開發區稅收實現新的突破。投資12億元建設41個基礎設施項目,園區承載能力和產業聚集效應不斷增強,新引進項目90%以上落戶園區、功能區。園區發展模式實現創新,光機電基地、商務園與知名公司合作,保證了開發建設的高標準、高品位,實現了與市場的順利接軌。
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37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積極利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政策,74家企業成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吸引社會資本50億元,盤活閒置資產112處,盤活閒置廠房面積46萬平方米。實施12項節能減排工程,完成城鄉建築節能改造19萬平方米,淘汰黃標車7161輛,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和3%。開展違法用地專項整治工作,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
三、新城建設邁出新步伐
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朝陽北路東延一期、鄧家窯大橋、溫榆河西路、京榆舊路三期、九德路一期、覓西路等工程完工;濱榆東路、潞苑北大街及跨溫榆河大橋、張鳳路、通香路二期、徐尹路等工程進展順利;朝陽北路東延二期、玉帶河東大街東延、宋郎路北延等工程開工建設;故城東路、玉橋東路等道路微循環改造工程建設完成。市政設施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建成1座現代化燃煤鍋爐房,新建14個換熱站,關閉分散燃煤鍋爐房11座,替代供熱面積106萬平方米。三河熱電聯供項目完成供熱管線鋪設18公里,新鋪設天然氣管線14公里,建成2座11萬伏變電站,消防指揮中心及特勤消防站開工建設。
重點功能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發揮規劃引領新城建設的龍頭作用,覆蓋城鄉的規劃體系基本形成。深化運河核心區城市設計,規劃面積由16平方公里擴展到48平方公里,核心區中心北移至運河源頭五河交匯處,土地一級開發取得新進展。商務園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啟動,園區內10條道路開工建設,40公頃景觀公園加緊施工,8個地塊拆遷任務全部完成。宋莊文化產業集聚區一級開發資金10億元落實到位,3個街區控規深化方案獲得批覆,六合新村安置樓開工建設,公共服務平台主體封頂。
舊城舊村改造全面展開。堅持“惠民、陽光、依法、和諧”拆遷工作理念,積極利用北京市棚戶區改造政策,完善拆遷安置補償辦法,上營片區拆遷任務基本完成,北苑商務區、新城南街、帥府園、水月院等地區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完成拆遷總面積54萬平方米,動遷總戶數8628戶,騰退建設用地1078畝。啟動了新城範圍內、開發區周邊、亦莊線“兩站一街”等區域34個村的舊村改造,“兩站一街”80萬平方米村民回遷樓開工建設,14個村征地補償協定完成簽約。舊城舊村拆遷改造實現了“零投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一批水系治理工程如期推進,北運河城區段補水淨化、通惠河北部城區截污工程啟動建設。運潮減河師姑莊橡膠壩、涼水河水南橡膠壩等水利設施開工建設。一批綠化美化工程順利實施,萬畝濱河森林公園南區綠化工程基本完工。完成15條道路綠化,新增綠化面積82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1%。實施82項環境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工程,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考核驗收。空氣品質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提前完成目標任務。
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治理,投資4000萬元完善環衛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城區旱廁、公廁133座,整治重點地區廣告牌匾472處,實施建築工地綜合治理,全面清理背街小巷、衛生死角。加強市場綜合整治,完成梨園東里等7個社區菜市場和3個農村集貿市場升級改造,取締楊莊等3個露天市場。“創衛”工作10大類62項任務基本完成,獲得“北京市衛生區”稱號。健全交通管理體系,實施故城東路、玉橋中路等8處路口渠化工程,新建婦幼醫院等7個停車場。加大交通執法力度,交通事故發生率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
四、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果
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走廊,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啟動5.3萬畝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高產創建示範面積8200畝。觀光農業呈現亮點,建成食用菌主題公園、宋莊國際寵物公園等一批農業主題公園,農業觀光園達到80處,11處被評為市級示範園。蔬菜、果樹種植和觀賞魚養殖等特色農業形成規模,食用菌產量占全市60%以上。富勤科技等重點企業建成投產,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家。動物防疫、農產品質量認證、農業機械化等各項工作得到加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五項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街坊路硬化、戶廁改造等工程進度居全市郊區縣前列。“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工程加快實施,農村節能、節水和新能源利用技術逐步推廣。“12項全覆蓋工程”全面推進,便民連鎖超市、文化活動中心等9項工程覆蓋率達到100%。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規範農村“三資”管理,增加農民“三金”收入。完成59個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1萬畝,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帶動農戶2萬戶,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為探索農村土地資本運作新模式創造了條件。
五、國慶60周年系列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圓滿完成
閱兵服務保障萬無一失。按照“貼近服務、融入服務、主動服務”的要求,圍繞“一村、兩所、一駐地”,高質量完成閱兵村十四項服務保障任務。主動延伸服務領域,高標準完成張采路環境整治、周邊企業隱患治理等服務保障工作,受到各級領導和部隊首長的肯定,榮獲“國慶60周年最佳服務保障獎”和“首都國慶60周年閱兵服務保障先進單位”稱號。
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圓滿完成遊行方隊、民眾遊園等活動的組織實施,組織1.8萬人參觀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做好晚會彩排服務保障工作。開展系列文化活動,成功舉辦通州運河藝術節,推出文化活動15項,參與民眾達到10萬人,為60年大慶營造了喜慶祥和的良好氛圍。
社會保持安全穩定。以“平安國慶”為目標,啟動六大專項行動。實施環京“護城河”工程,率先建成集8項職能為一體的白廟、覓子店、應寺綜合檢查站,消除了一批安全隱患。建立重大決策信訪評估機制,化解了一批不穩定因素。建立社會面大防控網路,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全面推進應急管理“五大體系”建設,有效控制突發事件,妥善處理新華聯小區安全事故。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組織安全生產大培訓,組建基層專職安全員隊伍,安全監管基礎工作得到加強。
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加強
各項事業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名校辦分校取得新進展,史家國小通州分校投入使用,北京國小分校簽約落地。開工建設覓子店學校等工程。投資1億元,完成6萬平方米校舍加固和改擴建任務。農村中國小教師集體宿舍改造和國小辦學條件達標工作順利推進。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潞河醫院成為首都醫科大學教學醫院,手術病房樓開工建設。12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投入使用。科學有序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完成疫苗接種1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32.9萬人,全區一級以上醫院在全市率先實現醫療費“出院即報”。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確保公共衛生安全。科技支撐作用逐步加強。實施李寧運動科學研究等一批科技項目,推動6個“科技創新型鄉鎮”創建工作。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廣播電視發射塔投入使用。完成216處農村數字影廳升級改造。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獲得“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成功舉辦區第三屆全民運動會,舉辦腳踏車健身游等14項全民健身活動。人口計生、新聞、氣象、檔案、史志、保密和紅十字會等各項事業發展呈現新局面。
民生狀況持續改善。就業培訓服務成效顯著。培訓城鄉勞動力2萬人,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92%,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9173人。城鄉大保障格局基本形成。認真落實六項惠民政策,26.3萬人受益。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58萬人,占戶籍人口的89%。政策性住房開復工面積達到325萬平方米,3025戶居民完成選房。完成城鎮直管危房340戶解危任務,為490戶優撫社救對象實施房屋改造。社會救助工作紮實推進,新增養老床位1220張,在中倉街道試點建立養老助殘服務中心,順利通過殘疾人社區康復達標區考核驗收。繼續為人民民眾辦實事,首都機場巴士專線開通運營,朝陽北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延伸至武夷花園,貴友大廈過街天橋建設和喬莊北街、中山街、中倉路街巷整治等31項為民辦實事工程順利完成。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籌資5.4億元,解決了六環路占地和1993年前征地遺留問題,為2982人發放安置補償、補繳社會保險。
社會建設不斷推進。組建社會建設工作機構,統籌推進社會建設各項工作。開展21個社區規範化建設試點工作,完成44個農村社區服務站建設。葛布店北里社區被評為北京市十大魅力社區,果園西社區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完成第七屆社區居委會選舉,對換屆後的社區幹部開展培訓,選聘一批高校畢業生和優秀大學生“村官”到社區工作。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以“迎國慶、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全面開展文明素質提升、社會志願服務、視窗文明服務等6大類21項活動。圓滿完成“通州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繼續開展軍(警)民共建,營造良好社會環境。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累計辦復人大代表建議113件,辦復政協委員提案192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橋樑紐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此外,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係、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率”的要求,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調整12個政府工作部門職能,重新核定33個政府工作部門。組建新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統籌新城建設各項工作。
各位代表,2009年是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為嚴重的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了嚴峻考驗,在外部經濟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全區廣大幹部民眾、駐通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駐通中市屬單位和所有關心支持通州發展的各界友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一年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實力需要進一步壯大,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仍需增強,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仍需最佳化;重點區域、重要節點開發建設進程仍需進一步加快,城市功能還需進一步完善;城鄉之間、鄉鎮之間發展還不平衡,城鄉一體化任務依然艱巨;服務發展的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最佳化。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2010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新的一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持續好轉,全國和北京市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更加鞏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更加明朗,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有利。北京市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後,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高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將“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三大理念深化為行動計畫,做出了安排部署。加快建設重點新城、集中力量建設通州新城成為新時期北京發展的重要戰略。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藉助國際國內資源,儘快形成與首都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國際新城”,把通州新城建設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充分體現了通州新城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說明了市委、市政府對通州新城建設成果的高度肯定,這是全區上下多年來紮實工作的結果,更是全區人民翹首期盼的福祉和未來!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全面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推動新城建設的重要一年。市委、市政府對通州新城寄予厚望,這是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謀劃新城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高標準規劃建設、高質量服務管理、高水平開放發展,在北京邁向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競爭意識和發展意識,樹立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真抓實幹,努力開創新城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新局面!
201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和區委四屆九次全會工作部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要求,圍繞建設“創意通州、活力通州、和諧通州”,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為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抓機遇,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新城建設要有大舉措、產業發展要抓大項目、城鄉一體化要實現大發展。
2010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稅收總額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和3%。
2010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抓機遇、大舉措,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
抓住北京市加快建設重點新城的歷史性機遇,在運河核心區規劃建設、土地一級開發和舊城改造、重點功能區和城市重要節點建設上推出大舉措,加快新城建設步伐。
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城核心區。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高起點謀劃新城發展,與具有國際水準的設計機構合作,高標準完成運河核心區規劃的深化工作。創新開發建設體制機制,引進具有國際市場開發實力的戰略合作夥伴,積極引導國內外優質資源向新城核心區聚集,形成以總部形態為特徵的高端文化商務中心區。集中資源,著力打造運河源頭五河交匯處,優先推進區域內土地一級開發、市政交通和濱水景觀建設,逐步建成體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範區。
加快重點地區開發建設。繼續保持投資平穩較快增長,加快新城土地一級開發和舊城舊村改造。大力推進運河核心區土地儲備工作,啟動西海子周邊棚戶區改造,推進源頭島、北大街等重要地塊的一級開發,推動上營地塊、楊坨村地塊儘快入市交易。實現商務園內外路網全部貫通,完成景觀公園建設,實現3750畝土地入市交易,開工建設金融街分區、商務園示範園。全面啟動宋莊文化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土地一級開發和重點項目落地上取得實質進展。推動北苑商務區城市綜合體項目加快落地。加快推進亦莊線“兩站一街”、主題公園、新北京東站、M6軌道交通沿線等重點地區土地一級開發工作。更加注重土地一級開發與二級開發的有序銜接,形成新城土地開發、儲備、入市的良性循環。
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功能區外聯交通,加快構建運河源頭五河交匯處便捷交通體系,包裝一批道路市政設施建設項目,加緊辦理前期手續,力爭實現早日開工;開工建設潞苑北大街二期、潞苑南大街西段、朝陽北路東延三期、張采路北延等工程。完善新城路網體系,打通怡樂西路、芙蓉路等多條道路斷點;籌建臨河裡路、東六環西側路、梨園路等南北向通道;籌建九德路二期、宋郎路南延等一批南部交通主幹道;實施玉橋西路、梨園北街等道路微循環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市政設施,推進老城區集中供熱改造,新建9個換熱站,全部關閉西南部城區分散燃煤鍋爐房,替代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加快三河熱電聯供項目進程,力爭實現向部分地區供熱。加快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實施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設3G網路基站,編制運河核心區、商務園、“兩站一街”等重點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提升濱水生態環境建設水平。圍繞五河交匯處,集中力量啟動一批水利工程,開工建設河東再生水廠及配套管網,完成北運河城區段補水淨化、通惠河北部城區截污等一批工程。加快生態景觀建設,貫徹《北京市綠化條例》,落實“綠色北京行動計畫”,完成萬畝濱河森林公園“六園十八景”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大園林、大綠化、大生態格局,初步形成水綠交融的生態景觀。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繼續推進建築節能、黃標車淘汰、“三高”企業退出等相關工作,倡導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建設低碳新城。
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市容環境治理力度,配合市有關部門建設市級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園區,繼續推進公廁改造、垃圾收集站點建設、鄉鎮生活垃圾分類等相關工作。進一步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加大對髒點、亂點的治理力度。推進區級環衛作業中心改革,逐步實現政事分開、管幹分離。積極開展國家衛生區創建工作,力爭年內通過驗收。加大交通疏導力度,著力治理交通亂點、堵點,完善公共停車場、交通標識等靜態交通設施,最大限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適時開展公交客運改革,規範小公共運營。加大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力度,加強城鄉結合部綜合治理,重點治理低端市場、無業人員集中居住區等秩序混亂場所,整治私搭亂建、無照經營等非法行為;完善“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的流動人口管理機制,以規範出租房屋管理為重點,加強動態監管和服務,控制人口無序流動,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調結構、上水平,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緊緊圍繞調結構、上水平,突出抓好實體經濟的培育,狠抓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突出高端運作,提升園區發展水平。把園區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的主要空間,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同國內外先進園區合作,提高園區整體運作水平。夯實園區發展基礎,統籌土地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重點產業項目按時供地。
突出大項目帶動,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壯大總部經濟,促進光機電總部集群、中國動向集團、陽光保險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充分利用北京市引進總部企業的優惠政策,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央企總部、民營企業總部,支持研發、結算、採購、行銷等貢獻率高、輻射力強的總部項目落地建設。積極發展供應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高端業態,提高物流業服務現代製造業的能力和水平。適應高端產業發展和高端人群消費需求,繼續引進大商場、大餐飲、大酒店,推進商業向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擴大運河文化宋莊畫家村等特色品牌影響力,整合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與文化、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制造業最佳化升級,抓住北京市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的機遇,積極爭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惠政策,努力在科技成果引進、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大力引進低碳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北汽控股動力總成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聚集發展。
突出思路創新,提高招商引資水平。瞄準國際市場謀合作,積極引進世界高端戰略合作夥伴,參與我區產業投資、園區功能區開發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瞄準高端領域搜信息,蒐集一批危機後引領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建立高端產業項目信息庫。瞄準產業規劃找項目,抓住中央、北京市出台產業振興規劃的機遇,積極爭取一批落實全市產業規劃的重大項目落戶通州。瞄準一流人才建隊伍,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知區情、通政策、懂產業、精管理的專業招商人才,創新招商思路和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的實際效果。
三、抓三農、強鎮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邁出新步伐
全面提高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水平,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力爭走在全市郊區縣前列。
加快城市化進程,打造新的戰略發展空間。以舊村改造推動城市化,加快推進新城範圍內、小城鎮和開發區周邊舊村改造,啟動50個村的改造工作。依託新城重點功能區、重要節點的開發建設,加快推進新城範圍內六合新村、楊坨、曹園等舊村改造工作,做好各類社會保障的對接,提升社會化管理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以小城鎮建設推動城市化,加快推進以建制鎮中心區為核心的小城鎮建設,著力加強市政道路、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一批土地一級開發工程,提高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以鎮域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依託產業園區和農民就業基地,發展鎮域經濟,促進資源集聚,帶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城鄉一體化基礎。完善村莊規劃體系,完成120個村的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12項全覆蓋工程”,確保實現100%全覆蓋。深入推進“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啟動180個基礎設施整體推進村的建設。繼續實施“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工程,完成節能路燈安裝、太陽能公共浴室建設等各項任務。
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走廊建設,新發展設施農業1萬畝。促進農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實施鄉村旅遊改造提升工程,完善50個農業觀光採摘園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農旅資源,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產業帶和休閒度假示範村。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相融合,延伸都市農業產業鏈,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較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技術開發、深度加工、市場推廣水平。
深化農村改革,形成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經營性、財產性和工資性收入。全面推進村級產權制度改革,啟動50個村、完成35個村的改革工作,讓更多農民成為擁有資產的股東。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優的都市型農業項目流轉,實現流轉面積1萬畝。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興林富民”。
四、促和諧、惠民生,開創社會建設新局面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為人民民眾辦實事,讓人民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圍繞科技北京“2812”建設工程,抓好一批市級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繼續做好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服務,提升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完成宋莊中心國小等學校建設,繼續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國小辦學條件達標工程,積極開展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加強公辦幼稚園建設,促進學前教育規範發展。完成區職業教育學校建設並投入使用。推進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工作。促進衛生事業持續發展。落實新城醫療衛生機構設定規劃,整合區域醫療資源,加快推進潞河醫院、中醫醫院等區域綜合醫療服務中心建設。完成潞河醫院手術病房樓建設,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以重大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為重點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開工建設區文化中心,完成廣播電視綜合業務平台建設,啟動梨園體育中心、博物館新館前期工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舉辦運河藝術節等文化活動。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推動人口計生工作向綜合管理服務延伸。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好就業促進工作。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切實提高就業率。實現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大力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協調解決低齡人群和低保群體的參保問題。全面落實城鎮居民參加大病醫療保險工作。啟動建設區級社會福利中心,加快建設區“為老服務中心”,積極探索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試點工作。落實居家養老助殘“九養政策”,完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完成半壁店、京貿家園、玉橋東小區83.7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建設,加快推進玻璃鋼廠、制線廠等地塊政策性住房項目。完善政策性住房建設與管理機制,適應新城土地一級開發和舊城舊村改造的需要,進一步做好拆遷安置與政策性住房建設的有效銜接,更好地滿足拆遷民眾的住房需求。
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在40個社區開展社區規範化建設試點工作,逐步理順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工作職能和運行機制。深化樓門文化建設,著力創建和諧社區。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力爭完成100個農村社區服務站和6個鎮級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做好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做好社區用房和設施配套保障工作,在棚戶區、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進社區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與驗收達標工作。
保持社會安全穩定。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強化基礎工作和薄弱環節管理,充分發揮基層專職安全員作用,以高危行業安全監管為重點,全面加強安全隱患大排查,堅決預防和控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完善應急體系建設,夯實應急管理工作基礎,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保持良好治安環境。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愛首都、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和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鞏固和發展首都文明區創建成果,爭創全國文明區;繼續開展雙擁共建工作,推進全國雙擁模範城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切實做好僑務和對台工作。
五、優環境、促發展,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按照北京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相關要求,深化改革、轉變職能、提高效率,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進一步最佳化政務環境。鞏固機構改革成果,按照新的“三定”方案,理順職責關係,落實部門責任,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堅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在加快新城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全力服務民眾等方面繼續挖掘潛力,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對規範性檔案的備案監督,進一步抓好依法行政宣傳培訓。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北京市和區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一系列部署,深入開展廉政風險防範管理工作,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和大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紮實開展作風建設,切實做到勤政為民、進取有為、求真務實、廉潔高效。
各位代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託,是全區人民的期盼,光榮的歷史使命落在我們肩上,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鬥志,投入百倍精力,付出百倍努力,頑強拼搏,紮實工作,為迎接北京新城建設的新高潮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