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概述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高等護理教育的學校,護理學院的前身1920年成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四年制,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1985年北京協和學院恢復高等護理教育成立護理系,1996年經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批准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護理學院,該學院為我國第一所護理學院。1996年開始培養護理學碩士,2005年開始招收培養護理學博士。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培養了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專家和衛生事業管理人才,有3名畢業生獲得南丁格爾獎章,我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畢業於1931年。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支撐了護理學院的建設和發展。199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作為國家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單位,承擔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中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重點課題,其目標和宗旨是:對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改革,按照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重新組織課程和選擇教學內容,探索建立具有護理學特點的課程體系。2001年該課題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999年承擔了教育部《21世紀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研究,該研究重點是教育理念、教學體系、教學策略、教師隊伍及教材建設的研究,該項目2004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08年1月獲教育部、財政部批准“套用型護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項目為“2007年度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學院具有一支高素質的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具有護理學博士學位的教師8名(含在讀),具有護理學及相關專業碩士學位的教師20名,占專業教師人數的68%。護理專業研究生導師11名,在校研究生49名,在校本科生284餘人。同時每年舉辦各種專業培訓班10餘期,培訓護理專業人員數百人次。

學院與國際知名大學及其教學醫院有著廣泛的聯繫和深入地交流,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都傾力幫助培養高級護理專業人才。學院每年平均選送5-8名教師出國進修學習訪問,每年接受20-30名國外護理專家來訪講學。

學院正在按照“小規模、多層次、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滿足社會健康需求、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護理人才。

1917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1920年建立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我國現代醫學和護理學發展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培養了許多高質量的醫學和護理人才,對我國醫學和護理教育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協和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過去幾十年歐美醫學對我國醫學的重大影響。它在教育方針、指導思想、教學計畫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長期實踐經驗,對我國當前醫學教育、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仍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20世紀初,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的“中國醫學教育考察團”,主張在開辦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同時建立一個高水平的臨床醫院(北京協和醫院,1921年建立),還要建立一所高級護士學校(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1920年建立),培養具有本科水平的高級護理人才,使醫療工作與護理工作能夠更好地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其護士學校在建立之初即確定了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三高”辦學方針。學校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不多,吸取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點。這就是:強調能力培養、強調打好基礎、強調科學嚴謹,強調理論密切聯繫臨床實際。北京協和醫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在國內外醫學界和護理界的影響是有口皆碑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早在1925年,就與京師警察廳在北京東城區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它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而且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醫學生和護理生的實習基地。192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又在河北省定縣建立“農村衛生實驗示範區”,為農民提供防病治病的服務。北京協和醫學院創辦“北京第一衛生事務所”和“河北定縣農村衛生實驗示範區”的創舉,不僅對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起到了開拓和示範作用,而且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仍為世界衛生組織所稱道。
194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被日軍占領而停辦,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聶毓禪校長克服種種困難,將護校遷到四川成都,借華西聯合大學的校舍和醫院繼續招生。1943年至1946年在成都共招收了三班學生,約50餘名,另外還舉辦了一屆兩年制的進修班,為國家培養了急需的護理人才。
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大批德高望重的中外醫護專家雲集北京協和醫學院,師生們在比較優越的環境中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使醫、教、研均取得很多新進展。在護理教育方面,培養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護理教育專家、臨床護理專家和衛生事業管理專家,為新中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1924年第一屆畢業生至1952年停辦高等護理教育,263名畢業生中1/3以上曾擔任過中華護理學會或各省市護理學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護校校長以及醫院護理部主任等。其中,1931年畢業生王琇瑛後來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學校創立並形成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成為了我國護理教育的榜樣。
1950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停辦高等護理教育,重點發展中等護理教育,在此情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護士學校於1954年成立。中等護理教育仍然保持了協和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特別是課堂教學和臨床護理工作的緊密結合,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與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機結合,形成了協和護理教育的鮮明特色,其畢業生不論分配到何處,都像播種機一樣傳播協和精神,成為北京乃至全國中等護理教育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護理管理及教學人員十分匱乏。在護理前輩的不斷呼籲下,1984年1月衛生部和教育部在天津聯合召開首次高等護理教育座談會,決定恢復高等護理教育。1985年5月正式建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同年開始招生。由於繼承和借鑑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高等護理教育的歷史經驗,很快形成了標準化的教育教學體系,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視窗,國內各兄弟院校紛紛前來學習。
1996年,國家教育部和衛生部批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護理學院。學院承擔了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改革”項目中護理教育改革的重點課題,正式啟動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改革後的新課程更加突出了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的思想,淡化了學科間的界限,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項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教育部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並得到了國內外護理界同仁的肯定與好評。
1996年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招收護理學碩士生,並連續開辦了六期護理專業在職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在CMB資助下,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護理學院聯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護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項目。至此,護理學院形成了培養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多層次教育格局。
2005年,根據衛生部頒布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護理學院系統總結了八十餘年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經驗,提出了“建立小規模、多層次、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護理學院”的辦學宗旨。經過努力,2007年護理學院獲批“國家教育部套用型護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2008年獲批“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北京市重點學科”。2009年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稱號。2010年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集體”光榮稱號。
2010年,適逢協和護理教育九十周年華誕,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護理學院將繼承協和優良傳統和作風,繼往開來,再再創輝煌。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