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起源

基本信息

匈奴是我國古代民族。戰國時分布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勢力強盛,統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隸制軍事政權,曾屢與中原王朝征戰。漢高祖七年(前20O),匈奴大敗漢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迫使劉邦締結和親之約。漢武帝即位後,多次進軍漠北,扭轉了屈辱忍讓的局面。後匈奴內部紛爭,於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南北朝時成為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後建立前趙、北涼、夏等國。北匈奴屢為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引起歐洲民族大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
然而,這樣一個對於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民族,學術界尚未能確論其起源和來歷,從漢魏以來,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歧異產生於《史記·匈奴列傳》的一段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日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一部分學者據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認為,匈奴是夏之後代。《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近代學者呂思勉、金元憲等,也持類似看法。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孟子》趙岐注、《毛詩》鄭玄箋等持此說,到近現代,關於此說的論述更為精密。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梁啓超、方壯猷的意見也與王國維一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蒙文通、黃文弼認為,鬼方、葷粥、獫狁是古代披髮左衽的羌族,林胡、樓煩、義渠才是胡服椎結的匈奴的前身,這兩者是絕然不同的兩種民族。還有一說,以岑仲勉為代表,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秦始皇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
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蒙古族、突厥族,還是斯拉夫族?)、匈奴的語系(蒙古語系、突厥語系,還是伊朗語系?)等問題,也都成為懸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