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律

克什米爾北境印度河流域的中世紀國名。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從東晉智猛的《遊行外國傳》﹑北魏宋雲的《宋雲行記》和惠生的《行記》到唐代著述﹐先後有波倫﹑缽盧勒﹑缽露勒﹑缽露羅﹑缽羅﹑勃律等不同譯名。藏文文獻中作Bru-zha或Bru-sha。在吐蕃興起之前﹐勃律以巴勒提斯坦(Baltistn﹐藏文文獻作Sbalti)為根據地﹐該地聯結吐蕃﹑印度和唐西城地區﹐故當吐蕃在7世紀向中亞推進時成為吐蕃首先侵襲的對象。勃律王被迫遷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河)流域﹐遂分為大﹑小勃律。在原巴勒提斯坦者稱大勃律﹐或曰布露﹔西遷者稱小勃律﹐地在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和肥沃的雅辛谷地。大勃律位於小勃律的東南﹐相距三百里。
從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到玄宗開元(713~741)初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後冊立其君弗舍利支離泥﹑蘇麟陀逸之為王。同時﹐小勃律王沒謹忙於唐開元初親自來朝﹐唐以其地為綏遠軍。然小勃律數為吐蕃所困﹐吐蕃聲明意在假道其國進攻唐之安西四鎮。因此﹐當時的勃律被認為是唐帝國的西門。後吐蕃奪小勃律九城﹐沒謹忙求救於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疏勒副使張思禮率蕃漢步騎四千救之。沒謹忙因出兵大破吐蕃﹐722年(唐開元十年)唐封沒謹忙為小勃律王。其後﹐吐蕃西擊勃律﹐卒殘其國。小勃律王蘇失利之在位期間﹐迎吐蕃公主墀馬類(Zebakhrimalod)為妃﹐西北二十餘國遂皆為吐蕃臣屬﹐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三次討伐無功。747年(唐天寶六載)﹐唐廷詔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以馬步萬人進討﹐仙芝進至五識匿國(今帕米爾的錫克南)﹐分兵三路﹐俘虜小勃律王夫婦。唐改其國號為歸仁﹐設歸仁軍鎮守。此役提高了唐在中亞的聲威﹐許多國家轉而歸附唐朝。但至751年高仙芝所率唐軍在怛邏斯(今蘇聯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敗於大食﹐小勃律與個失蜜(今克什米爾)地區終於脫離唐朝而聽命於吐蕃。
唐代另有大﹑小勃弄(律)﹐地在今雲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