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古通

加古通

《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加古通》歷史久遠,對其來源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源於古時祈雨祭祀活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加古通 民間舞蹈“加古通”

所屬地區: 山東 · 濟南 · 平陰縣

遺產編號:Ⅲ-30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民間舞蹈民間舞蹈

申報人/申報單位:平陰縣文化館

遺產級別: 市

概述

《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加古通》歷史久遠,對其來源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源於古時祈雨祭祀活動。此後,《加古通》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春節扮玩的民間藝術形式,跳起此舞祈求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藝術特點

《加古通》以打擊樂“二十四番”為伴奏,節奏跌宕跳躍,動感強烈。表演三人為一組,配合默契,渾然一體。動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表演風趣幽默,步伐輕快,跳蹦富有彈性,動作剛健,韻律舒展,情緒熱烈。現在宋柳溝村表演的《少兒加古通》,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盼雨。主要表現天旱無雨,禾苗枯死,官民盼雨的焦急心情。第二部分:踩鏊子。表現了縣官為民請命,赤腳站在燒紅的鏊子上,祈拜蒼天,雖雙腳烙得痛疼難忍,但他仍然神色自若,不停的與身邊兩個隨從說笑逗趣。第三部分:官民同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官民在雨中追逐嬉戲的熱烈場面。

藝術現狀

“加古通”是入圍第一批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舞蹈。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加古通”在發展、研究、傳承、創新、開展活動諸方面均面臨著很多困難,民間藝人年齡老化,老藝人相繼謝世,搶救、挖掘“加古通”迫在眉睫。

傳承發展

《加古通》是山東省著名民間舞蹈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省市專家多次來宋柳溝村採風挖掘,並以此為素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會演比賽中獲獎。1965年,濟南市歌舞團根據《加古通》的舞蹈語彙創作的三人舞《看莊稼》參加了“上海之春”華東六省一市文藝會演並獲獎,華東各地爭相學習演出,風靡大江南北。此後他們又創作了舞蹈《巧姑娘》和《摘玫瑰》,在山東省文藝會演和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三人舞《摘玫瑰》由濟南兒童歌舞團攜往英國演出,深受觀眾喜愛。1990年,在濟南市舞蹈家協會、市藝術館、縣文化館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加古通》由3人表演改編成9組27人表演的大型廣場民間舞蹈,由平陰瑪鋼廠職工表演,1991年5月,平陰瑪鋼廠《加古通》演出隊參加了“第二屆山東省暨濟南市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同年9月,又參加了“中國·濟南91’世界旅遊日”大型文藝演出。1992年春節,應邀參加“北京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得優勝獎。宋柳溝村表演的《加古通》,多次參加省市民間藝術比賽並獲獎;1998年《加古通》作為山東重點民間舞蹈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2006年被濟南市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