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鐘山石窟

劍川石鐘山石窟

石窟始鑿於南詔國王勸豐祐時代,終於段氏大理國中期,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藝術。石窟分布在沙登村、石鐘寺和獅子關三個區。沙登村石刻在古道兩旁的山石上,有石刻四處,分別雕出彌勒佛,阿彌陀佛、天王等。刻於南詔十世國王、昭成王勸豐祐天啟十一年,亦即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沙登村後的佛龕淺而無飾。佛頭都是螺狀高髻,面部圓滿,具有盛唐風格。石鐘寺石刻有八窟。第一、第二窟均雕南詔王者像。王者和侍從的冠服是研究南詔服飾制度的珍貴材料。第三至第七窟分別雕釋迦佛、菩薩、阿難、迦葉及羅漢等造像,以第六窟最大,長11.64米,雕有釋迦、弟子、八大明王、多聞天王和增長天王。第八窟雕像己殘。

位置

羽儀長及武士(局部)羽儀長及武士(局部)

南詔、大理石窟在雲南劍川西南。

概況

清平官鄭回像清平官鄭回像

石窟始鑿於南詔國王勸豐祐時代,終於段氏大理國中期,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藝術。石窟分布在沙登村、石鐘寺和獅子關三個區。沙登村石刻在古道兩旁的山石上,有石刻四處,分別雕出彌勒佛,阿彌陀佛、天王等。刻於南詔十世國王、昭成王勸豐祐天啟十一年,亦即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沙登村後的佛龕淺而無飾。佛頭都是螺狀高髻,面部圓滿,具有盛唐風格。石鐘寺石刻有八窟。第一、第二窟均雕南詔王者像。王者和侍從的冠服是研究南詔服飾制度的珍貴材料。第三至第七窟分別雕釋迦佛、菩薩、阿難、迦葉及羅漢等造像,以第六窟最大,長11.64米,雕有釋迦、弟子、八大明王、多聞天王和增長天王。第八窟雕像己殘。年代最早的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四年,即南宋淳熙六年(1179)。此後有元至元、至正、宣光,明永樂、永曆年間的題記。獅子關石刻共有三處。其一是1951年發現的石窟,窟中雕王者與后妃像。其二是刻在獅子關峭壁上的人像,俗稱“酒醉鬼像”。其三是雕在從獅子關去石鐘寺路旁巨石上的“波斯國人”像。

鐘山石窟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內,因地處石寶山脈,又稱作石寶山石窟,196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分布於石鐘寺(8窟)、獅子關(5窟)、沙登箐(4窟)三區,共有17窟139軀造像,為南詔、大理同遺刻,間有少數元、明造像。窟內造像有本主、佛、菩薩、明王、天王、頭陀僧等,具有濃厚的密宗色彩。少數洞窟如“華嚴三聖”窟、“維摩誥說法”窟,反映了內地顯宗的影響。
最有特色的造像是石鐘寺區第二號窟中的“閣邏鳳議政圖》和獅子關區第九號窟的《全家福》。尤其是第二號窟(又稱“土主窟”),場面宏大、執仗眾多、威儀赫赫、主旌旗獵獵,將南詔王閣邏風塑造得八面威風。其它石窟中細奴邏、閣邏風、異牟尋等詔{三以及南詔史上著名的閣陂和尚、清平官,、羽儀長等等,郁被刻畫得虎虎而有生氣。人像的冠帶服飾、儀仗執器郁是原裝原樣,是研究南詔史和民族史的極珍貴資料。窟中諸佛及菩薩造像細膩精巧、面容華貴,別是一番氣象;八人明王及毗沙門、大黑天神則粗獷豪放,大斧劈皴;南方明王造像此為鼻祖,經涼山傳四川、再傳長江中下游地區,並衍化為十人明王、十二大明王。窟中還刻有一些異族異國行腳僧人形象,女披氈行腳僧、波斯國人等。石鐘山石窟造像融內地、吐蕃、印度和本地風格為一身,是我困佛教石窟藝術中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一顆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