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隼

劉隼

劉隼(原名劉勤榮),筆名舒一,野逸齋主,1971年生於山西省吉縣,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為中國報導網河南頻道視頻中心總監,河南省華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導演,中國中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精英文化書畫院副院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劉隼

劉隼 1971年生於山西省吉縣,中共黨員,大學學歷。

中學時代受白榮章、楊吉平二位老師影響始學書法篆刻,1988-1990年參加天津業餘書畫學院(現天津神州書畫進修學院)書法班學習,師從王學仲、田蘊章、閆寶忠。1990年參軍入伍至2003年部隊轉業,先後從事電影放映、新聞宣傳、電教編導工作。1994-1996年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書法研修班學習,師從張旭光、馬士達、孫曉雲。

2003年-2007年在電視台從事編導、攝像工作。2007年底創辦河南省華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2011年2月15日-17日在山西吉縣舉辦劉隼賈立英書法篆刻匯報展,取得圓滿成功!

2012年1月1日擔任中國報導網河南視頻中心總監,2012年1月18日河南視頻順利上線。

成就及榮譽

書法繪畫

書法初習歐陽詢《九成宮碑》、漢隸《石門頌》、漢《急就章》,後以二王為宗,師法古人,臨池不輟,書法以行草書見長。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書法篆刻展、全軍書法篆刻展。獲首屆“奧斯卡”杯國際書畫藝術大展優秀獎、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邀請展一等獎、全軍首屆書法篆刻展三等獎、全軍軍地兩用人才書法美術優秀作品展二等獎、“華天杯”全軍首屆電視書法大賽三等獎。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書法報》、《中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等發表。作品入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書法篆刻集》、《中國當代楹聯墨跡集》、《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大辭典》等,《青少年書法報》曾專版介紹其藝術成就。

2011年1月出版《劉隼賈立英書法篆刻集》。

影視

主要編劇、導演作品

電影《槍手》 編劇

電影《太極拳》執行導演

電影《嫂子》 導演

電視紀錄片《尋夢》 編導 攝影

8集電視連續劇《西村淚》 導演 攝影

20集電視連續劇《商界風雲》 導演

8集電視欄目劇《兄弟》 導演

6集電視欄目劇《流逝的夢》導演

8集電視欄目劇《非常保姆》監製

2集人文 紀錄片《人祖山》 導演

公益電影《春去春又回》編劇、導演 、主演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藝術資訊

2011年2月15日,青年書法家劉隼、賈立英書法篆刻展在山西省吉縣舉行 ,中共吉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瑞萍、副縣長白占奎、政協副主席蘇玉森出席儀式。此次書法展作為山西吉縣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之一,由吉縣縣委宣傳部主辦,吉縣文聯、吉縣文廣新局、吉縣文明辦承辦,共展出書法篆刻作品70餘件,每幅作品都凝聚了書法家的心血,展示了作者紮實的藝術創作功底。

張瑞萍指出,劉隼作為在河南工作的吉縣籍青年書法家,在元宵節之際給全縣民眾帶來精彩書法篆刻展,為吉縣春節文化活動增添一份濃濃的藝術氣息,也為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希望精心組織,確保此次書法篆刻展圓滿成功。

劉隼書法展 劉隼書法展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常城) 編輯:楊鑫許銀娟

書法評論

伉儷情深 翰墨意濃

――劉隼書法篆刻簡說

楊吉平

若干年前,在一個共同學習的機會,劉隼、賈立英二人因為對書法的共同愛好而走到一起,從此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奮鬥。其生活中的奮爭,事業上的磨礪是艱難的,而其成果也是可喜的。

 劉隼書法作品 劉隼書法作品

賈立英以篆刻見長,其篆刻刀法細膩、線條清晰,金石氣與書卷氣皆極濃郁,篆法也生動有趣。與純粹的流行風不同,她的篆法靈動而不失古趣,能古則近雅,至為難得。其行草書有章草之簡古,今草之靈妙,墨色變化豐富,線條圓融渾厚,古意盎然。其篆書有刀趣,然過多運用楷法,乃時風薰染之過也,當稍加注意,可更臻勝景。

劉隼書法更多逸氣。其輕鬆的用筆,厚重的點畫,章草簡樸優雅的氣息與其妻何其相似乃爾,而相對更為大氣,也更為灑脫。其潑辣的風格、大膽的用筆顯示出大山深處特有的厚重與質樸,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書如其人,風格即人等等,書法是人的真實寫照,此顛撲不破之真理也,其書為又一鐵證。他發給我的作品中有一個小斗方“煙雲供養”,其文意言簡意賅,其筆墨完美無暇,所謂少少許勝多多許也。中國藝術得其簡則得其神,此件作品以簡馭繁,可謂得神者矣!劉隼書法受予啟蒙,而漸行漸遠,但書卷氣則始終未變,此真得吾心者也。當代書法,徒求形式者多,內涵深泳者鮮,劉隼書法則不乏書卷氣息,至為難得。若能再於讀書上苦下工夫,其書作當更為耐讀、更值得品味。

欣聞二人將於春節期間於故鄉吉縣舉行書法篆刻展,故有此段文字,算是對學生的祝賀禮物。前數日,一弟子發來詩作呈請批改,內容正可激勵劉隼夫婦,現錄於此,聊作此文結語,詩云:

年年歲歲無冬夏,

歲歲年年不見家。

踏遍書山人未老,

只為看盡長安花。

2011年元月于山西師大無極齋

墨海一隼又清發

申飛

初識劉隼兄是1992年初春時節在塞北軍營。當時我新兵剛下連,聽說電影組有位老兵寫書法,便與李新春一同前往拜會,開門接待我們的正是劉隼兄,他不甚善於言談,但卻平易近人,環視四周,在電影組不大的宿舍內,擺放了一張大大的畫案,案子上整齊地擺放了許多書籍碑帖、文房四寶和一幅墨跡未乾的四尺整紙書法,正散發著陣陣墨香……能於直線加方塊的軍營覓得一方書法淨土,實為難得,隼兄做到了,他是幸福的。聽說我也喜歡書法,不善言談的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從他說話的神態和目光中,我能感知到,兄於書法情有獨鍾。在之後長達10餘年的交往中,使我對兄之為人與書品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劉隼祖籍山西吉縣,那裡人傑地靈,有壺口瀑布,境內有佛閣寺等多處名勝、古蹟,碑碣銘文甚多,他與書法結緣之早、起點之高與此不無關係。中學時代,他在白榮章、楊吉平二位老師的啟蒙指導下開始學習書法篆刻,與劉旭山等組織成立了縣裡第一個民間書法組織——錦屏書法篆刻藝術社,他們利用節假日一起切磋書法,上街為民眾書寫春聯,與全國印社同行交流學習,後又參加了天津業餘書畫學院(現天津神州書畫進修學院)書法班面授學習,師從田蘊章、閆寶忠先生,從師法歐楷,受益匪淺。

1990年底,他攜筆從戎來到塞外北京軍區某部,在部隊一乾就是十三年。十餘年間,他先後從事電影放映、新聞宣傳、電教編導工作,不管在哪個崗位上,無論條件多么艱苦,都從沒有放棄過對書法的追求。1994至1996年,他用在部隊辛苦積攢下的津貼,報名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書法研修班學習,在張旭光、馬士達、孫曉雲諸位名家指導下,書藝又有大進。

兄之齋號曰“野逸齋”,正與其書法風格相合。隼兄對書法孜孜以求,從不懈怠。他書法初習《九成宮碑》、《石門頌》、《急就章》,後又以二王為宗,師法古人,臨池不輟。他於真、草、隸、篆無所不精,而尤以行草書見長,其行筆流暢而且老辣,灑脫而有張力,傳統而不落俗套,有逸氣,有味道。周星蓮說:“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氣象,是書法作品中多種因素融會而匯成的整體風貌。我每次讀到他的臨習和創作作品,都會嗅到新的氣息,可見他寫字是在用心的。在他的作品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文人散淡的野趣,清新雅致。即使是臨帖,他也在努力追求一種自己的情趣,一種來自本心的張力和從容。這是他的大追求。在玩味中學,在思考中學,這是他的聰明之處,也是他的獨特之處。他的字廣收並蓄,既有王書的飄逸遒勁,又有顏書的博大厚重;既得王寵的疏拓秀媚,又有王鐸的開張潑辣。其落筆和行筆,穩健而有法度,絕無苟且之痕。觀其結構,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常求異趣,既如君子之風流倜儻,又似學究之幽默風趣,可圈可點的地方隨處可見。他非常注重墨法,一幅作品之中,五彩紛呈,變化莫測,神采奕然,總是給人以無窮的遐想。他的章法運用也往往恰到好處,觀其書,計白當黑,取捨有度,黑而不滿,白而不空,知其創作無不是胸有成竹。

人說字如其人,他的書法風格之形成也應與其人格、修養及氣質有關。他是我親愛的戰友和敬愛的兄長,他為人正直、與人和善、樂於助人,在部隊共度的時光,他的言行總是感化和影響著我,使我的人生最為受益。他酷愛中國傳統文化,書法之外,於詩、畫、印、樂及攝影等無所不涉,而且做事執著,從不輕言放棄。

記得有一年嚴冬,為了采寫一篇新聞報導,我們曾經一起扛著腳踏車,穿越數十公里冰冷刺骨的洋河灘地,冒著人身受到攻擊的危險,去拍攝一些無知的農民焚燒和破壞田間地頭的樹木。中途實在受不了了,我提議返回,不去拍了,但他卻堅持要去,就這樣,在冰冷的洋河水裡艱難行進四個小時後到達採訪地,拍攝到了第一手資料,順利完成採訪任務。回來的時候,我們穿的冬季作訓服褲腿竟然結成了冰塊,而他卻像得勝歸來的王者,手捧沖洗出的像片忘記了已有一天沒有進食的飢餓,又投入趕寫稿子的工作中。其實於工作於書法,隼兄能以一貫之,非常人之堅定毅力而不能為。而我最享受的時光,莫過於工作之餘同小曾,周研幾戰友靜坐於隼兄身邊,靜賞新書佳作或傾聽他優美動聽的笛聲。彼時,他深邃的眼神總是聚於遠方,而我早已醉倒在他悠揚的笛聲里。

兄酷愛讀書,而於中華傳統文化用功最勤。他的案邊,他的床頭,他的行囊,總是少不了幾本說文解字、書論、老莊、春秋……用他的話講:粥多煮會更香!

兄之書學,發於三晉,長於中原,而來自家庭的和諧,更是他的書法不斷壯大的根源。嫂夫人賈立英,生性溫婉,品味高潔,亦書壇豪傑也,其書其印,可謂雙絕。他們結緣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研修班,相學互勉,比翼雙飛,實為時之佳話。他們的書法篆刻作品頻頻亮相全國重要書法展覽上,並多次獲得全國和全軍書法大獎,書法作品和傳記被多部書法篆刻辭典或專集收錄並被藝術館和友人收藏,視為至寶。

去歲八月,我與兄嫂會於黃河壺口藝術節。雖歲月蹉跎,多年未見,而其恩愛更濃。黃河之畔,把酒潑墨,何言老之將至!

兄自部隊轉業後,先是在電視台從事編導、攝像工作,後又創辦了河南省華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並擔任藝術總監、導演。先後執導電影、電視劇等十餘部。他在藝術領域裡博採約取,樂此不疲,收穫頗豐!

隼兄給我發來他精心創作的50餘幅書法篆刻作品照片,細細品讀這即將於故鄉展出的作品,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時值隼兄不惑之時,拿出如此多的精品佳作,在離開吉縣20餘年後,向故鄉的親人做以匯報,也是其20餘年學書生涯的一個小結,實為吉縣書壇一大盛事,感懷之際,口占一首以示祝賀!文雅度數不高,請隼兄笑吶。

歲起甲子學歐陽,

心追手摹椎畫沙。

莫道四十將不惑,

墨海英隼又清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