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信

劉道信,字義臣,山東鄒平人。1956年被聘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籌備處特聘醫師,1961年被聘為中華醫學會顧問。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劉道信,字義臣,山東鄒平人。生於1872年,卒於1968年,享年96歲。劉氏祖傳正骨,自明朝開始,即襲傳少林武技和正骨醫術,傳至劉道信已有數代。自幼隨父、叔習武,學習正骨。1940年經北平市衛生局批准掛牌行醫,專治跌打損傷。1941年受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邀請,應聘為“北平國醫學院”講授正骨課程,1947年被衛生局聘為正骨科考試委員。1956年被聘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籌備處特聘醫師,1960年調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骨科工作。1961年被聘為中華醫學會顧問。

學術思想

劉氏為山東鄒平正骨流派的代表人物。劉氏正骨流派從明朝開始,是在少林傷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跌打損傷和瘡瘍為主要治療範圍。手法講求剛勁猛快,按穴治傷,指功點穴,同時配合用藥。尤長於上肢骨折的整復,對錯骨縫有獨到的辨證論治方法,對運動傷筋、舞台損傷的治療也有很好的療效。“手摸心會,有的放矢,靈活輕巧,對症而施”是劉氏正骨治法的主要學術思想。劉氏傳統的治療手法分:捏、提、按、撥、點、顫、鼓、拿、壓、擠、牽、揉、推、端、續、整等16種。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隨症靈活掌握變通。

臨床經驗

對於接骨,劉氏注重功能及外形,而不苛求斷端的解剖對位。他對無明顯移位的撕裂性骨折、緣枝骨折、四肢末梢的粉碎性骨折等,不用固定方法治療,這樣可以減少因長期綑紮固定而引起的關節變形、強直及肌肉萎縮等現象。同時,還便於經常對患處施以按摩或熏洗,使骨折周邊組織能夠照常進行物質代謝,為損傷處的機能修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還可以縮短骨折部位的癒合時間。對內傷雜證,劉氏自製丸、散、膏、丹,如正骨紫金丹、跌打丸、麝香接骨膏、接骨散、金刀鐵扇散、紅衣洗藥等內服或外用。

後世影響

由於劉道信醫技高超,在骨傷科界享有盛譽。其弟子崔粹賢、鹿煥文、田紀鈞等繼承其學,將劉氏骨傷科技術予以推廣,為現代醫學作出了不少的貢獻。通過高超的醫術,為病人減輕了疾病對他們的折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