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君

劉天君是雷部天神之一。

1.神話人物

出處

雷部天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雜記傳日:帥諱後,東晉人也,生於岷江漁渡中,歲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時,母謝氏取水於江,而帥匍入於波心,得浮槎近傍而濟。其父劉福公掉而迎之曰:“何異也,而幸不死!”適貧,送於羅真人為待讀,因精於五雷掌訣,招風捉雨,隨叩回響,濟民助國。環堵之民議槎祀之,帥曰:“是為名也。”而逃之,民書德,因壇於字而修焚祈祝於其間,一如所禱,拽於浮聲。繼而東京大旱,上蒿目而耳之,嗟咨遍遍戶焉,且曰:“唯禱於列君之祠,必答所視,”上從之,果酬靈焉,時秋大稔,帝悅而敕之為立化慈濟真君焉。玉帝而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

人物資料

劉天,名後,東晉時人。生於岷江漁渡中,幼時落波心而不死。因貧,送於羅真人為侍讀,因精於五雷掌訣,能招風捉雨,隨叩即應,濟民助國。是年東京大旱,皇帝禱於劉天君祠,果有大雨。時秋大稔。皇帝敕命其為“立化慈濟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劉天君職掌雷部王府的各種事務

2.法律教授,律師

劉天君、男、1964年3月出生,回族,籍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法律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政法管理系主任,法律教授、兼職律師,從事法律教學工作23年,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績突出,主持完成《海南省旅遊市場法律保障機制研究》(省級課題),主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基礎業務教程》,在《清華大學學報》、《教育探索》等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入選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層次,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立法諮詢委員,海口市政協委員,海口市瓊山區人大常委,海南省法學會理事,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3.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導師--劉天君

簡歷

劉天君,男,1949年1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1983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方劑學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臨床教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全國氣功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醫學氣功學會理事,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理事,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常務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氣功考試委員會委員。

學術思想與學術特色

主要從事中醫氣功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主編的《中醫氣功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年8月出版)教科書為高等中醫院校的氣功教材。
理論與實踐並重,古典與現代結合是中醫氣功學的治學方向。理論與實踐並重是指在探討各流派氣功理論學術淵源的同時,注重氣功修煉的實際體驗,讓理論知識落實於實際體驗,而不是僅靠邏輯思辨去把握理論,以避免“口頭禪”。古典與現代結合是指將古代注重於內部修煉的體驗科學方法與現代注重與外部檢測的實驗科學方法相結合,找到外部檢測指標的內部體驗意義,以探討有氣功學科特色的科研方法論和研究技術。
依據上述的治學方向,現已在中醫氣功學的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中取得一些進展。在教學工作中,於講授理論的同時注重設計調身、調息、調心方面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在操作性練習的過程中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修煉中的含義。在科研工作中,採用同時記錄內部主觀體驗指標與外部客觀測量指標的雙向關聯實驗方法,在氣功科研方法上有所開拓,並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臨床工作中,強調氣功修煉的境界,指出氣功治病的療效主要來自於修煉所達到的身心狀態,而不是特定的功法。此外,在系統研修心理學的基礎上,將氣功療法與現代心理治療相結合,提出了修煉式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
除上述中醫氣功學的學術工作之外,多年來還致力於傳統中醫藥學方法論的研究。在已經發表的多篇論文中,提出傳統中醫藥學自身的方法論體系是體驗科學方法論,指出體驗科學方法論是與實驗科學方法論可以並駕齊驅、互相補充的兩種方法論體系。體驗科學方法論是在身心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辯證邏輯思維的方法論體系。傳統中醫藥學在其自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自然選擇了這一方法論,是由傳統中醫藥學的學術內容以及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模式等因素所決定,並非出於發展落後或偶然。體驗科學方法論的提出是對填補中醫藥學方法論研究領域空白的一種探索。

獲獎情況

《氣功入靜之門》一書於1990年9月出版,獲1992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獲1994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傳統醫學大會“金杯二等獎”。

著作情況


已發表十餘部學術著作及數十篇學術論文,以下是較有代表性的5部著作和10篇論文。
1)《氣功入靜之門》,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2)《中國佛家氣功經典導讀》,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禪定中的思維操作》,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4)《中醫氣功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8月
5)《氣功基礎知識及傳統優秀功法》(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論文情況

1)關於醫學氣功定義的探討,獨著,《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 P24~26
2)實驗科學與體驗科學 ── 中西醫方法論比較,獨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年第1期; P33~34
3)體驗科學方法論的框架(上)── 傳統中醫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獨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年第2期;P13~15
4) 證的研究專家談,獨著,《中醫雜誌》,1996年第7期;P4
5) 如何評價氣功治病的療效,獨著,《中國氣功》,1997年第10期;P1~7
6)氣功外氣實驗研究述評;獨著,《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8年第10期;P5~7
7)中醫現代化研究的功能性定量方法,獨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年第2期;P27~29
8)氣功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方法,獨著,《上海中醫藥雜誌》,1999年第4期;P21~23
9)中醫學知識在非典心理援助中的運用,獨著,《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3年第9期;P653~654
10)近五十年來的中國氣功發展概況,獨著,《歐洲中醫藥雜誌》,2004年第1期;P21~22

研究項目

已做過十餘項研究課題,以下是較有代表性的5項。
1)佛家氣功的操作機理及實驗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基金課題,1991~1993,課題負責人
2)氣功鍛鍊水平綜合評估體系的實驗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課題,1995~1998,課題負責人
3)傳統中醫藥學方法論體系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課題,2000~2003,課題負責人
4)氣功基本操作技術的生理心理實驗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與東京電機大學合作課題,2001~2005,課題中方負責人
5)健身氣功概念研究,國家體育總局課題體育科學、軟科學課題,2004~2005,課題負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