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夜市是政府為解決城市就業困難群體的再就業問題而建立的夜市,為失業人員搭建的一個創業平台。入場人員以轄區內的低保戶、零就業家庭、殘疾人、下崗失業人員等有創業願望的困難戶為主。該區免除在這裡經營的業戶的攤位費及工商、稅務等相關費用,定期對業戶進行免費創業培訓,並由政府聯繫相關生產企業以平價或低價的方式為業戶提供高質量的貨源,提高業戶的利潤,讓困難戶實現穩定就業。
就業搭橋
2008年9月28日晚,百餘個標明“文聖區民生創業夜市”字樣的攤位在泰和園北的西順城街(武聖路到南新華路段)正式亮相,這標誌著文聖區民生創業夜市正式開業。這是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突出“民生為重、富民優先、和諧發展”的主題,提出了“政府引導、幫扶經營、自願參與”的工作思路,在深入調研和廣泛論證的基礎上,實施開發夜間市場,建設商貿長廊、實施特困居民幫扶增收的舉措。
創業明星
在台東一路擺攤的劉風賓創下月入4000元的紀錄,月捐百元設創業基金。 吃了多年政府救濟金的困難戶,短短三個月內就變成月入數千元的小老闆!由市北區政府出資打造的創業夜市經過近半年市場“磨礪”後,已出現一小部分經營能手,其中利津路街道辦的52歲低保戶劉風賓就拔了頭籌——他不僅創下月收入 4000元的最高紀錄,還用每月捐給街道辦100元利潤的方式設立“民生創業基金”,用以幫助其他困難家庭。由於是十一黃金周期間,創業夜市全天開市,夜市時很多攤主還未開張,劉風賓就已經賣出3個時裝包了,淨賺30元錢。談起創業戰果,劉風賓頗為自豪:創業夜市開市僅三個月,月月收入過千,最多的一個月淨賺 4000元,是以往的六七倍!
“三個月前我還在飯店打零工,每月加上低保補助也只有六七百元收入!”劉風賓說,從前家裡收入基本上全用在吃穿住上,家裡還為賣房子的事成為讓街道辦“頭疼”的上訪戶,可最近一個月來自己幾乎周周買彩票,因為兜里終於有閒錢了!
長效機制
在七里河區146號路“創業夜市”及周邊規範經營的夜市中,有800多戶創業的商戶,近2000名從業人員,其中多是下崗失業人員、身體殘疾者或家庭中有身患重大疾病的親人,也有不少因家庭特困無力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諸多的困境曾把這些家庭拖入貧困的境地。2007年12月在七里河區區委區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民生夜市”正式運行,許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辛苦勞動賺錢的喜悅。以往靠低保養家餬口,如今不再為生計發愁,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謝黨和政府為民眾辦了一件好事、實事。在“創業夜市”,忙碌的身影背後,都曾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謀生經歷。“夜市中的商戶都是下崗人員、低收入家庭、殘疾人員。”夜市管委會馬瑞祥經理說。在到民生夜市創業之前,許多人都曾嘗試過自謀職業。保姆、保全、搬運工等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的工作,成為他們曾經謀生的選擇,但有收穫的人很少。
“我以前性格內向,全憑力氣掙錢。走進‘創業夜市’,我第一次學著吆喝買賣,也真正感覺到靠辛苦勞動賺錢的喜悅。”一商戶邊熱情招呼顧客。從他從容應對顧客的舉止看,誰也想不到他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生意。在“創業夜市”,商戶們不僅僅是擁有一塊固定的經營場所,重要的是人生從此發生了轉變。在“創業夜市”創業中,所有的商戶不再是“流動攤販”、“非法經營者”,他們獲得了人生的尊嚴和生活的信心。七里河區委、區政府、區執法局分別收到“創業夜市”所有商戶的聯名感謝信,字裡行間,流露出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西站商業圈,不僅繁榮了七里河區經濟,也招徠許多個體戶、下崗職工、外來人員,在“創業夜市”運行前期,借商機在西站周邊擺攤設點,自發形成多個馬路市場,尤為突出的是西太華周邊,經營者多達400多戶。為了全面落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要求,2007年11月,七里河區執法局嚴格執行市局《關於規範沿街攤點的通知》 ,依法對西太華商廈門前的攤點進行取締。
“擺攤設點的人大多為下崗職工等家庭困難市民,生活拮据。取締攤點後,相當一部分人生活沒有保障。”七里河區執法局執法大隊郝宜誠副大隊長說。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地攤,卻又事關從業人員的生存問題。“領導高度重視,研究出疏堵結合的治理方案,擬建146號路‘創業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