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科

創傷科

創傷科是一個集骨傷和神經外科於一體的科室。在外力作用的傷科中,除了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或救治不當死亡的以外,傳統骨傷科的名稱概定可分為:內傷:經脈(神經)穴位傷(最難治)、五臟六府及內膜傷,外傷:經脈(神經)肢體傷、筋傷、骨傷、皮肉傷。內外混合傷。

簡介

創傷急救科主要收治綜合創傷、多發傷、急性損傷、出血、休克頸椎骨折、合併高位截癱、胸腹部及顱腦損心肺腎功能衰竭的搶救及治療、老年骨傷等疾病。創傷骨科是重要分支,以診治四肢骨關節創傷為主要臨床任務和研究方向,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對於骨盆骨折、陳舊性骨折和複雜關節內骨折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良好的療效。

範圍

(圖)創傷科膝蓋創傷

創傷科能開展四肢骨折、脫位、各種開放性損傷的治療;

脊柱外科在治療脊柱骨折脫位所致癱瘓,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關節骨折、脫位、關節扭傷、膝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強直性脊柱、骨盆骨折及骨不連、骨缺損骨髓炎、骨折畸形癒合、肢體不等長、足下垂、肌腱攣縮等各種骨折併發症。

小兒骨科以兒童四肢骨折、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小兒四肢畸形為主。

微外科能開展四肢神經、血管、肌腱損傷及斷肢(指)再植術。

診斷舉例

腦骨傷

多因跌打、碰撞等暴力所致,常有頭顱骨折和腦髓損傷。一般表現為傷處可伴有局部腫脹,甚則顱骨凹陷,眼結膜出血,或流出腦脊液,昏睡不知人事。輕者傷後暫時昏迷,醒後伴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等症;重者清醒一段時間,再度昏迷,兩側瞳孔不對稱,呼吸不規則,伴抽搐、驚厥、偏癱,脈數而弱,漸趨死亡;最重者可立即死亡。

耳門骨傷

玉梁骨傷。即顳下頜窩處損傷。多由跌仆損傷所致。症見耳部腫痛,耳中流血,甚則骨肉俱傷,頭痛頭暈,不省人事。治宜活血、止血、安神、鎮痛。內服正骨紫金丹雲南白藥,外用蔥湯淋洗,貼混元膏

跗骨傷

腳部外傷所致跗骨傷折之病證。見《醫宗金鑒》卷八十八。跗骨即蹠骨,左右各五塊。多因跌打,壓軋所傷。通常以蹠骨基底部骨折最為多見,體部則次之。症見局部腫脹,疼痛,壓之痛劇,可有骨聲,腳部功能障礙。治宜手法整復,夾縛固定。余用藥詳見骨折條。

診療技術

(圖)電腦骨傷治療儀電腦骨傷治療儀

電腦骨傷治療儀

採用國際最先進的超低頻電子脈衝技術,套用微電腦模擬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神經生物波作為治療信息,通過兩組電極交叉作用於人體患處,交叉部產生動態生物電場,在生物電場的作用於下沿骨軸方向產生內生電流,激活骨和軟骨細胞,增加細胞的代謝,促進骨痂形成。如速骨折癒合,同時動態生物電場通過綜合震盪效果,稀釋疼痛及炎症因子,促進滲出物的吸收,達到鎮痛、消腫、消炎的效果。

主治:骨折創傷後的鎮痛、消腫、消炎。縮短骨痂生成時間,有效促進骨折癒合。改善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症狀。運動扭傷、急慢性軟組織損傷。骨性關節炎、風濕關節炎、水腫。頸椎病、腰椎病。網球肘,肩周炎

骨外固定器治療複雜性骨折

使用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療複雜骨折具有遠離骨折處穿針,不易發生感染,不增加軟組織容積,所以不存在包埋問題。對粉碎骨折、骨骼端骨折和關節內骨折都能提供可靠固定,且可以跨關節固定,不影響癒合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可減少骨折併發症的發生、可大幅度減少外傷性截肢。對多發傷伴有骨折時可以使用外固定器臨時固定,確保危及生命的嚴重損傷的治療和護理。

中藥膏在傷科中的作用

傷科中的傷筋療法

一、外敷法

(一)初期:用冰塊裝入塑膠袋內置於傷處冷敷之。或用氯乙烷直接噴射8—12秒鐘。使其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抑制神經感覺,有止血退熱鎮痛、麻醉、防腫作用。

(二)中、後期:將毛巾浸透熱水或熱置於傷處,也可用熱水袋放在傷處。無熱後即更換,每次敷30分鐘,每天1——2次。也可用“熱敷靈”、“寒痛樂”等,此類一般熱度可達50-60度,可維持30小時左右。以促進毛細血管擴張,開放,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新陳代謝,緩解肌肉痙攣,促進創傷恢復。

(三)筋若有斷裂現象,可用粘膏或彈性繃帶等固定。以增強其穩固性,限制肌肉、韌帶超常範圍活動,使傷部組織能夠得到適當休息,利於損傷的癒合。

二、手法治療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療傷筋的主要手法。治療傷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為主,並輔以揉、捏、擦、滾等手法,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還可選用拔伸牽引、屈曲按壓、顫抖搖晃、鏇轉斜搬等手法,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松解粘連、軟化瘢痕等。

三、藥物療法

(一)外用藥物

初期及中期,宜祛瘀消腫,理氣止痛。常用祛瘀止痛藥膏等敷之。如紅熱較明顯,宜消瘀清熱,解毒退腫。常敷四黃散、清營退腫膏等。症狀較輕者,可搽紅花油萬花油等以舒筋活血。

後期,以活血止痛為主。常用寶珍膏、萬應膏等。如肌筋硬拘攣可用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患處。可起到溫經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

(二)內服藥物

傷筋初期腫痛劇烈時,宜散瘀止痛。可服雲南白藥、七厘散等。

中期,宜舒筋活血。

後期,常兼夾風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動功能障礙,宜養血和絡,祛風宣痹。常服小活絡丹補腎壯筋湯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