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

腰椎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它是導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見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徵,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靜或休息時常無症狀,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症狀,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緩解,方能繼續行走。隨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

基本信息

定義

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及軟組織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出現。稱為腰椎管狹窄症。因為椎管的狹小,壓迫了位於椎管中的馬尾神經產生腰腿痛等症狀。如果椎管側方狹窄則神經根也會受到嵌壓,引起軸漿因受壓中斷;神經體液運轉障礙;神經鞘膜相對膨脹;刺激神經末梢;又因血運受阻則組織缺氧;靜脈回流受限局部淤滯等,這些構成產生腰腿疼的病因。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因原發或繼發因素造成椎管結構異常,椎管腔內變窄,出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徵的腰腿痛

發病原因

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腰椎管狹窄的常見病因有以下幾類:
⑴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
⑵退變性腰椎管狹窄:主要是由於脊柱發生退行性病變所引起。
⑶脊柱滑脫性腰椎管狹窄:由於腰椎峽部不連或退變而發生脊椎滑脫時,因上下椎管前後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同時脊椎滑脫,可促進退行性變,更加重椎管狹窄。
⑷外傷性椎管狹窄: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
⑸醫源性椎管狹窄:除因為手術操作失誤外,多由於脊柱融合術後引起棘間韌帶和黃韌帶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後路椎板減壓後再於局部行植骨融合術,其結果使椎管變窄壓迫馬尾或神經根,引起腰椎管狹窄症。
⑹腰椎部的各種炎症:包括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炎症,椎管內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狹窄。各種畸形如老年性駝背、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節鬆動均可引起椎管狹窄症。

疾病診斷

從中醫學角度來看,先天腎氣不足、腎氣虛衰,以及勞役傷腎為發病的內在因素。若反覆遭受外傷,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的侵襲為其發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機制是腎虛不固,風寒濕邪阻絡,氣滯血瘀,營衛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應根據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的輔助檢查方法,如各種投照方法的X線平片、脊髓造影、CT掃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確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診斷。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最大區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一般不具備間歇性跛行,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符、腰部後伸受限三大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屈頸試驗和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而腰椎管狹窄則為陰性。此外,腰椎管狹窄症在影像學上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較明顯的區別,即腰椎管狹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檢查時均顯示椎管矢狀征小於正常,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無。二者是單獨的兩種疾病,但同時還有一定聯繫,可以相伴發生,而且伴發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人們易將二者混淆的原因。因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後期,由於相應的小關節發生滑膜炎性滲出反應、關節軟骨磨損及碎裂,導致在椎體側後緣及關節突處出現增生的骨贅,繼發腰椎管狹窄症。在兩病同時發生時,患者可同時表現兩者的症狀及體徵,臨床診斷多無困難。
腰椎椎管狹窄症的診斷要點是什麼?腰椎椎管狹窄症常見於中年人以上者,男多於女,患者主要症狀是長期反覆的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疼痛性質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側或前方等處,多為雙側,可左、右腿交替出現症狀。當站立和行走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疼痛和跛行逐漸加重,甚至不能繼續行走,休息後症狀好轉,騎腳踏車無妨礙。病情嚴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難。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以脛前肌及伸肌最明顯,肢體痛覺減退,膝或跟腱反射遲鈍,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訴多,沒有任何陽性體徵。影像圖
拍攝腰椎正、側、斜位X線片,有助於診斷,常在腰4~5,腰5骶1之間可見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椎體滑脫、腰骶角增大、小關節突肥大等改變。椎管內造影、CT、MRI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

家庭治療

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臨床上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物理療法、藥物療法、牽引法、推拿法等等。均可起到作用,但是治療關鍵在於堅持。以上方法最常用也是最易堅持的當屬物理療法,常見的是金柱康腰痛帶,它同時具有熱療、磁療和牽引固定的功效,堅持使用可達到通經活絡,消炎止痛,促進腰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循環,血氧交換飽和度,防止腰部肌肉向纖維化改變,可真正加強腰部肌肉,恢復腰部肌肉和周圍韌帶的腰椎保護作用。從而有效治療疾病。
注意,如果是急性期,病人應避免過度勞累,必要時可適當臥床休息,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這不僅有效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而且還能為炎症的消散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要儘快用藥,採用外用藥控制病情的發展。病情在恢復期間,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還要避免過度勞累,因過勞會刺激關節及周圍組織再度炎變,而導致病情的復發。再者可以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練,儘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

基本療法

目前國內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有很多,治療都存著者局限。
(1)手法治療:手法治療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連,使症狀得到緩解。常用手法為按揉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動運動。
⑵針灸治療:可取腰陽關、腎俞、大腸俞、氣海俞、命門、環跳、風市、委中、崑崙等穴位,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⑶藥物治療:對神經根的無菌性炎症可採用鎮痛消炎藥物如芬必得等。中藥治宜溫通經絡、強壯筋骨,可用補腎壯筋湯加減,常用藥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續斷等。氣虛血虧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雞血藤、獨活、桂枝、淫羊藿等。
⑷封閉治療:可用硬膜外封閉,能消除腫脹,松解粘連,緩解症狀,常用醋酸強的松龍12.5mg加1%普魯卡因10ml,每周一次。
⑸醫療體育:可加強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鍛鍊,使腰椎的穩定性增加,從而推遲腰椎關節退變演變的速度。打太極拳對本病有較好的作用。
⑹手術治療:經上述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有風險。
危害腰椎管和神經根管因為骨性、纖維性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導致一個或多個平面官腔狹窄,壓迫馬尾或神經根而產生下肢運動、感覺和肛門膀胱的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稱為腰椎管狹窄症。
治療傳統的中醫認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先天腎氣不足、腎氣虛衰、以及勞損傷腎為其發病的內在因素,反覆遭受外傷、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的侵襲為其外因。

預防

腰椎管狹窄症的預防實際上是腰椎退行性病變的預防。
1.腰的保護
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腰部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
2.腰的套用
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
3.腰部保健運動
堅持腰的保健運動,經常進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