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村

整個古村完整地保存著明清以來原有的風貌,村民們沿襲著傳統的習俗,成為江浙一帶迄今為止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古村落。 新中國以來,這座近2萬餘人的村里,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有660人,其中大專350人,博士10人。 現在這本《前童古村落》也是保護前童歷史文化的一項極有價值的工作。

地理位置

浙江東部

前童古村前童古村
寧海市境內的前童古村,位於寧海市以南的兩山兩水之間,東邊的塔山和西邊的鹿山對峙;南邊的白溪和北邊的梁皇溪交匯。周圍群山環抱,村內小溪縱橫,門前水流淙淙;高山低嶺鬱鬱蔥蔥的樹林,山坡土屏茵茵的綠草。一簇純樸幽雅的古代村落集聚在平坦的腹地,街巷紋理清晰,道路卵石鋪就,數十口水井分布在村頭巷尾。全村尚存1300餘間古民居,留有宅院、祠堂、牌坊、門樓、亭台等眾多的各式古建築,村民家中古老的家什,古人的字畫、碑帖、匾額向人們展示了深厚的文化沉澱。整個古村完整地保存著明清以來原有的風貌,村民們沿襲著傳統的習俗,成為江浙一帶迄今為止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古村落。前童村內密集的民宅多為清代中晚期所造。整體格調突出求吉利、明理義的儒學觀念。如建於嘉慶廿五年(1820年)的四合院,對稱式的馬頭牆上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牆額,牆尖塑"魚化龍",門廊穿堂嵌"五福壽",正房窗欞刻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等文字和圖像,門窗腰板刻菱藕、魚瓜、春蠶等浮雕。在鹿山東麓建於道光年代的四合院內,用"職思其居"四字為額,刻"量入為出、未雨綢繆"、"孝悌"、"禮義"等文字。

當你走進西村口的前童牌坊,踏上小巷潮濕的石板路,一側近米寬的水渠里清澈的山泉淙淙流淌,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有寬闊的石板橋架在水渠之上,水渠沿小巷石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這種臨溪而居,出門踏渠的建村居住習俗,實屬一絕。巷子有寬有窄,有深有淺,兩側民宅相連,錯落有致。每家每戶多為庭院建築,其古老的山牆,磚塊輪廓分明,最為特色。

藝術家陳逸飛拍攝《理髮師》選址取景就在這裡,而且他與前童人工作和生活了20多個日日夜夜,他那種一絲不苟嚴謹的工作作風,廢寢忘食追求的藝術品質,深深地留在了前童人的心目當中。陳逸飛就是從這裡積勞成疾而走完了他藝術追求的一生,前童人因此感到無比惋惜。

原因說明

前童村

前童古村前童古村
之所以能完整地留存至今,雖然與她遠離大城市、交通不便和經濟欠發達有關,但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有賴於前童人熱愛家園、熱愛故鄉、熱愛文化的具體行動。前童代代人才輩出。從南宋1233年建村到清末,共中科舉234人,明清時不少童家子孫在朝廷做過官。從近代到現代,前童籍的著名學者、專家、藝術家、高級知識分子共有400多人。新中國以來,這座近2萬餘人的村里,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有660人,其中大專350人,博士10人。

前童人沒有浮躁沒有趕浪潮,他們尊重自己創造的文化。這個基本上獨姓的童氏家族村,今天已發展成2000多戶人家,在浙東頗有名氣,雖然稱不上江南第一村,但這樣的獨姓大村在江南極為少見,他們自己編寫的600餘萬字的浩瀚族志就是一大證明。現在這本《前童古村落》也是保護前童歷史文化的一項極有價值的工作。幾百年來,這個村沒有多大的變化遷徙。

這個富有江南特色的古村民居宅群,雖然前些年尚隱蔽在海隅山巒,躲在深閨中無人問津,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而至,神秘的面紗終於被逐漸撩開,人們驚嘆浙東竟有這么一個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歷久而彌新地發揚著一種優秀的宗族傳統,薪火相傳,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