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井胡同

前井胡同

前井胡同 位於 北京市西城區,建於1985年,以磚樓為主,是一條具有歷史氣息的胡同

胡同構造

前井胡同北口路西的一等武毅謀勇公第歷史上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間由東西走向、西口封閉的小胡同隔開。南部是馬圈和傭人住房,北部由東西中三組院落組成。前井胡同北口還有三元庵一座,是公府的家廟。一等武毅謀勇公第在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謀勇公第東為前井胡同,南側和西南側都是東煤廠胡同,西北側是大牆縫(今名大翔鳳)胡同,北邊是李廣橋東街(今併入後海南河沿)。

史料記載

《京師坊巷志稿》卷上160頁“東西煤廠胡同”條:“東煤廠,井一。《宸垣識略》:‘一等武毅謀勇公第在煤廠胡同。’案:‘乾隆時,定邊將軍兆惠所封,諡文襄。”對照《北京歷史地圖集》和《乾隆京城全圖》,不難看出在乾隆十五年時,還沒有“前井胡同”這一名稱。《宸垣識略》早期刻本是乾隆五十三年,浙江人吳長元編著《宸垣識略》時,同樣沒有“前井胡同”的正式名稱。“前井胡同”的出現是一種約定俗成,雖然正式做為胡同名稱較晚,但這一眼井的存在已有很長的歷史,應是“東西煤廠胡同”條記述的“東煤廠,井一”之井。

著名人物

溥傑先生的五妹韞馨和做過溥傑先生秘書的金恆斌先生都住在前井胡同8號,前井胡同歷史上有過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宅第。
兆惠是清乾隆時代的功臣,哈達地方烏雅氏,隸屬於滿洲正黃旗。是戶部尚書海望之侄、都統佛標之子,以筆帖式值軍機處,七遷至刑部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鑲紅旗護軍統領。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因作戰勇敢,進封一等武毅謀勇公,世襲罔替。二十九年十一月卒。乾隆帝臨其喪,贈太保,諡文襄。嘉慶元年十一月,命配享太廟。

歷史沿革

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乾隆帝以其第九女和恪公主下嫁兆惠之子、第二代一等武毅謀勇公札蘭泰。這時的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謀勇公第稱為和恪公主府,俗稱“九公主府”。公主於乾隆四十五年二十三歲時去世。前井胡同一等武毅謀勇公第稱公主府有八年之久。額駙扎蘭泰卒後,其子英俊承襲一等武毅謀勇公。一等武毅謀勇公世爵,英俊之後六傳,光緒元年是英俊曾孫輩德壽承襲,公府被稱為德公第。

清末,福州駐防旗人吳南侯認祖歸宗住進府中。據說他還出任過法院院長。到了民國初年,一等武毅謀勇公第內的建築年久失修、坍塌倒壞,所剩建築物無多。
民國初年,肅親王善耆第七子憲奎與一等武毅謀勇公德壽長女吳曼雲結婚。每逢年節或父母壽誕,吳曼雲都帶著孩子回前井胡同省親。第二子連蘊常與六舅元浚之女吳潤敏青梅竹馬,爾後親上加親,結為連理。1928年“國府南遷”之後,元清、元浚兄弟數人生活漸漸陷入困頓,但他們既沒有賣府,也沒有賣祖墳地,一直苦撐著局面,維持到全國解放。

1953年,吳元浚把一等武毅謀勇公第賣給了良鄉人權某。文化大革命時,府中大部建築被拆除,蓋起幾座簡易樓。簡易樓北邊現有平房五個院並列。現前井胡同3號院西部保存一組三合院,是北房及東西配房,北房出廊,是現存完整的乾隆時代建築物,產權和使用依然是權某家。現前井胡同5號院,在文化大革命前是某兒童醫院副院長宅,院內廣植蘋果、梨等果木樹。落實政策之後賣給了山東濰坊市。山東濰坊市在這裡建起了駐京辦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