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毛茛

刺果毛茛

刺果毛茛(學名:Ranunculus muricatus L.),為毛茛科毛茛屬下的一個種。一年生草本。在我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和廣西。生於道旁田野的雜草叢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刺果毛茛 刺果毛茛

一年生草本。鬚根扭轉伸長。莖高10-30厘米,自基部多分枝,傾斜上升,近無毛。基生葉和莖生葉均有長柄;葉片近圓形,長及寬為2-5厘米,頂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3中裂至3深裂,裂片寬卵狀楔形,邊緣有缺刻狀淺裂或粗齒,通常無毛;葉柄長2-6厘米,無毛或邊緣疏生柔毛,基部有膜質寬鞘。上部葉較小,葉柄較短。花多,直徑1-2厘米;花梗與葉對生,散生柔毛;萼片長橢圓形,長5-6毫米,帶膜質,或有柔毛;花瓣5,狹倒卵形,長5-10毫米,頂端圓,基部狹窄成爪,蜜槽上有小鱗片;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花托疏生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達1.5厘米;瘦果扁平,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為厚的5倍以上,周圍有寬約0.4毫米的棱翼,兩面各生有一圈約10多枚刺,刺直伸或鉤曲,有疣基,喙基部寬厚,頂端稍彎,長達2毫米。花果期4月至6月。

本種為一年生草本,瘦果寬扁,兩面有一圈具疣基的彎刺,顯與其它種和田野毛茛有別。

分布範圍

在我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和廣西。生於道旁田野的雜草叢中。分布於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及亞洲。

主要價值

全草:用於瘡癤,墜胎

品種分類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刺果毛茛組 Sect. Echinella DC.

刺果毛茛 Ranunculus muricatus L.

英文名: Ranunculus muricatus L.

刺果毛茛 刺果毛茛

草害分類:毛茛科 科名: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危害 對象:麥類、白菜(青菜)、胡蘿蔔、烏塌菜、葉芥菜、青花菜、冬瓜、番茄、豌豆、大蒜、菠菜、芋、茭白、竹筍、草莓、蓮藕、生菜、薄荷、節瓜、西瓜番杏、茴香、萵筍、落葵、芹菜、茼蒿、蕹菜、莧菜、芫荽、香芹、甘薯、菊芋、馬鈴薯、辣椒、茄子、佛手瓜、瓠子、黃瓜、苦瓜、南瓜、絲瓜、甜瓜、西葫蘆、玉盤瓜、葛、姜、蘿蔔、山藥、甘藍、花椰菜、芥藍、紫甘藍枸杞、黃花菜、蘆薈、香椿、豇豆苗、菜用玉米、扁豆、菜豆、蠶豆、菜用大豆、豇豆、蔥、韭菜、大白菜、莖芥菜、薺菜、洋蔥、蘋果、桃、獼猴桃、山核桃、葡萄、梨

發生規律:

二年生草本。花果期4—6月。種子繁殖。

發生區域:

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和廣西等省區。

識別方法

幼苗全株光滑無毛。下胚軸較發達,上胚軸不發育。子葉長橢圓形,長7毫米,寬4.5毫米,先端鈍圓,葉基楔形,有明顯的離基三出脈,具長柄;初生葉掌狀5淺裂,葉脈明顯,有長柄;後生葉常狀7淺裂,其餘與初生葉相似。

刺果毛茛 刺果毛茛

成株高10—30厘米。鬚根扭轉伸長。

莖自基部多分枝,傾斜上升,幾無毛。

葉基生葉和莖生葉均有長柄,葉片近圓形,長及寬為2—5厘米,基部近截形,3深裂或5淺裂,中裂片前緣有粗鋸齒,側裂片邊緣多鋸齒或淺裂,葉柄長3—6厘米,基部有寬膜質鞘;莖上部葉較小,葉柄較短。

花花直徑1.4—1.8厘米;花梗與葉對生,疏生柔毛;萼片長橢圓形,長5—6毫米;花瓣5片,狹倒卵形,長5—10毫米,先端圓,基部狹窄成爪,蜜腺上有小鱗片,花托疏生柔毛。

果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5厘米;瘦果扁寬,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周圍有寬約0.4毫米的棱翼,兩面有一圈具疣基的彎刺,喙基部寬厚,頂端稍彎,長達2毫米。 。

文獻

Ranunculus muricatus L. Sp. pl. 555. 1753; Fl. URSS. 7: 476. t. 30, f. 1. 1937; Ohwi, Fl. Jap. 526. 1953.

毛莨屬、毛茛科植物

毛莨屬、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數為藤本或灌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