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竇

利馬竇

利瑪竇是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學者。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馬泰奧·里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物簡介

利馬竇利馬竇
四百年前,也是在新世紀的開始,一位西洋客人來到北京,由此翻開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這位客人就是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hieu Ricci 1552—1610)。1583年,他已由澳門入境並居住在廣東肇慶,在此後的十餘年中一直在韶州、南昌等地傳教。1595年他初次準備晉京,隨兵部侍郎石星從南昌出發,水陸兼行,於5月末抵達應天府(南京),但未獲準前行,且無法定居南京,遂於半月後返回江西。三年後他再度北上,於1598年9月上旬抵靠通州,因未獲得入京許可,又不得不退返南方。不過,這次他得以在南京安定下來,並在禮部尚書王忠銘的府邸度過1599年的元宵節。
一年後,利瑪竇第三次北上, 16OO年7月下旬,利瑪竇和西班牙教士龐迪攜仆數人抵達天津,在苦等了半年之後,他們終於接到晉京的聖旨,於1601年1月24日進入北京,先是下榻南城外一名太監家中,後移至專供外國使者居住的四夷館。他這次獲許晉京純屬巧合。據說是因為萬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有奏本稱幾個西夷要來進貢,貢物清單中有自鳴鐘、西琴等物,他急於一睹這自鳴鐘的模樣,這才頒旨命利瑪竇一行進京。而一見到自鳴鐘,皇帝就著了迷。利瑪竇被特許遷出四夷館,在宣武門附近租住民房,並且每月可獲一筆官銀;因為只有他能修理自鳴鐘。以後的十年,他得以安居北京,享受著傳教的自由,直到1610年5月11日病逝,賜葬於阜成門外二里溝。

相關條目

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