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歷史中心

利馬舊城歷史中心:位於武器廣場(Plaza hrmas)周圍。利馬老城已於1988年4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利馬介紹

利馬歷史中心利馬歷史中心

秘魯首都、南美洲著名城市利馬,位於該國西部太平洋岸畔,座落在里馬克河南、北兩岸,東接安第斯山脈的聖克里斯托瓦爾山,西連太平洋岸的港口城市卡亞俄,終年陽光燦爛,海風陣陣,市區建築與綠樹繁花相輝映,被人們稱為南美洲風景秀麗的“花園城市”。
利馬是因里馬克河而得名的,里馬克為神的名稱,據說以前在這裡有一尊大神像,當人們朝拜時,藏在神像裡面的僧人就大聲說話,人們以為神像在同他們談話,於是人們便用神的名稱來命名這個地方,意為“會講話的神”。利馬是南美洲一座著名的歷史古城。公元10世紀前後,秘魯原是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地,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利馬城建於1535年,從公元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曾經長期為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1821年,秘魯獲得獨立,利馬市從此成為首都後,城市建設逐步得到發展。今天的利馬市,擁有640萬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4強,是秘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南美洲最富庶、最優美的城市”稱號。
利馬市分為舊城、新城兩部分。舊城區位於城市北部,臨近里馬克河,街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同里馬克河成平行狀。

歷史中心

利馬舊城歷史中心:位於武器廣場(Plaza hrmas)周圍。廣場的一邊是建於1938年的原總統官邸和辦公的戈貝爾諾宮(Palace de Gobierno),每天12:45和下午6點,戴著閃光的羅馬式頭盔,穿著紅黑色制服,踏著緩慢鵝步的警衛在該宮庭院行進和換崗。廣場的另一邊是教堂,在教堂的玻璃棺材裡躺著在1535年建設利馬城並在1541年被謀殺的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扎羅(Francisco Pizarro)的屍身。教堂旁邊則是總主教官(Archbishop’s Palace)。

相關歷史

利馬歷史中心利馬歷史中心

利馬城位於大西洋沙漠海岸里的一處信風吹不到的綠洲上,距離屬於其領地一部分的卡亞俄港12公里,坐落在聖克里斯托瓦爾山的山腳下,里奧奧河穿城流過。雖然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但直到1535年利馬城才正式成立。由於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作用,利馬歷史中心成為西班牙拉丁美洲早期重要的殖民城鎮建築和城市發展的典範。歷史上利馬擔負著政治、宗教、行政管理等職能,現為秘魯首都。

1535年,查理王授權皮薩羅建立了後來的利馬城,這是征服秘魯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南美洲西班牙帝國的首府,以及1543年秘魯成立後作為總督管轄的領地,利馬城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產品。16世紀下半葉,利馬城內宗教場所的數量逐步增多;這其中就包括有聖弗朗西斯科女修道院。新大陸的第一所大學聖馬爾克斯於1551年在此建造。大量仿殖民地時期式樣的民居也修建起來。利馬城的人口數量在17世紀快速增長,其繁榮景象吸引了海盜的注意。1670年為了防禦而修建的城牆劃定了利馬老城的邊界。利馬城在1586年、1687年和1746年遭受到連續的嚴重地震破壞。第三次地震不僅損壞了圓頂和尖塔,而且幾乎夷平了其所有的6000間房屋。1821年宣布獨立後,利馬在現今的秘魯境內享有至高無上的特權。阿爾馬斯廣場在新的共和國中是政治權力和宗教等級制度的中心。古鎮的城市布局大部分沒有受到19世紀下半葉在世界其它地方發揮作用的現代化影響。

大部分建築古蹟可追溯到17和18世紀。許多宗教和民用建築體現了巴羅克風格,是西班牙與美國獨創和統一的建築藝術的典範。經過雕琢的大門和木雕陽台為這個城市增添了華麗獨特的風格。除了這些非常重要的建築古蹟之外,這一歷史中心還擁有殖民地時期以前的一些遺蹟,著名的有佛羅里達慶典中心。

正如規劃中所設計的城市格線布局是對整個建築古蹟的選擇和統一的結果。大部分重要的建築古蹟在阿爾馬斯廣場,也是殖民地城市中心;較古老的居民區位於南面。利馬城中心相互垂直的格線狀布局仍保持原樣,仍在發揮著原來的功能。

主要景觀

利馬著名的歷史建築——聖佛朗西斯科利馬著名的歷史建築——聖佛朗西斯科

街道多以秘魯的省和城市命名,街區狹窄,房屋低矮,大多為殖民統治時期所建造。舊城區有眾多的廣場,以城區中心的“武裝廣場”最著名。以這個廣場為中心,條條街道成輻射狀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區各個角落,街面以大塊石板鋪砌,顯得古香古色。廣場中央有噴水池,水花飛濺,霧氣蒙蒙,在陽光下晶瑩閃爍,使城市顯得格外有生氣。廣場東端是始建於17世紀的天主教堂,保持著濃厚的西班牙建築風格,教堂內有銀飾祭壇、建築精巧的小教堂和停放著廣場設計者、當年西班牙殖民軍首領皮薩羅的玻璃棺材。廣場四周其他著名建築有建於1938年的政府大廈、建於1945年的市政大廈以及眾多的商業大樓、超級市場等。舊城區還有風光優美的阿拉梅達公園、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烏尼昂大街、寬闊的繁華大街尼科拉斯德皮埃羅拉大街、聖馬丁廣場、博洛洛內西廣場以及建於1551年的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聖馬科斯大學
新城區街道寬闊,高樓林立,面積碩大。眾多的博物館匯集在博利瓦爾廣場周圍,有建於19世紀初,陳列殖民統治前後珍貴繪畫、手稿的共和國博物館,陳列殖民統治前後文化、藝術和歷史文物的人種學和考古學博物館以及1570年至1820年西班牙殖民者作為宗教法庭使用的宗教法庭陳列館等。

地理氣候

利馬是世界上聞名的無雨城市,一年四季,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疾風暴雨,至於結冰、下雪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利馬無雨,並非終年滴雨不落,只是年降雨量僅約15毫米左右。
降雨特點是,由濃濕霧形成的露珠以霏霏的粉狀飄落下來。降雨期,天空灰茫茫一片,陰霾多日不散,迷霧蒙蒙,時間一長,路面濕潤,草木滴水,土地滲透。
利馬雖然降雨較少,但氣溫並非酷熱可怕,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最冷時月平均氣溫為16℃,最熱時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4℃,是名符其實的四季如春。利馬市不僅氣候溫和,而且植物茂盛。條條街道綠樹成蔭,街心公園遍布全市,在那些空隙土地上,不是種花,就是植草;每個居民住宅區都是寧靜幽雅的綠化區,棟棟樓前樹木蔥鬱,家家牆頭都露出片片綠葉、串串紅花。正是由於綠化工作搞得好、儘管利馬市區與西部沿海茫茫的沙漠地帶近在咫尺,卻見不到黃沙瀰漫或飛沙走石的景象。城市空氣十分清新,室內家具多日不擦依舊一塵不染,遊客外出遊玩返回旅館,腳上的皮鞋照樣油光閃亮。
秘魯西部沿海地帶,因常年乾燥無雨,天長日久,便形成一片茫茫沙漠地區。利馬市處在沙漠包圍之中,驅車出城,只見公路兩旁,近處沙丘重迭,遠方層層沙浪,無垠的沙漠與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交相映照,別是一番情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